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

晓苏

月刊

1004-0498

ywjy@mail.ccnu.edu.cn

027-67867086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语文教学与研究/Journal 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强化理论色彩、突出探索意识、推动教育。扩大阅读视野、加强写作训练、迎接语文考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学创作促进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落实——陈振林访谈录

    陈振林张硕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创作与语文教学二者关系的处理,可以是"用文学养教学,以教学促文学",让二者自然融合,相得益彰,这样可以作为语文学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通道.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寻找一个平衡点,可以暂时"戴着镣铐跳舞",为着最终"去除镣铐自由跳舞".语文教学不能"小家子气",要大气,有大眼光."读"要大气,要大声读,要会细读,要坚持阅读.

    文学创作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以写促教

    语文教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化解之道

    周伟业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没有优质的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师成长成才、语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都会落空.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中小学教师、各级教研员和语文圈外学者构成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四支队伍.因为四支队伍的相对独立,导致语文教学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与割裂,一线语文教师存在重教轻研现象,语文教学研究深度、广度、科学性都有待提升.化解语文教学研究困境,需要采纳科学有效的举措,包括打破各种隔阂、汇聚不同教学研究力量、加强师范生教学研究能力培养、实现名师引领、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研活动组织形式、优化培训方式等内容.

    语文教学研究现实困境化解之道

    学得通透,用得出来: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阅读教学

    李敏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深度学习是当前语文课程教学变革的重要方向.在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精心设计"前置学习、要素感知、分析理解、赏析评价、迁移应用"五个教学环节.前四个环节指向"学得通透",第五个环节指向"用得出来".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从文本自主预习、文本要素提取、文本语言和写法赏析,再到习作创生,推动语文阅读教学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有效促进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精神品格的发展.

    语文深度学习高阶思维迁移运用

    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原则

    王金旺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是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审美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旋律.语文审美教育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与品位.语文教师应当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兼顾逐层递进、民主参与、协调统一、自由灵活和主题引领的原则,丰富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形式,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逐层递进民主参与协调统一自由灵活主题引领

    语文新课标中"真实情境"的内涵意蕴、实践审思与创设路径

    李初红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境是语文新课程实施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要素,"真实情境"具有三层意蕴,强调以学习领域为区分、以语言运用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锚点的"真实".教学实践中,"真实情境"的创设还存在理论研究未形成"真实情境"的有效创设路径、实践策略误导教学、实践案例所创情境难于促进教学等不足.创设"真实情境"应选择符合现实世界需要的教学内容,依任务群所处学习领域选择情境类型,利用感情充沛的教学语言赋能,利用刺激信息激活学生的共情反应等.

    义教语文新课标"真实情境"学习领域语言运用教学实践

    单元整体教学中略读课文的"型""用"例构

    郇克会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教学深具应用价值.借助"望远镜""放大镜"思维,能挖掘出略读课文编排中丰富的"潜类型".发现略读课文编排中的"高位引领"、聚焦略读课文编排中的"元素累积"、推高略读课文中的"双位学习"、达成双篇略读中的"互进递增",能帮助我们走出略读课文的教学误区,提升教学效益.

    统编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编排类型与运用

    初中"探究型融通语文课堂"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杨芳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标突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融通"为主要教学策略的"探究型融通语文课堂",主动应对这一教学发展趋势,在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这一赛道上做出了有益尝试."探究型融通语文课堂"力图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设置相关学习任务(项目),带领学生主动质疑、探究、建构,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课堂遵循"简、活、融"的设计原则,并按"用学习任务群规划学习内容、用学习情境驱动学生探究、用学习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设计策略来组织课堂,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真正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

    新课标初中语文探究型融通语文课堂思维能力

    《赤壁赋》"乐—悲—喜"情感主线的重新审视

    李勇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并非是字面上"乐—悲—喜"的情感流变,而是由"悲"到"喜"的二元转换.其中,"悲"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全文的底色.无论是第一、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是苏子所诵之诗、所唱之歌,其内在意蕴均指向对明主贤君的渴慕.三次言及曹操,其内在指向是对自我怀才不遇现实的悲叹.直到文章结尾,才将"悲"说尽,实现了由"悲"到"喜"的精神突围.

    苏轼《赤壁赋》情感主线

    《故都的秋》的民族审美心理与教学实践

    张桂模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都的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写景抒情散文的经典名篇,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散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文体,其对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课程标准要求体会民族审美心理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故都的秋》的常见解读方式与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实际教学中,如果以郁达夫人生经历与散文观为切入点,对《故都的秋》进行症候式阅读,将打破一般教学模式中的浅表性解读,真正进入郁达夫内在的精神世界,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故都的秋》民族审美心理教学实践

    于无声处呐喊——从叙述语言看《包身工》的新闻性

    贺玲玲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衍在报告文学《包身工》一文中通过多样的叙述语言集中体现新闻特性.数字对比再现包身工们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微薄的薪资待遇,体现客观性;称呼准确描绘包身工们遭受野蛮压榨和残忍迫害的画面,展现真实性;词语移用融通主观评判,营造耐人寻味的艺术氛围的同时表达对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的严厉批判,增强可读性.

    叙述语言新闻特性客观性真实性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