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吕章申

双月刊

2095-1639

100006

北京朝阳区静安里26号通成达大厦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考古学专业资料性、学术性刊物。刊登关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古代中外关系及我国民族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资料,介绍文物鉴定方法以及馆藏品等。读者对象为文博、考古单位的研究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吉林汪清东四方台山城考古调查与认识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林汪清东四方台山城位于嘎呀河支流前河与后河之间的山岭上,此前多被认为是金代山城.2021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城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对城墙及附属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本次调查在城址内发现大量遗迹,主要遗迹类型包括房址、院落和冶炼址,按遗迹分布情况大体可分为五个区域.城址内还采集到一批以铁器为主的遗物.结合对比研究,确认东四方台山城存在两个阶段遗存,分属不同时期.第一阶段遗存分布范围较小,主要遗迹有长排形房址、院落和冶炼址,年代为渤海国时期.第二阶段遗存为方形房址、大型院落和大规模的冶炼址,年代应为金代.经综合分析,确认该城址应是以生产铁制品为主要功能的特殊城址.

    东四方台山城城墙房址冶炼址

    北京石景山八大处元代墓葬发掘简报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1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7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社区南侧发掘了 4座元代墓葬,出土了买地券、陶罐、银镯、铜镜等器物.其中买地券上的大部分文字可以辨识,为判断墓葬的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这4座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明显,为研究元代北京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墓葬买地券元代北京

    四川彭州明崇宁王墓的发掘

    刘勇伟
    3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崇宁王墓位于四川省彭州市丽春镇石匣村8组,墓主朱悦燇为蜀献王朱椿第三子,系明太祖朱元璋庶孙.2008年彭州市博物馆会同成都市考古队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残存器物200余件,种类包括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以及部分琉璃构件.此批文物为研究明崇宁王和明代早期藩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明代彭州崇宁王墓葬

    明十三陵成化玉简、石匮与陵山投龙

    张南金袁江玉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十三陵博物馆藏有一件成化玉简、两件石匮和一件石匮盖,依据口述资料、《道藏》和相关考古发现,可确认十三陵长陵园村还曾出土龙、璧、钮、绳及其他玉简和石匮等器物.这批器物器类丰富,数量众多,存在一定的年代跨度,是多次投龙仪式的遗存.其中坐姿金龙和作为容器的石匮为既往未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一般而言,投龙仪式多在名山大川举行,于帝陵周边投龙颇不寻常.分析认为,明人在帝陵附近投龙,实为向陵寝所依之陵山祈告,陵寝前方的朝山则是进行投龙仪式的场所,可称之"陵山投龙".在为帝后超度的度亡斋醮之后,需举行向山川祷告的投龙仪式,促使人们在山川与亡人之间找寻联结,从而选择了以陵山为祈告对象进行投龙.此外,陵山在明代被纳入国家山川祭祀体系,其地位仅次岳镇,与岳镇海渎共同受祭,让陵山具备了成为投龙对象的基本条件.

    明代帝陵陵山玉简石匮道教投龙

    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

    77,108页

    河南博爱明代谢恩墓出土三彩器

    冯春艳赵宁宁
    7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爱县博物馆收藏有1987年明代谢恩墓出土的三彩器一套.根据谢恩墓志记载,谢恩为永淳公主的驸马谢诏之兄,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病逝.墓中陪葬的三彩器包括人物俑、十二生肖俑、动物俑、生活用具、家具、祭祀用具及供品等共45件,造型逼真,生动形象,颜色艳丽,为明三彩器中的精品.焦作地区瓷器生产盛期为宋至元时期,深受当阳峪窑影响,但元代以后各窑口凋敝停烧,明代三彩器在焦作地区发现极少,而山西明代琉璃及三彩器兴盛发达.根据与山西接壤的便利交通条件,以及焦作地区深受晋文化的影响来推测,谢恩墓三彩器应为山西烧造并传至焦作.

    博爱明代谢恩墓三彩器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陶瓷的鉴藏品类与价格态势研究

    常乃青
    9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陶瓷鉴藏的范围更加宽广,鉴藏品类日益繁多:既包括以往备受珍视的宋金元名窑与明清御窑瓷器,还涵盖诸多不被前人重视的历代民窑陶瓷,及新发现的出土器.其中,以钧窑瓷器、龙泉窑青瓷、明万历五彩瓷器、清宫瓷胎画珐琅为代表的古瓷名品最受中外鉴藏者青睐.外来购买力的介入,推动中国古陶瓷价格整体增长,不同品类之间,价格的上涨幅度、增长速度及上升时段存在差异,其价格态势的特征与成因也不尽相同,体现出陶瓷鉴藏需求的多样化.至20世纪上半叶后期,中国古陶瓷的价格态势趋于稳定,其价格序列得以成型,从中可划分出12个与主要鉴藏品类相对应的价格档次.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陶瓷的鉴藏与交易对后世陶瓷鉴藏体系的确立影响深远.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陶瓷鉴藏品类价格

    明代画家杜堇生平的几个问题

    马顺平
    10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堇是活跃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著名画家,其籍贯、出身、生卒年等重要问题,或误说流传,或含糊不清.籍贯以镇江丹徒说影响最大,此外还有太仓、吴及北海等记载,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考证,原籍太仓说最为可信.杜堇的出身,《图绘宝鉴续编》说他"举进士不第",而万历《顺天府志》所著录的科举档案等史料证明,杜堇并未中过举人.他的生年,从当时科举制度及其早年创作、文人唱和诗作等材料推测,约为正统十年(1445年).卒年据友人邵宝文集七绝《追悼杜柽居》,可以考出为正德十五年(1520年).

    杜堇图绘宝鉴续编太仓顺天府志邵宝

    乾隆朝宫廷岁朝清供图流行原因探析

    曹可婧
    120-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节庆时分以物品组合方式构图的岁时清供绘画题材兴盛于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通过当时在清宫占主导地位的江浙籍词臣与宫廷画家传入清宫.以董祥款《岁朝图》为代表的一系列岁朝清供图伪作赋予这类题材的"复古"意涵,成为其得到乾隆皇帝重视的直接诱因.出于复兴宋代宫廷节庆传统的愿望,乾隆皇帝创造出岁朝清供图配春帖子词的新形式,并使之在清宫成为定制.在帝王的倡导与词臣的奉迎之下,参与清宫岁朝清供图创作的群体包括帝王、兼善绘事的宗室子弟、词臣画家和宫廷画家,最终于清宫形成了岁朝清供图的流行风潮.

    岁朝清供清宫艺术作伪流行

    杭州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会所

    武志华
    135-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在美国19至20世纪之际成为一种具有近代精神特质的成熟城市公共建筑,并且开始传入中国.杭州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会所于1913年获得杭州新市场拨地,1915年开始筹建,但是因为世界大战被迫搁置,直到1918年重启,其间诸多变化使其主楼仿建广州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长堤会所,因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美观、完善的青年会会所之一,也由芝加哥沙何公司设计.主楼于1919年投入使用,受当地客观条件影响,屋顶花园取代坡顶第四层,后来还增建一座独有的西式钟水塔.1946年,屋顶花园改建成坡顶第四层.这座建筑在解放后特别是新时期逐渐不再是宗教场地,但依然是文体、娱乐活动与各种培训班基地.这座建筑见证了近现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作为杭州较早近代西式建筑,其主楼在形式布局上与西方同类建筑特征相符,是近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建筑的标本,在1997年被确定为浙江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广州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会所仿建沙何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