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诊断病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丁华野,周晓军

月刊

1007-8096

zdbl@263.net

010-66721843

100700

北京市东四南门仓5号

诊断病理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十而立正当时 过往作序启新程——写在《诊断病理学杂志》创刊30周年

    刘爱军张建中丁华野
    485页

    CK-pan、CK5/6、p63在术中快速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俞士杰熊丹婷赵静杨留芳...
    486-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染色在快速冰冻病理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病理科12例快速诊断困难的病例,用直接免疫组化抗体CK-pan、p63、CK5/6对冰冻切片组织进行染色,判读结果与常规石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HE镜下表现较为吻合,且与常规石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存在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染色能很好地辅助病理医生,对冰冻快速镜下难以鉴别肿瘤良恶性、淋巴结转移情况、体内可疑转移灶术中活检的病例做出较为精确的诊断.

    术中快速免疫组化细支气管腺瘤乳腺乳头状肿瘤冰冻切片淋巴结转移

    Erdheim-Chester病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观察

    陈晓雪张煜涵王征鲁涛...
    490-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报道Erdheim-Chester病(ECD)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1例.方法 通过光镜、免疫组化和BRAF V600E分子检测确诊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8岁,全身皮肤多发肿块伴加重19年,既往确诊ECD.本次取胸部皮肤肿块部分切除活检,镜下见两种成分,一种是泡沫样组织细胞伴杜顿巨细胞,另一种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大部分区域见两种成分混合.免疫组化CD163、CD68、Cyclin D1弥漫阳性,CD1a、S-100、langerin部分阳性;检测到BRAF V600E突变.确诊后应用达拉菲尼治疗1月,全身皮肤包块明显缩小.结论 ECD合并LCH较罕见,诊断依靠影像学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预后取决于受累的部位,仅骨及皮肤受累患者预后可能相对较好,存在BRAF V600E突变的患者可能明显获益于靶向治疗.

    Erdheim-Chester病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病理特征BRAFV600E

    8%盐酸脱钙液处理骨髓组织时长与染色效果的探索

    孙改霞钟定荣陈煌刘博...
    494-497,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8%盐酸脱钙液处理骨髓组织不同时长的染色效果.方法 收集骨髓组织活检标本180例,利用8%盐酸脱钙液分别在70 min,90 min,110 min处理骨髓组织,观察不同脱钙处理时长的骨髓组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染TdT、CD56、MPO)和特殊染色(Gomori网状纤维染色)效果.结果 8%盐酸脱钙液处理90 min与70 min和110 min相比,骨髓组织石蜡切片组织结构保持较完整,HE染色后形态结构清晰可辨,对比度较好,免疫组化染色定位准确、背景清楚,网状纤维染色粗细清晰可辨.结论 8%盐酸脱钙液对骨髓组织90 min脱钙效果较好.

    骨髓组织8%盐酸脱钙液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染色

    CK20及Cathepsin K在肾脏具有嗜酸细胞形态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葛冲李恒刘大伟吴海波...
    498-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CK20及Cathepsin K在肾脏具有嗜酸细胞形态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55例肾脏肿瘤,具有嗜酸细胞形态的包括:34例嫌色性肾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17例肾脏嗜酸细胞瘤、16例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6例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5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肾脏低级别嗜酸细胞肿瘤、3例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6例未能分类的嗜酸性肾肿瘤.并将44例Ⅰ型乳头状肾细胞癌、20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作为对照,观察CK20及Cathepsin K在上述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K20及Cathepsin K在上述肿瘤中表达结果基本相似,在多种嗜酸细胞形态肾肿瘤中呈现高阳性率,在对照组中呈现阴性及低表达.结论 CK20及Cathepsin K在诊断肾脏伴有嗜酸细胞形态的肿瘤时,缺乏特异性,并不能作为包括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在内的具体某一类型的特异性标记,但两个抗体同时阳性能够对嗜酸细胞形态的肾肿瘤初步分类,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和诊断.

    肾肿瘤嗜酸细胞CK20CathepsinK

    原发肛管杯状细胞腺癌伴肛周Paget病的组织学及分子病理学研究

    董香香程波刘珊许琳...
    503-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肛管杯状细胞腺癌(GCA)伴肛周Paget病的组织学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例原发肛管GCA伴肛周Paget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二代测序研究其原发病灶、肛周Paget病、淋巴结转移灶的组织学和分子病理特征.结果 2例患者均为肛周肿物渐进性增大入院,显微镜下具有GCA的典型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其中肛管原发GCA多呈条索状和实性片巢状排列,肿瘤细胞巢周围可见大量"黏液湖"样结构,似经典黏液癌;可见单纯或复杂腺管样结构,似经典结直肠管状腺癌;部分细胞核偏位、细胞浆富含黏液样物质的肿瘤细胞呈单个散在浸润性生长,似经典"印戒细胞癌".肛管GCA继发肛周Paget病可见大量细胞核偏位、细胞浆富含黏液的"印戒样"细胞在复层鳞状上皮内原位浸润性生长伴局灶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和Pinkus纤维上皮瘤样增生.淋巴结转移癌与肛管原发病灶组织学类型相似,组织形态相对单一,肿瘤细胞间异质性较低.病例1、2各部位肿瘤组织均检出ErbB3基因突变,未检出Kras、Nras、braf基因突变,未检出肿瘤组织微卫星不稳定现象(MSI).结论 肛管GCA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等方面与阑尾多发的同类肿瘤相似,具有与经典管状腺癌、黏液癌、印戒细胞癌相似的组织学结构,同时伴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

    原发肛管杯状细胞腺癌肛周Paget病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学分子病理

    3种不同方法在宫颈癌筛查分流中的价值对比分析

    袁明明葛婷婷章小霞陶玉梅...
    508-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测(TCT)、DNA定量分析以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3种技术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 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通过TCT、DNA定量分析以及HPV 3种方法对其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病理组织学131例为宫颈炎症,117例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43例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9例为鳞状细胞癌(SCC).TCT的诊断灵敏度92.90%、特异度88.55%、符合率91.00%;DNA的诊断灵敏度95.86%、特异度91.60%、符合率94.00%;HPV的诊断灵敏度97.63%、特异度81.68%、符合率90.67%;TCT+HPV联合的诊断灵敏度98.22%、特异度80.92%、符合率90.67%;DNA+HPV联合的诊断灵敏度99.41%、特异度81.68%、符合率91.67%.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为 AUC(HPV)>AUC(DNA)>AUC(DNA+HPV)>AUC(TCT+HPV)>AUC(TCT).结论 TCT+HPV及DNA+HPV两种联合筛查方案降低了漏诊率.运用HPV初筛结合DNA定量分析进行分流的方法准确性会比3种方法单独筛查更高.

    宫颈癌液基细胞学DNA定量分析HPV检测分流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ERK和p38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马明福李君娜于靖雯王小树...
    513-516,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ERK和p38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检测15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ERK和p38阳性表达情况,应用SPSS 23.0软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在DLBCL中,ERK、p38的阳性率分别为68.4%、50%,ERK、p38在肿瘤直径>4 cm中阳性表达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与肿瘤直径显著正相关.p38在结内病变和结外侵犯>2个淋巴结阳性表达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结外侵犯正相关,与原发部位负相关.多因素分析中,表现状态评分、LDH水平和R-CHOP治疗是影响DLBCL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这些发现表明ERK和p38在DLBCL中的致癌作用,提示它们是DLBCL潜在的治疗靶点.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RKp38临床病理靶点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癌7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牟联军
    517-520,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06-2022-10期间诊断的病例7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结果.结果 男性患者1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33~63岁(平均49岁,中位年龄50岁),2例为肺门型,4例为周围型肿块.镜下所见,所有病例肿瘤细胞呈巢状或弥漫散在排列,胞质淡染或嗜酸,细胞核圆或椭圆形,染色质较细呈空泡状,部分肿瘤细胞呈合胞体样,有较显著的嗜酸性核仁,癌巢内及癌巢之间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所有肿瘤细胞均表达panCK+,5例CK5/6+、p40+and p63(70%),不表达CK7、TTF-1、NapsinA,Ki-67增殖指数介于20%~80%,原位杂交分子检测显示所有病例EBER均为阳性.结论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癌好发于中年人群,病理形态上与多种肿瘤具有重叠的表现,易于误诊,EBER检测有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原发性淋巴上皮癌肺癌诊断鉴别

    胃底腺来源肿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马强张渝唐丹肖华亮...
    52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底腺来源肿瘤包括胃泌酸腺腺瘤(OGA)、胃底腺型腺癌(GA-FG)及胃底腺黏膜型腺癌(GA-FGM)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及重庆市江北区人民医院2020-01-2023-05诊治的15例胃底腺来源肿瘤,分析其病理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与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2岁;(OGA)5例,(GA-FG)9例,(GA-FGM)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2~30个月随访,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胃底腺来源肿瘤较少见,OGA/GA-FG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具有明显相似性,OGA可能是GA-FG的早期病变;内镜下完整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胃底腺黏膜型腺癌(GA-FGM)更为罕见,暂未收录到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其生物学行为有待更多病例的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胃肿瘤胃底腺来源肿瘤临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