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大学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大学教学
中国大学教学

杨祥

月刊

1005-0450

zgdxjx@crct.edu.cn

010-58582496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

中国大学教学/Journal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几个问题刍议

    蒋宗礼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20年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在过去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诸如毕业要求是否要分解、课程目标如何设置、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基本方法、如何设置工科专业公共基础课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等值得仔细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实际讨论这些问题,以促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健康发展,扎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落实内涵发展战略.

    专业认证课程教学改革毕业要求表达课程目标设置支撑与评价反思与改进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微专业人才培养——基于26个新闻传播学微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严俊胡明泽
    11-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建设促使新闻传播学专业建设不断调整优化,面向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高校26个新闻传播学微专业最新培养方案的内容分析,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定位和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要求.针对微专业存在的学时安排影响培养定位、招生要求低增大培养难度、师资力量制约培养质量、微专业课程简单拼凑重复的问题,提出优化课程设计、针对性设定招生要求、构建融合型师资队伍、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的建议.

    新闻传播学微专业培养方案新文科人才培养

    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

    杨庆生叶红玲刘夏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教育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优势.本文阐述高质量教学与高水平育人互促共进的教书育人理念和相应的关键举措,提出以懂、悟、信、爱为核心目标、以研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研讨式教学新模式,创新性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后以复合材料力学课程为例,展示在研究生培养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实践和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研教融合研究生培养

    高校理工科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策略

    梁芳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工科少数民族人才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其低学业成就一直是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老大难问题.本研究基于高校理工科少数民族人才服务边疆、科技报国的价值取向,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班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实践为基础,从丰富情感沁入、专业知识摄入、理想信念浸入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理工科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升,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践行.

    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涵发展民族教育

    构建融通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为例

    何峰郭晓奎潘林敏
    33-3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拔尖计划 2.0 建设为背景,探讨新时代培养拔尖人才的融通教育.具体分析拔尖人才培养背景及目标,论述当前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专业融通课程改革的试点为例,阐述融通课程具体实践探索.

    拔尖计划2.0OneScience融通课程思维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财政学专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杨志安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目标下,作为新文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学专业的发展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注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人民性与公共性,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财政学专业归宿等基本准则,通过优化财政学专业内部结构的科学性,提升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启发性,深化财政学专业服务社会的普惠性,促进财政学专业国家治理的担当性,以及进一步发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财政学专业建设的独特价值,进而推动财政学专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财政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财政学专业建设社会责任

    基于学科交叉、产科教融合的资源勘查工程一流专业改革研究与实践

    张立强蒋有录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改革为例,介绍传统优势工科专业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基本理念、创新措施和探索过程.针对新时代能源行业需求,传统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代同步、产科教融合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并实践基于学科交叉、产科教融合,四个导向理念为指导思想,重构培养方案、育人团队、实践平台、专业课程为突破口的专业升级建设途径,并总结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深化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科交叉产科教融合专业改革四个导向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脱嵌与融合

    赵辉辉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打开了高校外语教学的新格局,而高校外语教学本身也蕴含着课程思政的可为性,二者在逻辑上的耦合形成同向互促的关系.观照现实,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虽已有诸多有益探索,但总体上呈现出融入脱嵌的现实境遇.主要表现为课程认知上工具性遮蔽价值性,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呈现"两张皮"现象,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空间场域未能发挥协同效应.为此,迫切需要推动高校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构建课程思政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体系,完善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进入与文化退出机制,形成课程思政在显性课程上的延伸与隐性课程上的覆盖.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脱嵌融合现实困境

    数智技术赋能课程改革的价值意蕴、基本取向与实施路径

    杨波葛荣雨王艳芳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主动应对数智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紧迫课题,也是积极应对社会需求快速迭代升级严峻挑战的理性选择.在分析数智技术赋能课程改革的内外部动因的基础上,阐明人工智能必然带来课程全面学习、个性化学习、多样态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价值意蕴,指出数智技术必然改变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生态和教学文化变革的基本取向,从课程教学新育人机制、新服务供给、新学习环境、新评价方式和新运行模式几个切面,对数智技术赋能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人工智能数智技术赋能课程要素改革价值意蕴实施路径

    构建人才培养导向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困境、动因与路径——以重庆15所本科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政策分析为例

    张玉启兰正彦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师评价应在尊重科研的同时,进一步彰显人才培养导向.基于此,构建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应坚持"本源回归"的价值理念,健全评价管理制度,探索实施标志性结果评价和特设岗位聘用;坚持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完善教师评价指标,创设"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坚持"差异评价"的评价方式,优化教师评价思路,分类实施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创新青年教师评价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评价的深度融合;坚持"实绩考核"的评价导向,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优化绩效考核分配,健全教师准入退出机制.

    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教师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