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化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曾翔

月刊

1006-9860

cetzazhishe@188.com

010-66490927

100031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中国电化教育/Journal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设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教育重要论述的逻辑框架与理论体系

    李健薛二勇张俊姣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科学教育高质量开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运用综合集成法,深入学习和研究后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教育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为科学教育内容、科学教育途径和科学教育主体三个方面,构成了科学教育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主体论的"三论体系",深刻体现了对科学教育规律与实践的洞察和把握.科学教育本体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囊括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创业能力和思想政治意识.高效实施科学教育要推进"四个优化",即优化教育组织管理、人才队伍制度、项目运行机制、科学环境氛围,这构成了科学教育的方法论.目的与方法的有效结合有赖于人,也就是科学教育的主体论,这要求党委和政府统筹,部门协同推进;两院和两科结合,加强联动引领;学校作为主阵地,发挥主要作用;学校与企业合作,产学融合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教育创新人才教育强国人才强国

    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脉络爬梳、发展逻辑与未来展望

    王后雄孙妍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大体经历了"模仿与尝试""恢复与澄清""探索与推进""发展与积渐""深化与创新"五个阶段.此过程遵循课程发展逻辑,统整了课程变革的多股力量,课程目标由"社会本位"转向"分类并举";课程内容由"分散、割裂"转向"连贯、深度";课程实施由"知识讲授"转向"探究实践";课程评价由"考试筛选"转向"育人为本";课程场域由"学校本位"扩大至"社会参与".展望未来,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应加强多方协同,构建高质量科学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综合,设置连贯进阶科学课程;培育参与文化,着力发展探究实践能力;发挥学校主导,保障教育资源要素供给.

    科学课程科学教育发展逻辑未来展望

    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

    14-27页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发展的三重幻象及破解之道

    郑智勇范卿泽贾伟
    28-3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重塑现有教育生态格局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发展极具重要意义.但在教师对技术的掌控与技术对教师的制约相互耦合中,人工智能技术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完美地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于痴迷容易造成技术障目的幻象,即替代教师的幻象、赋权教师的幻象、与教师共赢的幻象.有鉴于此,该研究以人—技关系哲学作为思考框架,梳理其幻象背后的本质,包括技术规训的奴役、技术崇拜的盲从、技术理性的僭越、技术应用的桎梏等.为破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发展的幻象,未来可通过破幻象之"根"、解幻象之"质"、祛幻象之"形"、纾幻象之"本"等方式进行改革推进,具体包括组织管理机制的完善、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育人逻辑的人机融合、需求本位的技术研培等方面,最终使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切换到高质量的发展轨道.

    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发展替代幻象赋权幻象共赢幻象

    整体性教学设计:多元模式解析与建构

    钟丽佳盛群力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体性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世纪转型中出现的一种思潮,也就是在整体论框架下考察"教学设计".其特点是以整体任务为依托,指向现实生活和职业领域中的综合能力培养的有序教学设计,达到帮助学习者运用综合能去解决实际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该文从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和设计过程等方面来解读当代国际四种整体性教学设计——综合学习设计模式、首要教学原理、认知学徒模式、基于目标场景模式的共通基础.我们希望从代表性的模式和理论中汲取基础的处方性要素,提出自己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模式框架.

    整体性教学设计现代教学设计模式整体性教学设计框架

    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

    刘清堂刘瑶瑶郑欣欣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探索学习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影响因素和路径,该研究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框架及影响因素模型,并结合真实学习活动的实施,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教学情境感知、教学交互与学习方式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教学情境感知对深度学习有显著的直接影响;(2)教学情境感知通过生生交互对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而言,生生交互在教学情境感知对学生浅层学习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而在教学情境感知对学生深度学习方式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结论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情境感知学习方式教学交互

    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框架设计与应用研究

    魏雪峰魏铭慧由小玉张雪...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养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综合学习方式.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组成,其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贯穿于整个小学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中,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体现.如何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培养小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一线信息科技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研究以活动理论系统模型为依据,构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框架D-OCROF,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资源、活动组织、活动反馈五个要素;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开展了三轮迭代实验以完善框架.在此基础上,采用准实验方法,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作品质量、学习报告三个方面检验了此框架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框架D-OCROF显著提升了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最后,从数字化学习环境创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研发、多元化活动反馈设计三个维度,提出了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教学建议.

    核心素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学信息科技

    基于认知负荷水平的学情分析:表征框架与实践路径

    武法提任伟祎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情分析作为基于教育大数据分析诊断结果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是开展精准教学的必要前提,而认知负荷水平一直是衡量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指标.为了协助学习者调整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水平进而将认知资源有效投入高阶问题解决过程,该文梳理了学情分析的一般过程,构建了包含数据采集、负荷识别与分析干预三个层级的基于认知负荷水平的学习者学情分析框架.接着,该文通过便携式手环采集了300名学生完成在线测试时的多模态生理数据,应用特征工程方法构建了认知负荷水平识别模型,综合认知负荷水平与学习绩效进行学情状态解读,并设计了学习分析仪表盘呈现学情分析结果与干预建议.该文从认知负荷视角构建了学情分析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其可行性,以期为认知负荷相关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认知负荷学情分析多模态学习分析干预设计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现状调研与提升策略——基于全国4272位教师的调查数据

    王娟周琼段雨迪胡雪梦...
    74-8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和标志性工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展与成效.研究基于整合技术接受与使用理论模型及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全国4272名教师为调查样本,探索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现状与实践经验.通过引入教育数字发展的"3C"理念和"3I"方向,借鉴相关省份平台应用的成功案例,从主体协同、宣传推广、服务升级和数据评价等方面提出平台深化应用的对策,通过部门统筹联动、扩大应用辐射、助推精准教研培训、拓展个性化教学资源、构建数据驱动评价机制,助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深入实施.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现状调研提升策略

    教师数字能力发展场景:内涵特征、构建框架与实践建议

    魏非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场景是链接数字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桥梁,也是培养教师数字能力的创新方式.该文对当前教师数字能力发展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后,从内涵特征、构建框架以及实践建议三个方面对构建和应用场景支持教师数字能力发展进行了全面阐释.内涵特征部分强调场景对于挑战性或复杂性实践事件的还原,明确了整体性、复杂性、交互性、创新性以及协同性等特征;构建框架包括构建要素与类型划分,基于文献研究并结合教师数字素养发展规律,该文提出了情境、挑战、选择、结果、反思、技术六个要素,依据设计目标、驱动要素、媒体样态提出了多种适合不同需求的场景类型;实践建议中涉及到规划、资源、实施以及评价四个方面,包括优化教师数字能力发展规划、改造课程资源的样态与设计思路、创新"研训赛用"闭环模式的实施、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解释性.

    教师数字能力场景要素场景分类场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