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侯甬坚

季刊

1001-5205

zglsdllc@snnu.edu.cn

029-85303935

710062

陕西师范大学校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其创办人、前任主编史念海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为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和中国古都学研究等方面均做出过开创性贡献。现任主编朱士光教授曾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历史自然地理、城市历史地理与古都学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武德年间李世民秦王府址的变动

    赵帅淇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德年间李世民秦王府的方位因徐松《唐两京城坊考》的误读而模糊不清.借助吕大防《长安图》碑拓残片和《阁本太极宫图》传本等文献,可以确认武德初年至五年七月,李世民居于太极宫内西侧的承乾殿,武德五年七月之后迁至太极宫外西北方向的弘义宫.弘义宫亦为李世民发展势力、预谋政变提供了一些便利.承乾殿、弘义宫相对太子东宫都位于西方,衍生出了"西宫""西府"等指称秦王府的概念.

    秦王府承乾殿弘义宫大安宫《长安图》

    民国"国都论争"与北京城政治形象的衍化

    高红兵
    14-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民国时期三次"国都论争"中,古都北京的政治形象成为首都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帝制刚被推翻的民国初年,北京虽在政治强力下被定为首都,却被时论普遍定性为"专制巢穴".20世纪20年代,基于新的政治与社会局势,主张定都南京与北京的双方围绕北京"专制巢穴"形象的建构与消解展开激烈博弈,结果首都南移.抗战胜利前后,北京虽未迎回首都身份,但论争中曾经的建都劣势却被转化为优势,"历史名都"的正面形象基本取代了"专制巢穴"的负面定位.北京形象的衍化是政局、社会环境、个人思想诸要素叠加影响、演变的结果,是其作为千年古都的独特境遇.

    民国北京国都论争"专制巢穴""历史名都"城市形象

    1936年杭州城市交通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胡勇军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1936年杭州市对城区20处路口的交通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杭州城区交通量受城市功能、道路等级、商业布局、人口密度、人员职业以及消费娱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等级,总体呈现出偏消费型城市的时间分布和由中心向边缘扩散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一特征反映出近代杭州城市建设局部肌理发生改变,区域功能分工形成,市民生活的时空维度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的总体意象发生显著变化.

    杭州交通量时空分布影响因素

    土官政治与边防机制:明代前期川西北地区的国家治理

    胡箫白
    36-4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洪武中期到宣德前期,是明朝接触、了解并制定川西北边略政策的重要历史时段.中央与边地军政机构不断协商与规制治边方略,为有明一代川西北的国家治理模式奠定基础.一方面,明廷的边地军管架构逐步成型,行政区划多有调整,卫所制度渐趋成熟,并表现出向省镇营兵制转变的倾向;另一方面,明廷仍仰赖地方土官进行羁縻统治,土官亦发挥能动性,利用中央王朝的制度空间最大化地方利益.土官政治逻辑与边防机制演进,是认识明代前期川西北权力格局动态变化的关键视角.

    明代前期川西北土官政治边防机制

    明中后期朝廷对湖广南部山地的治理——以嘉禾、新田二县的设置为中心

    赵文涛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中后期,南岭因其特殊地形与区位成为盗贼汇聚之区.为治理该地,明廷采取了诸多措施,添设新县即为其中重要一项.南岭东部与中西部的设县行动颇多不同.东部的南赣自正德年间起先后添设十数县,而中西部的湖广南部山地,迟至崇祯末才有嘉禾、新田二县之设.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南赣、湖广两地巡抚治理效果的不同.设县作为重要的地方治理活动,不只代表着基层政区的变动,更与巡抚等高层职官的设置、调整和治理效果密切相关.

    明中后期南岭山地治理设县

    明清井陉道的交通建设及其影响

    郝平张玮
    5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建设是传统时期山区社会形塑的重要方式.井陉道作为"太行八陉"之一,明清时代交通地位不断提升,交通建设迅速发展:沿河谷分布的主干线路逐渐完善,形成了"五横十纵"的路网体系;沿驿道设置的交通机构不断健全,形成了有层级、分职能的组织体系;区域的交通秩序基本理顺,朝规范化发展.在自然与社会各要素的综合影响下,以陉道为空间载体的华北山区腹地型交通功能区也由此形成.

    明清时期井陉道交通建设社会形塑

    萧齐诸郡分等与政治地理格局

    张仲胤
    69-7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齐时期诸郡之间已形成固定而细密的等级,与萧梁官班制中"郡守及丞,各为十班"的制度基本相同.梁武帝"革选"对于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都城为中心调整诸郡等级上.通过复原、分析萧齐三十余郡的等级与空间分布,可知萧齐诸郡等第划分以户口为基础,并受到政治、经济、区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萧齐政治地理格局在呈现圈层结构的同时,也存在"打破"现象.

    萧齐政治地理格局官班制

    敦煌本《圣地游记述》再研究

    武绍卫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藏敦煌文书ДX.234《圣地游记述》之前被推定为唐初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但从写本书法、重要用词以及记事风格来看,此写本绝非《中天竺国行记》,而是5世纪中后叶的作品,并且很可能是目前所知抄写年代最早的西域游记.此写本内容极其简略,只记载经行线路和圣迹分布,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用色彩.综合来看,该写本近乎流水账式的极简风格,应是游记作者或后来整理者有意为之,很可能是为当时西行求法之人准备的简明指南手册.北宋初年官方派遣的求法僧团也曾使用过类似的、同样只记载西行路线的S.388《西天路竟一本》,这反映出自南北朝早期至北宋初年,这种简明指南手册一直为西行求法僧所使用.

    敦煌《圣地游记述》《中天竺国行记》西行求法路线指南

    唐代侨蕃州考论

    方冬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侨蕃州迁徙情形复杂,一共存在四种类型.侨置政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态各异,无法统一定义,但具有导致侨政区嵌套进入寄治政区的共同特征.与中原式侨置政区不同,关内道所领侨蕃州多不存在"原政区与侨政区"的对应关系,根本原因在于游牧族群分散的政治体结构与游移不定的生计模式.由于多无实际政区要素,侨蕃州的边裔册封属性要比政区属性更加明显.

    唐代侨蕃州侨置政区政区分类

    唐瓜沙间阶亭驿、新井驿的确定及其地理意义

    黄银洲刘央孙治王乃昂...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交通线路是理解区域开发及空间联系的关键.唐代沙州和瓜州两地间的交通线路长期以来部分驿址定位不够精确.通过地理环境分析及各驿址位置的历史记载,可确定沟北古城为唐代瓜沙间的阶亭驿址,西沙窝三号古城为甘草驿址.在两处驿址之间,新发现古城遗址一处,进一步证实了交通线路的存在,而巴州二号古城极有可能作为新井驿使用.这几处驿址的定位,为理解该区的历史环境变化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深化对汉唐时期瓜沙间交通地理问题的认识.

    瓜沙道阶亭驿新井驿敦煌沙州瓜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