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李大龙

季刊

1002-6800

bjb-bjzx@cass.org.cn zgbjsdyj@yahoo.cn

010-65274307

100005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先晓胡同10号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Journal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边疆研究领域的唯一一个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争鸣,为促进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中国边疆研究学科的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革命·建设·发展·治理——中国共产党边疆认知与边疆话语的百年流变

    罗群邓旭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边疆话语植根于党对边疆问题的深刻认知与长期实践.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迈向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历史进程与实践中,边疆的含义、地位、功能和历史角色不断嬗变,党对边疆的认知也不断发展.随着时代语境和党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完善,党的边疆话语也愈加全面、立体,由原来的"革命宣传型话语"转变为"建设实践型话语""发展改革型话语""治理建构型话语",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反馈和制度革新,引领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边疆认知边疆话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治边思想研究

    青觉曹高丁
    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边疆地区和边疆民族纳入革命范畴和建国设想,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解决民族问题,在民族问题中妥善处理边疆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治边思想是一个不断明晰的过程,在经历地理边疆话语的转变、边疆民族概念的嬗变和国家结构形式的调整等探索过程后,逐步形成了以整体性为前提的边疆治理格局,以平等团结为核心的边疆民族关系和以人民主权为中心的治边政治立场,确立了新型的各族人民主人翁地位的疆域治理模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边疆观念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现实政治遭际影响.统一连续的"大一统"疆域观念和重构中国的共产主义精神,共同形塑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治边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治边思想民族关系

    从多元到混一:中国古代实边的演进

    张冠梓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实边方式经历了由多元到混一深化的演进过程.秦在统一前后大规模充实"初县",以谪为主、募为辅,汉代则将实县途径主辅转换.汉武帝开创了以征卒为主、谪罪为辅的屯戍之法.多种实边形式在秦汉时期并生.隋唐时期因边疆郡县较为充实,主要保留屯戍作为经略外部边疆的手段.隋代大量征丁的做法归于失败,故唐仍以军屯为主,募民实边县则主要成为缓和人地矛盾的方式.元代以来,实边主要依靠屯戍,民力也通过屯田组织起来,不与郡县编户民同.实边路径混于一途.清代民屯在此基础上深化发展,不仅数量超过军屯,且性质与募民实县相似,成为国家边疆区域深层治理的途径.

    实边移民谪戍屯田

    北魏泾水中上游的族群融合与王朝管理——以《皇甫驎墓志》为线索

    殷盼盼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酋"是北魏管理胡族部落的职务,具有部落统帅和王朝职任的双重属性,一般由胡族酋豪担任,是北魏削弱部族酋豪势力的措施之一.北魏占领泾水中上游初期,保留了诸多胡族部落,将诸酋豪以封爵、任官等方式纳入管理体系,部族酋豪势力强于汉人豪右.随着平凉休屠胡金崖、黄石屠各路那罗、卢水胡刘超等叛乱相继被平定,以及胡族部落逐渐瓦解,酋豪势力日渐削弱.延兴年间皇甫驎出任统酋时,泾州的胡、汉势力对比已经发生转变,6世纪初汉人豪右成为泾州区域政治的主导力量.

    统酋皇甫驎泾水中上游族群融合

    书讯

    52,61,105页

    隋代弘化郡留守的设置及相关问题研究

    黄京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中地区是隋唐的统治中心,其北部有三条纵贯南北的河谷通道,连接着关中与塞外,其中弘化郡,控扼马岭河谷,由于地势较为平坦且位处多路总口,因此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成为马岭重镇,关辅屏障.自北魏以来,历代都在此加强防守,以拱卫京师.隋大业九年,炀帝设置弘化郡留守,李渊任职于此并统领陇右十三郡兵马,从而形成了一个扇形防御圈,与京城构成内外二层防御体系.这充分体现了隋炀帝对李渊的信任.唐代的关中防御,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在京西北设置的八镇节度,均源于隋构建的这种扇形防御构造.

    隋朝弘化郡留守隋炀帝李渊

    天山廊道交通视域下的唐代轮台地望考

    张安福牛齐培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天山北麓轮台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学界多有争论.唐代轮台附近通道主要有天山北麓廊道的"碎叶道"、穿越天山的"白水涧道"和从今天乌鲁木齐河进入"天山内部廊道".从贸易交通和税收的角度考察,轮台应该控制"碎叶道""白水涧道"和进出天山的"天山内部廊道";从军事交通看,轮台以东与庭州、西州组成东天山联防体系,以西与焉耆、龟兹又形成中天山军防体系,是东、中天山的协防中心.轮台应处于集贸易、税收、军防优势于一体的地域,今乌鲁木齐南部的乌拉泊古城应是唐代轮台城遗址.

    唐代轮台遗址交通区位天山内部廊道

    论宋朝的"省地"与边地族群治理

    裴艾琳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朝在边疆治理过程中,颇重视对"省地"的建设与开发,特别是在与南方族群的交会地带,通过设置堡寨、建立屯田、计口授田等措施,使得"省地"繁荣发展并呈现出夷夏聚居、圈层分布、差序治理的社会特点,成为宋代南方族群治理与多元族群交融的重要场域.宋朝的"省地"是唐以来"羁縻之制"之转型,开启了元代行省兼治蛮夷与腹地制度的先声.

    宋朝省地边地治理族群融合

    明末清初金沙江中游川滇土司争界案

    刘灵坪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西南地区政区边界管理呈现州县、绿营与土司多方势力交织互嵌的复杂样态.处于邻界地带的土司及土民,对边界的认知并非随着王朝政区边界划定而及时改变.从明至清,川滇金沙江中游段省界经历了从王朝划定的"犬牙交错"到"被忽视的省界",再到相对清晰的"此疆彼界"的过程.随着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控力度逐步加强,边界管理以及省界意识也随之加强.

    土司省界地方行政民族社会

    关于明清时期桂西土司地区城头组织的考察

    孙剑伟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桂西地区田州和思恩府土司地区普遍设立城头组织,存续至清末民国.城头组织与赋役制度密切配合,使土司能够有效地征派赋税和差徭.土司辖区内的"边缘"群体不断被吸纳到城头组织当中,不同地域和群体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逐渐缩小,社会整合程度越来越高.明代田州和思恩府的城头组织除了赋役征派的功能外,还具有突出的军事功能.到了清代,城头组织的军事功能逐渐褪去,赋役征派功能更加突出,其运作方式越来越类似于流官地区的"里(图)甲".

    城头土司田州思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