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周新国

双月刊

1007-7030

xuebaorw@yzu.edu.cn

0514-87854674

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理念,注重选题,努力反映人文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现实,积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体现特色,弘扬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本刊坚持学术性,强化理论性;坚持时代性,强化功能性;坚持现实性,强化特色性,致力实现学报的精品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意蕴、根本遵循及实践路径探析

    沈阳
    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意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果,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精髓,是中华民族统一性的时代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精华,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明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路径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两个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双重观照

    徐俊
    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高度重视以创新的精神来推动党的理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天生具有的宝贵品质和一以贯之的光荣传统.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强烈的历史自觉、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和主动精神,团结带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与时俱进,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就其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主要维度而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是其坚持的"三为"价值旨归,积极研判和回答时代之问、注重宣传和掌握广大群众、高度重视和打造外宣话语是其遵循的"三维"实践取向.当前,从这两个维度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显著特点,对于全面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理论创新鲜明特点价值旨归实践取向

    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居民"民生三感"水平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CSS2021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唐任伍杨雨杉
    3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制约.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以及居住于城市的农村居民三大群体的"民生三感"水平存在显著群体异质性,呈现出一定程度"伊斯特林悖论"特征,但尚未形成"马太效应";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房屋拥有量、负债额度、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政府服务和社会供给等因素对"民生三感"水平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建设普惠型、发展型、品质型民生,能够有效地凝聚民心、激发消费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城乡差异民生三感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低碳社区建设路径研究

    陆小成
    49-5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作为城市人口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单元,是人口活动及其碳排放的重要场所.加快构建低碳社区是践行低碳理念、构建低碳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载体.当前,中国低碳社区建设任重道远,存在规划设计不合理、传统能源占比高、垃圾分类不到位、生态建设严重滞后等诸多难题.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推动低碳社区建设应以低碳发展为理念,加强低碳战略规划;以低碳技术创新为引擎,构建低碳能源结构;以强化垃圾分类与智能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低碳环境建设;以低碳建筑与园林绿化建设为保障,打造低碳的美丽社区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低碳社区低碳发展建设路径

    译者行为研究的创新性

    周领顺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译者行为研究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之后过渡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它是不是具有创新的特质.从译者行为研究的创新性并具体从创新基础、创新路径和创新空间等方面出发,可以证明创新发展译者行为研究不仅能为,而且可为,并能够长期持续发展下去.

    译者行为研究创新性创新发展

    中国对外援助话语的共情修辞机制及效果探究

    李克杨丰羽
    6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情修辞可被视作推动国际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国对外援助话语包含了诸多共情修辞印记,契合了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共情意动的共情逻辑,经历了从文化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理念认同的过程.研究发现,在共情效果方面,受众与修辞者的共情水平并未表现出一致性,相反,面对修辞者持续高水平的共情,受众情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受国际话语博弈和"泛媒化"景观的影响,援助国和受援国在修辞者和受众的身份中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带动了修辞传播中共情效果的折变.在对外援助语境下,内化共情修辞机制的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外部认同和提升援助效果的关键.

    对外援助话语共情修辞共情效果

    中乌民法典人格权立法的比较研究与借鉴

    杨立新
    8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法典》和《乌克兰民法典》不约而同地规定了人格权编(卷),展示了 21世纪民法典的人文主义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护了人的尊严和享有的人格权.两国民法典的人格权立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存在各自的不足.中乌民法典对人格权的称谓有所不同;人格权在民法典中出现的位置不同,《乌克兰民法典》将某些属于公法的权利规定为人格权,这正是我国《民法典》所要避免的公权利与私权利不分的问题;在对人格权内容的具体规定上,两部民法典均有可相互借鉴之处.对两国民法典人格权立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国民法典人格权立法的共同特点,既可以增强我国立法的自信,也能够发现他国的优势和自身的不足,进而借鉴他国立法,完善我国的人格权立法,更好地保护我国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和人格尊严.

    中国民法典乌克兰民法典人格权立法立法地位立法内容

    马克思公民身份思想的演进逻辑

    徐玉明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很少直接阐述公民概念及其理论,但其唯物史观蕴含着个人从市民到公民,从资产阶级国家公民到无产阶级国家公民,再到世界公民、自由个性的自由人的公民身份思想,展现了公民身份思想的演进逻辑:由批判封建等级特权、肯定资产阶级公民权进步性的肯定阶段,到揭露资产阶级公民权虚伪性、呼吁通过革命争取无产阶级公民权的否定阶段,再到促进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推进世界公民和自由人的生成演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这从公民身份发展的视角概述了人的解放轨迹,阐发了社会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公民演进逻辑否定之否定

    地方文献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方志资料为例

    王旭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志乃一方之志书,具有内容丰富、时间连贯及书写地方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可以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方志资料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耦合关系可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设目的、实施重点、方式、功能四个方面解析.就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方志资料可以在运河古市镇、水利工程、建筑、碑刻等文化资源的挖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方志资料可以在诗文、地名、"八景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上发挥重要作用.

    地方文献方志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运河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