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园艺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园艺学报
园艺学报

杜永臣

月刊

0513-353X

yuanyixuebao@126.com

010-8210952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园艺学报/Journal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园艺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刊登果树、蔬菜、西瓜甜瓜和观赏植物等方面示曾发表过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专题文献、综述,经过审定或鉴定的新品种、新书介绍、学术活动信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CLSV外壳蛋白与梨两种E3泛素连接酶互作及亚细胞定位

    邱辉朱德娟张永乐高玉洁...
    1715-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与寄主植物的互作特性,构建了表达该病毒外壳蛋白(coatprotein,CP)的诱饵载体pGBKT7-CP,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红香酥'梨cDNA文库中筛选出与ACLSVCP潜在互作的33种寄主因子。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验证了CP与来自梨的两种RING型E3泛素连接酶(命名为MIEL和BOI)互作。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CP与BOI具有相似的胞间连丝和细胞核分布特点,MIEL主要分布在内质网和细胞核。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结果显示,CP与BOI互作不改变二者的亚细胞分布,而CP与MIEL互作信号分布与MIEL亚细胞定位相似。构建了这3种蛋白的截短突变体,发现含zf-CHY结构域(1~99 aa)的MIEL截短突变体可以与CP互作,而仅全长BOI可以与CP互作,CP截短突变体不能与这两种寄主蛋白互作。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外壳蛋白酵母双杂交E3泛素连接酶蛋白互作亚细胞定位

    '壶瓶枣'果皮着色物质及其相关基因筛选

    李洁武超贾祥堑王娟...
    1728-1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a'Hupingzao')白熟期、半红期、全红期果实为试材,测定果皮主要色素物质含量并进行转录组测序,从分子水平阐述果皮着色基因的变化。结果表明,白熟期后,果皮花色苷含量开始显著降低;3个时期果皮类黄酮含量均依次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在白熟期到半红期变化不大,全红期显著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转色阶段相对稳定。类黄酮、花色苷、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是'壶瓶枣'果皮的着色物质,且花色苷分为飞燕草素、矢车菊素、矮牵牛素、锦葵色素、芍药色素和天竺葵色素等6种。根据转录组测序中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在类黄酮、花色苷、黄酮与黄酮醇、类胡萝卜素和卟啉代谢通路中差异基因个数分别为35、22、6、30和38。其中,白花青素还原酶基因(LOC107429483)、转录因子基因MYC2(LOC107430586)和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LOC107420289)在果皮着色中发挥主要作用,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LOC107414761)是影响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关键基因;卟啉代谢中叶绿体A加氧酶基因(LOC107410684)是影响总叶绿素含量的关键基因。

    着色转录组类黄酮花色苷

    利用中华猕猴桃杂交后代转录组测序筛选抗溃疡病相关基因

    匡美美李黎马建伟刘原...
    1743-1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猕猴桃产业中的毁灭性病害。不同遗传背景的猕猴桃材料抗性差异极大。为研究猕猴桃响应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的早期反应,挖掘抗病相关基因,对接种溃疡病菌6和24 h后的中华猕猴桃'金农'×中华猕猴桃雄株杂交后代中的抗病个体'21-2-4'及感病个体'19-3-11'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抗病个体对Psa防御主要集中在24 h,而感病个体主要集中在6 h。KEGG通路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苯丙烷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等初生、次生产物的代谢。对比抗、感病个体中的基因表达模式,对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苯丙烷生物合成等抗病相关途径中可能的候选基因进行初步筛选。以中华猕猴桃抗性品种'金农'和感病品种'红昇'为材料,通过qRT-PCR验证了初步筛选出来的基因,确定PR1(Acc06864/Acc06865/Acc06866)、FLS2(Acc06484)可作为抗病候选基因深入研究。

    中华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杂交后代转录组抗病相关基因

    腐殖酸生物降解地膜提高番茄品质的转录代谢机制研究

    韩荧段颖牛一杰李衍素...
    1758-1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腐殖酸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新型生物降解地膜,因其覆盖栽培番茄能显著改良土壤环境,提高果实品质而受到广泛关注。为探明其对番茄果实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以设施番茄'甜脆脆'为试验材料,对PBAT/PLA普通生物降解膜(PT)和添加腐殖酸的生物降解膜(FZS)处理下的番茄成熟果实进行风味感官评价,并测定可溶性糖、番茄红素等营养物质含量,利用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KEGG等分析方法对成熟果实转录组和GC/LC-MS非靶向代谢组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与PT处理成熟果实相比,FZS处理果实薄壁细胞数显著减少28。10%,表皮层和角质层厚度分别减少24。28%和43。99%,促进了果实的成熟,并提高了可溶性糖和糖酸比,降低了酸度和硬度,促进了果实的成熟,改善了品质。转录组分析共鉴定出500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碳水化合物代谢、糖酵解和细胞壁结构等途径。代谢组分析共鉴定出143个差异含量代谢物,主要富集于丁酸代谢、赖氨酸降解和ABC转运蛋白等途径。转录—代谢组联合分析发现FZS对番茄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受到碳水化合物/能量代谢以及氨基酸和激素转运等途径的正向调控,其中葡萄糖-6-磷酸、果糖-6-磷酸和半乳糖参与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是主要的调控途径。

    番茄腐殖酸生物可降解地膜转录—代谢组联合分析

    辣椒果实类胡萝卜素调控因子转录组和靶向代谢组分析

    段敏杰李怡斐王春萍杨小苗...
    1773-1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辣椒自交系1189不同发育时期果实转录组和类胡萝卜素靶向代谢组,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鉴定了可能参与调控辣椒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因子。靶向代谢组共鉴定出60种类胡萝卜素代谢物,分析发现,幼果期和绿熟期果实类胡萝卜素主要组分均为叶黄素(73。4%和64。5%),转色期叶黄素含量急剧下降,红熟期主要为辣椒红素(32。5%),无法检测到叶黄素。转录组分析共鉴定出14 148个差异表达基因和15个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通过WGCNA将筛选所得的12 286个差异表达基因划分至16个模块,发现MEdarkseagreen4、MElightcyan1和MEbrown2模块与11种主要类胡萝卜素组分显著相关。基于3个模块中类胡萝卜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构建代谢调控网络,并通过分析启动子结合基序,筛选出bHLH48、SEP3、CMB1、AGL27、YABBY2、GT-3B、NF-YA3、NAC2、HOX5 和 GATA26 等 10 个转录因子可能在类胡萝卜素积累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辣椒类胡萝卜素转录组靶向代谢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转录因子

    洋葱AcGAI的克隆及其在开花途径的功能分析

    赵静一吴小旭胡云捷盖淑婷...
    1792-1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日照型洋葱品系SB2为材料,克隆获得DELLA家族基因AcGAI。序列分析显示AcGAI编码区全长1 575 bp,推测编码524个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AcGAI具有典型的DELLA结构域和GRAS结构域。qRT-PCR结果显示AcGAI在洋葱生殖生长期叶片、叶鞘、鳞茎、花茎和花中均有表达,且在花中表达量较高。过表达AcGAI拟南芥转基因株系呈现开花时间延迟;AcGAI在拟南芥gai及della突变体中异源过表达,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其早花表型。利用qRT-PCR检测AcGAI过表达植株中光周期核心基因CO和开花调控关键基因FT的表达,发现CO、FT表达量均显著下降。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表明AcGAI和AcCO存在互作,说明AcGAI通过调控CO的表达进而延迟植物开花。

    洋葱AcGAI异源过表达开花调控

    姜GST基因家族成员鉴定与表达分析

    王艳红席克勇田野刘德麒...
    1803-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基因家族的信息,基于姜基因组数据,分析鉴定了ZoGST家族成员及其表达模式,并进一步利用qRT-PCR检测了10个ZoGST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特性。在姜基因组中共鉴定到58个GST家族成员,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长度在110~675 aa之间,分子量12。21~72。51 kD,等电点4。55~9。51。系统进化树显示,ZoGST可分为Ⅰ~Ⅹ亚家族,第Ⅶ和Ⅹ亚家族成员居多数;ZoGST家族成员分布在11条染色体上,共线性分析表明该家族成员存在6对片段重复;顺式作用调控元件分析发现上游启动子区含有与光响应、逆境胁迫、激素调节相关的作用元件;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显示,ZoGST有一定的组织表达特异性且响应病害、低温等逆境胁迫,其中,ZoGSTDHAR5、ZoGSTF9、ZoGSTF13等在姜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低温和病害胁迫下均有较高表达。qRT-PCR分析表明,盐胁迫下ZoGSTDHAR2(除根茎外)、ZoGSTEF1G2、ZoGSTF9在姜不同组织表达量均显著下调;淹水胁迫下,ZoGSTDHAR2等在叶和根茎中表达量显著上调;干旱胁迫下,ZoGSTF9等在根中表达量显著上调。

    GST基因家族表达模式

    望春玉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核心种质构建

    秦子璐徐正康戴晓港陈赢男...
    1823-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河南省南召县917份望春玉兰(Magnolia biondii)种质材料利用细胞流式仪进行基因组倍性分析,并采用SSR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此外,采用模拟退火法分别基于遗传多样性最大化(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based on the maximizing genetic diversity,SAGD)和等位基因最大化(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based on maximizing allelic richness,SANA)构建望春玉兰核心种质。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望春玉兰种质材料全部为二倍体植株;1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57个等位基因(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667,Shannon's信息指数(Ⅰ)、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指数(PIC)分别为1。124、0。422、0。586和0。547,表明望春玉兰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均显示,917份望春玉兰种质材料可以分为4个亚群,不同亚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和渗透。基于SAGD方法构建核心种质的各遗传参数基本都高于SANA法。利用SAGD方法筛选得到183份望春玉兰核心种质,占原有种质的20%,Na、Ne、I、Ho和He的保留率分别为94。74%、105。40%、103。38%、104。27%和 104。61%;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PCoA)表明构建的望春玉兰核心种质在整个原始种质的主坐标图内均匀分布,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可以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创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望春玉兰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核心种质

    紫丁香SoF3'H对花瓣中花青苷合成的功能解析

    马波李雷胡增辉冷平生...
    1833-1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花青苷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类黄酮3'-羟化酶(flavonoid-3'-hydroxylase,F3'H)对植物花的呈色非常重要。为探究SoF3'H在紫丁香(Syringa oblata)花青苷合成中的作用,克隆SoF3'H基因,并进行蛋白同源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通过qRT-PCR分析该基因在不同花发育时期与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在紫丁香花瓣中瞬时沉默和过表达SoF3'H进行功能验证,并对其启动子进行克隆与分析,利用酵母单杂交试验验证SoAN2与SoF3'H的结合关系,对SoAN2的表达模式进行初步探索。结果显示,SoF3'H的CDS序列长1 587 bp,推测编码528个氨基酸;SoF3'H具有保守的p450 superfamily结构域,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油橄榄(Olea europaea)相似性最高(82。46%)。随着花发育,紫丁香花瓣褪色,SoF3'H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SoF3'H在盛花期花冠裂片中表达最高,在同时期根、雄蕊和茎中相对较低。沉默SoF3'H后花瓣显著褪色,花青苷含量显著降低;过表达SoF3'H的花瓣着色明显,花青苷含量显著升高。克隆得到2 000 bp的SoF3'H启动子序列具有MYB识别位点,并发现MYB家族成员SoAN2可以与该启动子直接结合,且SoAN2在紫丁香花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呈降低趋势,与SoF3'H在不同开花时期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表明SoAN2可能促进SoF3'H的表达,从而调控花青苷含量变化,影响花瓣着色。

    紫丁香花青苷类黄酮3'-羟化酶(F3'H)SoAN2功能解析

    云南大花蕙兰复合感染的ORSV和CyCMV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

    金晓香姚俊汐尹跃艳李婷婷...
    1844-1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云南丽江采集了40个大花蕙兰(Cymbidium hybridum)感病样品,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对其中的病毒种类进行分析,Blastn N比对发现样品中存在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MV)、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和建兰褪绿花叶病毒(cymbidium chlorotic mosaic virus,CyCMV)。利用RT-PCR对样品中病毒分离物的CP序列进行扩增,10份样品为ORSV和CyCMV复合侵染。为进一步明确ORSV和CyCMV云南分离物(ORSV-DH和CyCMV-DH)的序列特征,分别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扩增及克隆,结果表明:ORSV-DH基因组全长序列为6 611 nt(Accession No。OP644547),CyCMV-DH 基因组全长序列为 4 083 nt(Accession NO。OP629812),将 ORSV-DH 和CyCMV-DH分别与己报道的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ORSV-DH与其他分离物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7。69%~99。41%,CyCMV-DH为89。84%~98。19%。根据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别构建了ORSV-DH和CyCMV-DH与本属其他分离物的系统进化树,明确了其分别与日本分离物ORSV-Cy-1(S83257)、CyCMV-Japan(NC_027123)亲缘关系最近。

    大花蕙兰齿兰环斑病毒建兰褪绿花叶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复合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