首页期刊导航|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任彦钧

月刊

1004-6097

czm@ywtd.com.cn

0351-6378029

030024

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Journal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音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种策略

    张致勇
    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音乐性的语文教学并不是将语文与音乐简单拼凑到一起,而是要将音乐有机应用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之中.为此,教师必须发扬音乐的育人功能,在准确判断文本内容与风格的基础上,采用链接式、整合式及渗透式策略,将音乐与语文融而为一,让学生在音乐语言的熏染之下潜入文本,倾听文本内在的声音,进而感受语文之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音乐融合共生策略

    《记承天寺夜游》里的"静"哲学——古代散文课堂中教学切入的选择

    张芳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承天寺夜游》以写景为主,表意为旨,是苏轼人生处境的映照.以《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静"为切入点,设计"景物→心态→境界"的教学路径,展开教学探究,从三个方面予以品学:景物之"静"品意境;心态之"静"味情感;哲思之"静"悟人生,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记承天寺夜游》意境儒释道

    以问导学有效生成——以《皇帝的新装》为例谈童话教学的有效路径

    张晓梅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关键环节,析出主要问题,借以导引学生完成有深度的思考与学习.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尝试以"四问"贯穿童话教学的全过程:体裁之问,如何判定童话;焦点之问,文中哪处最吸引你;主题之问,闹剧为何会成功上演;拓展之问,如何续上"貂尾".探索童话教学的有效路径.

    《皇帝的新装》童话教学有效路径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组元策略

    王卫琼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前提是群文,选择好群文成功组元是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选择群文进行组元的角度应是灵活多元的,教师可以根据文体、艺术手法、作家、阅读技巧、作品产生的时代等要素选择群文进行组元,也可以同书选文组元.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组元

    逐层推进,探寻文本语言中的丰富情愫——以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为例

    杨学云
    6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珍珠鸟》一文抒发了作者冯骥才对珍珠鸟的爱.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理解为基础,紧扣课文的载体效能,在分析内容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在把握作者情感的过程中逐步探寻文本的言语形式,最终还原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珍珠鸟》文本语言情愫

    生动凝练个性鲜明——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语言特色浅析

    张晓峰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代表作之一,不仅十分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运用方面也极其精巧.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与丰富生动的语言,使得该剧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之作.分析其语言特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提升文学审美素养.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语言特色

    先抑后扬妙用巧合——蒲松龄《促织》情节艺术赏析

    郑旺吉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蒲松龄在《促织》中运用了逆转、巧合、悬念等多种手法,使得原本简单的情节变得波澜起伏,充满了戏剧色彩,带给读者丰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启迪人心.仔细体味文本的情节艺术,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也能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从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促织》情节艺术

    也说《智取生辰纲》中的"智"与"不智"

    李欢欢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取"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词汇.其吸引人之处便是其中的"智"."智取"与"力夺"相对,前者靠的是智慧,后者靠的是武力.从过程与结果来看,众好汉夺取生辰纲没有动刀动枪,其中确实有"智"的成分,但这个过程中却也有一些"不智"之处,这给后来梁山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智取生辰纲》

    豁达之人的梦与幻——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林集香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只有从作者角度去认识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情;此外还需从学生角度对作品展开多元解读,包括对作品构思的理解、主题的把握,及创作背景、作者创作心理的认识等;并在作者角度和学生角度之间实现有机连接,完成对作品的主题解读.

    文本解读多种角度主题把握

    故都的秋与郁达夫的秋——再读《故都的秋》

    沈燕李先虎
    8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读《故都的秋》,可以从"故都的秋"和"郁达夫的秋"两个角度展开.无论是"故都的秋"还是"郁达夫的秋",都是郁达夫对"故都"的思念,这种思念透露着一丝悲凉,彰显着生命之爱,是"郁达夫的故都"形态构建与思想表达.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不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