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技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科技论坛

王元

月刊

1002-6711

zgkjlt@china.com

010-58884590/91/93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北京3814信箱)

中国科技论坛/Journal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科技部主管,科技部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政策理论刊物,以政府部门、科技政策研究者、科技管理者、科技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读者为对象。多年来杂志认真组织科技热点研讨,始终站在科技体制改革前沿,大力宣传技术创新,对国家重大软课题进行跟踪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理论基础、历史规律与现实路径

    刘冬梅杨洋李哲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兼具时代特殊性与历史一般性,与非新质生产力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体系."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蕴含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突出表现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本质形态和最终目标三方面.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作用:一要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各类理论基础的优劣势,避免落入固定单一的理论框架与思想体系而产生认识与实践误区;二要聚焦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与关键要素,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力建设,加速进入新的"技术-经济"轨道;三要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规律,推进科研范式变革与深度技术创新创业,实现更为高效的知识生产与配置;四要以科研、创新、生产与个人发展四类良性预期为导向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形成科技创新与制度革新密切结合的"社会能力".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主导技术技术-经济轨道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四链"融合发展:现状、关系与机制

    张敬怡
    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为探究"四链"融合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内在机理,本文首先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内涵、系统运行结构以及效能提升框架,详细梳理单链发展现状和多链融合现状;然后针对现状解析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四链"作用关系;进一步揭示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四链"融合发展机制.结果表明,"四链"融合通过优化系统结构与布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依托、螺旋发展的作用关系是"四链"交叉作用关系网络的结构基础,资金链与人才链之间呈现激励反哺关系,合力服务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产业链上布局创新链、创新链上布局产业链、平台模式融合发展为起点的3 条融合路径分别从需求端、供给端以及供需匹配视角实现"四链"融合,进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促进"四链"融合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提质增效的实践启示,置于国家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情境设计"四链"融合发展的研究展望框架,深化国家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的理论研究,为"四链"深度融合提供实践参考.

    国家创新体系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政府"挑选赢家"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优惠政策的效果评估

    祝若琰刘洋戈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挑选赢家"被视为产业政策的重要类型和"发展型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政府"挑选赢家"的相关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基于2018-2019 年"新三板"的上市企业数据,本文用倾向值匹配法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优惠政策的效果.研究发现,尽管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优惠政策显著提升企业投入研发、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但企业更多在以"策略性创新"(而非"实质性创新")争取该项政策提供的各类优惠,且政策效果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地区和行业中存在差异.本文认为,政府"挑选赢家"要达到有效激励实质性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效果的政策目标需要更加合理的政策设计,且要以强大的政府能力作为保障.

    产业政策挑选赢家策略性创新政企关系

    大模型创新变革:新模式、新挑战与新趋势

    施锦诚王迎春
    31-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传统创新范式带来新挑战,引发各界对创新管理理论和创新实践的前瞻性讨论,审视并应对大模型所带来的创新变革富有积极意义.首先,基于人工智能创新进展,探索从传统人工智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发创新模式变化,识别大模型研发创新的核心特性;其次,探究大模型对知识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等理论带来的新挑战,并阐释基本逻辑和核心指向.最后,从大模型内在创新规律、知识管理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技术创新范式以及产业创新生态5 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明确大模型所带来的创新挑战,还对加快大模型创新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变革创新模式技术范式

    数字技术对数字政府治理的影响路径:整合、驱动、赋能

    李乐乐顾彤彤秦强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意在探究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对数字政府治理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分析,通过分析江苏省社保文旅一卡通、南宁市智慧健康平台、贵阳市智能化政务服务数字政府治理的案例,证明数字技术通过整合、驱动、赋能的路径推动数字政府治理方式变革,是一个"工具性嵌入—能力性嵌入—权力性嵌入"的层级递进过程,为数字技术与治理现代化的科学融合和政府数字治理效能的有效提高提供借鉴.

    数字技术数字政府技术嵌入

    选择与生产:公共价值创造视阈下的数字政府政策评估

    周雅琳车峰
    52-6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政府作为实体政府的"孪生态",其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基于公共价值创造的过程视角,借助内容分析法和PMC指数模型,对2019-2022 年颁布的中央、省级、省会城市数字政府政策进行系统性挖掘和实证评估,考察数字政府政策的整体情况以及层级特征、区域特征.结果表明:数字政府政策更加关注公共价值的行为性和社会性,省级数字政府政策整体处于优秀水平;数字政府政策在公共价值识别和选择中呈现明显的层级特征,在公共价值生产和管理中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研究结论可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政府变革背景下调整和改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制度安排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结合数字中国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政府政策评估公共价值创造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竞争风险、监管逻辑与反垄断应对

    雷昊楠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 年末,ChatGPT的崛起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迈入新发展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产业创新、赋能数字中国建设的同时,可能会产生双层竞争风险.在市场结构层面,技术与财力将导致高进入壁垒;在限制竞争行为类型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涉及限制竞争程度更大的算法共谋、限制竞争的自我优待与拒绝访问,以及大型跨市场并购.据此,我国应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竞争风险的监管逻辑,包括重塑监管价值取向与界定技术标准.最后,通过建立新逻辑范式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反垄断规制路径,即引入互操作制度与创新补贴政策以实现市场进入壁垒的降低,以及导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垄断行为的规制方案,共同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竞争风险防范,实现长期创新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竞争风险监管反垄断规制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平台数据垄断的成因分析及行业规制路径创新

    曾雄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破除平台数据垄断是一个紧迫课题.反垄断有适用门槛高、救济效果滞后的缺陷,对用户赋予数据可携带权有共享数据有限、效果不足的缺陷.基于这些缺陷,对超级平台专设规制措施可以作为第三条路径,即为超级平台施加应保障特定数据可携带之特殊义务.推动反垄断路径、用户赋权路径和超级平台特殊规制路径三轨并行,实现对数据垄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链条治理.

    全国统一大市场数据要素数据垄断超级平台互操作

    基于专利和微博的颠覆性技术主题识别研究——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

    王海军于佳文
    83-9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颠覆性技术被广泛认为是后发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的最佳赛道.如何把握颠覆性技术未来发展主题及方向?围绕这一关键问题,本文基于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性、扩散性、转轨性、提升性及替代性等特征,从专利和微博视角切入,构建颠覆性技术主题识别模型,并以人工智能领域为研究对象,验证所提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地,分析出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与虚拟现实是未来颠覆性技术发展的重要主题.本文研究结论丰富既有颠覆性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可为企业制定和调整技术创新战略和方向提供借鉴.

    颠覆性技术技术主题人工智能技术识别

    智能化转型背景下自动驾驶产业化的中国实践

    霍治方刘刚
    9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动驾驶是当今交通社会转型的一种变革性力量.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集中应用的典型场景,自动驾驶具备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其产业化过程本质上是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建构的过程.基于175 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关系数据和819 份自动驾驶实地社会实验的问卷数据,对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化实践方案的形成机制与理论逻辑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自动驾驶在高环境嵌入性作用下,一方面嵌入中国复杂道路环境,另一方面嵌入中国独特社会环境,导致以单车智能为核心的技术路线难以为继,最终在一系列互补性技术创新和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创新作用下,以车路协同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道路成为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化的实践选择.

    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环境嵌入社会建构社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