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教育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教育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吴淦国

季刊

1006-9372

bjb3162@cugb.edu.cn

010-82323162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中国地质教育/Journal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惟一一份地学教育与研究的学术性期刊,以其指导性、学术性、应用性为特色,是地学教育研究人员、各级领导、教育管理和师生员工的学术论坛、决策参谋和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开创地球系统科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雷涯邻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传统地球科学迫切需要调试与转型以适应技术革新.地球科学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传统地球科学转型升级及地球科学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新质生产力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新质生产力驱动地球系统科学高质量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二是新质生产力有效驱动地球系统科学高质量发展生产要素的全面提升;三是新质生产力驱动地球系统科学高质量发展是传统地学转型升级的实践遵循.

    新质生产力地球系统科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中科学本质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张达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系统梳理科学本质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阐述了包括实证研究、理论构建、预测验证、跨学科融合及应用实践等在内的地球科学本质内涵.通过分析"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开展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该课程内容与科学本质属性高度契合.多种形式的融合科学本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科学专业知识,还有助于塑造他们的科学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地球科学概论科学本质科学素养教学实践

    新时代地质精神融入地质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鲁欣雨周菲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地质精神是中国精神在地质行业的具体表现,是地质行业的"根"和"魂".新时代赋予了地质精神新的内涵,即以地质报国的爱国奉献精神、以地质强国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地质兴国的艰苦奋斗精神.地质高校"因地而生、因地而兴、因地而强",要将新时代地质精神作为地质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做好地质人才培养主阵地工作.当前,新时代地质精神融入地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主体重视不够、培养内容挖掘不深、培养环境浸润不强、培养机制建设不全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要从讲好地质故事、构建多维课程体系、优化地学文化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着力,促进新时代地质精神融入地质高校人才培养以达到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地质精神地质高校人才培养

    黄汲清科学思想初探——以地质学史研究为例

    胡伟伟陈宝国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汲清是中国地质科学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前辈学者,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70余年,在地球科学许多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作为地质学家,黄汲清的科学思想具备了整体观、系统论思维、全局观、战略性思考等特征.本文根据黄汲清对中国地质科学史研究的引领,来认识和探讨黄汲清科学思想.

    黄汲清科学思想中国地质学史

    "一带一路"核心区校政企融合的油气地质综合实践平台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

    谢庆宾能源殷文祁利祺...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油气资源丰富,急需大量能扎下根的油气地质勘探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围绕行业发展趋势,立足新疆石油天然气领域发展需要,在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爱国爱疆文化精神为主线、以校政企协同育人为依托、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抓手、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构建了校政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培养了一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实践平台协同育人思政育人体系

    "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赵江南左仁广王子烨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中的地质大数据挖掘、找矿信息融合和预测评价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面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迈向2030建设战略规划提出的"资源+"与"智能+"等学科群建设要求,推动人工智能与地球科学深度融合,学校开设了"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课程.针对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内容更新、多学科知识融合、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痛点"问题,教学团队秉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引,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践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科教融合推动课程内容重构与教学方式创新,以"教材建设+案例构建+实习实训"推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与资源能源预测核心能力培养,突出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着眼"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育人,实现了教师执教能力提升、高质量课程建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课程思政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教学改革

    "防火防爆工程学"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持续改进

    季淮君程五一裴晶晶苏贺涛...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要素,不仅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基础,还是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核心环节.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防火防爆工程学"为例,选取了28名学生为样本,依据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以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达成度计算,并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课程目标达成度不高以及学生个体课程目标达成度差异性大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提出了持续改进措施.

    工程教育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持续改进

    "四维课堂联动"教学创新改革实践——以"矿床学原理"课程为例

    钟世华韩宗珠毕乃双戴黎明...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新时代新形势下行业高水平综合型地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我校地质学专业"矿床学原理"课程探究了"四维课堂联动"(一维是校内理论课堂,二维是校内实验课堂,三维是课后自学课堂,四维是校外实践课堂)的育人新模式,同时将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合到各个课堂中,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实施,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培育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矿床学原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地质学专业

    地质资源类专业课四维度、三层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沉积学"为例

    袁静操应长鄢继华王冠民...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沉积学"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四维度、三层次教学模式,启迪学生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高阶课程目标.四维度是指线上线下混合、实体虚拟结合、课堂内外汇合、继承创新融合的四维一体教学方式.三层次是指以高质量完成教学大纲为基础(知识)、以激励探究性学习为阶梯(能力)、以培养创新能力(素质)为顶层目标的三层次递升式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混合式教学虚拟实验翻转课堂户外实践知识-能力-素质递升式教学

    "一渠四联,六步四融"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模式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遥感地质学"课程为例

    王清亚黄温钢张修香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遥感地质学"是一门遥感技术与地质知识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一渠四联,六步四融"的思政教学体系,为"遥感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和方法.

    遥感地质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实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