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段卫国

月刊

1004-7484

zgbjyy68@126.com

010-52917135;52917136

100084

北京市清华大学邮局84-168信箱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Journal China Health Care & Nutr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创-有创序贯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分析

    李文元王淑华丁士芳张堃慧...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失败后被迫有创通气( NIPPV-IV)和直接有创通气( I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综合ICU的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无创正压通气失败后进行有创通气治疗( NIPPV-IV)组和直接有创通气治疗( IV)组。结果 NIPPV-IV组47例,IV组90例,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SAPⅡ评分、肺损伤评分( Lis)、ARDS来源、脓毒症严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直接IV组中的器官功能不全数目、ICU住院时间和死亡率低于NIPPV-I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DS患者应慎用无创通气治疗,防止无创通气失败导致病情和预后不良,应及早建立人工气道行直接有创通气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创通气无创正压通气失败

    浅谈病人的心理护理

    王晓英杨营军王玉枝
    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1]。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护理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心理护理的概念及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

    病人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手术在甲状腺良性疾病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周元龙
    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对甲状腺病良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在我院自2011年 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80例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有患者40名。实验组患者采用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术后不适感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机会比较,试验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病良性疾病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良性疾病

    64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治体会

    杨欢
    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64例于我院治疗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人,实验组采用喜炎平注射液进行静滴治疗,对照组则使用炎琥宁注射液静滴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31例(96.9%),对照组患者总有效25例(78.1%),实验组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喜炎平注射液疗效

    地佐辛抑制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反应的观察

    金永俊洪永柱金兰
    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在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诱导时,应用地佐辛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效果及术后镇痛泵镇痛效果和患者清醒程度的影响。方法选着腹腔镜手术的患者50例,年龄在22-50岁之间,随即分为地佐辛组( D组)和芬太尼组( F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麻醉诱导: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D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2-0.3mg/kg,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4-6ug/kg,患者出现睡意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4mg/kg,维库溴铵0.12mg/kg,达到插管条件后经口明视下行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经两组电脑输液泵分别静脉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按需要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手术结束后接静脉电子泵。待达到拔管指证后拔出导管,并记录苏醒时间、拔出导管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寒战等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各时间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待患者清醒拔出气管导管后,分别在苏醒即刻(t0)、苏醒后1小时(t1)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的、布氏舒适度评分(BCS)和Bamsay镇静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时(T1)都很好的抑制了气管插管反应,但F组患者MAP、HR下降均比较明显,与D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苏醒即刻(t0),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D组明显低于F组(P<0.05),进行布氏舒适度评分(BCS) D组明显高于F组(P<0.05);在苏醒后1小时(t1)两组患者VAS、B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时应用地佐辛进行麻醉诱导可以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对患者的插管应激反应起到了良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在达到插管条件时对患者循环的影响较小,对患者的苏醒、拔管时间无明显影响,但拔管后患者表现嗜睡,拔管即刻患者镇痛评分较低与手术后镇痛泵起效时间连接更合理。

    地佐辛腹腔镜手术麻醉诱导插管反应术后镇痛

    封闭式吸痰联合预充氧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后低氧血症临床研究

    邹林帆
    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预充氧联合封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后低氧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以 ICU63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开放式吸痰,29例)和实验组(封闭式吸痰,33例),封闭式吸痰组患者吸痰前予以吸纯氧1分钟,吸痰前、吸痰后5分钟分别抽取动脉血检查 PaO2、SaO2。结果吸痰前后PaO2变化:实验组患者分别为89.4±12.2mmHg、83.1±12.4mmHg,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分别为91.2±15.4mmHg、83.1±12.4mmHg,P<0.05;吸痰前后SaO2变化:实验组患者分别为95.3%±2.7%,92.8%±2.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分别为94.9%±2.7%,85.4%±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充氧联合封闭式吸痰可有效预防吸痰后低氧血症。

    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吸痰吸氧低氧血症

    浅析危重病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分析

    颜丙玲孔彦霞
    9-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危重病人,一类特殊的病人,它的护理环节对高危疾病的控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危病人的护理质量。现选择了我院100例危重病人的护理调查,分析护理人员对高危疾病中各种业务的分析能力,并提出改进方案,从而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高危病人的危险性。

    业务能力危重病护理分析

    母婴分离产妇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

    白静
    1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母婴同室是母婴保健的重要模式,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需要转入监护病房,从而导致母婴隔离的出现。母婴隔离会对产妇造成较大的生理及心理影响,而产妇家属的不理解等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出现。近年来随着护理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模式的转变,母婴分离产妇护理临床研究逐渐深入。笔者在对近年来关于母婴分离产妇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广泛查阅、分析的基础上,对母婴分离产妇护理临床研究进行分析,现就这一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母婴分离产妇护理临床研究进展

    64排CT多期扫描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胃、小肠疾病中的应用

    王宁司晓静张虎郭兰田...
    11-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胃、小肠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16例胃、小肠病变患者,进行上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16例临床疑似胃、小肠疾病中胃癌65例,胃间质瘤22例,胃溃疡12例,胃底静脉曲张47例,胃息肉10例,小肠间质瘤12例,小肠淋巴瘤18例,十二指肠憩室30例,由2名副主任医师各自独立阅片,对照病理结果,回顾性总结病变的CT表现。诊断结果与纤维内窥镜和或手术所见对照分析,只有5例胃溃疡不能定其良恶性,8例十二指肠憩室漏诊,占所有病例的6%,诊断符合率为96%。结论利用64排螺旋CT的多期扫描及多种图像重建方式可全方位多角度显示胃、小肠腔内外病灶,可以发现细微病灶,并发现周围的转移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胃病变小肠病变多期扫描图像处理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改良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杨婷刘彦东金松
    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120例,均经彩超确诊,随机分为改良微量泵治疗(A组)60例,传统患肢静点组(B组)60例。结果出院时A组明显优于B组;随访6-10个月,A组远期疗效优于B组。结论采用改良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明显改善预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

    改良微量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