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吕章申

双月刊

2095-1639

100006

北京朝阳区静安里26号通成达大厦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考古学专业资料性、学术性刊物。刊登关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古代中外关系及我国民族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资料,介绍文物鉴定方法以及馆藏品等。读者对象为文博、考古单位的研究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资阳朱家坝和张家坝遗址试掘简报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阳市文物管理所雁江区文物管理所
    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1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资阳市雁江区朱家坝、张家坝两处遗址进行了试掘.朱家坝遗址出土器物有罐、壶、尊、平底器等陶器及斧、镞、锛、凿、刀、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等石器,时代以宝墩文化二期为主.张家坝遗址出土罐、瓮、尖底盏等陶器及少量石坯料,时代为东周时期.朱家坝遗址和张家坝遗址为沱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弥补了当地文化序列的缺环,对于研究成都平原和三峡之间的文化交流及成都平原先秦文化的扩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朱家坝遗址张家坝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

    东周时期齐国水利运河的考古调查和初步研究

    韩伟东昝金国于焱陈魁...
    1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史记·河渠书》中记述的齐国水利史实为缘起,以临淄齐国故城为出发点考察与东周齐国水利运河的相关线索,通过对淄博、滨州、济南地区水利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基本探明东周时期齐国通过开挖沟渠联通了淄河和古济水.运河渠道包括至少包括四段:一是淄河与乌河之间的人工渠道,长度约5千米;二是乌河与系水之间的人工渠道(运粮河),长度约9千米;三是改造了乌河西向从临淄桐林遗址至桓台三岔村之间的自然河道,长度约12千米;四是乌河与古济水之间的人工河道,长度约35千米.其中临淄齐故城3号排水道口到济水故道一段东西方向基本呈一直线,总长度约55千米,根据其功能价值,或可称之为"淄济运河".这一发现为审视周至汉齐国的政治经济、水利管理、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山东运河史和早期运河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齐国齐故城运河周代

    山西临汾神刘村战国墓葬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3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刘墓地位于临汾市神刘村西南约500米处,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2013年4月至6月,为了配合张台(襄汾张礼—乡宁台头)铁路建设,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牵头,对工程施工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面积1450平方米,共发掘墓葬49座.其中35座为战国墓葬,包括30座竖穴土圹墓和5座土洞室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仿铜陶礼器组合和铜带钩等具有典型的三晋风格,反映出这一区域受晋文化影响显著.神刘村战国墓葬丰富了本地区战国陶器墓葬的分期年代框架,为研究晋南地区晋文化的构成与演进增添了新材料.

    神刘墓地战国时期陶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征稿启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
    64页

    河南郑州航空港区冢刘墓地西汉早期墓M31、M61发掘简报

    王志霞张永清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3年6月至11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郑州市航空港区冢刘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150座战国、汉代及晋、唐时期墓葬.其中M31、M61墓葬结构完整、保存较好,出土有仿铜陶礼器鼎、盒、壶、匜,另有陶碗、杯、马首等,为研究中原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墓葬提供了新材料.

    冢刘墓群竖穴土坑墓陶器西汉早期

    湖北荆州黄山宋墓M338发掘简报

    荆州博物馆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北荆州黄山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黄山村和澎湖村内.2002年6月至2004年10月,为配合襄荆高速公路荆州段(雨台—长江大桥)连接线建设,荆州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678座.其中338号宋代仿木结构砖室墓葬,保存较为完整,出土瓷器、金银器、铜器、骨器等10余件器物,包括一件北宋前中期南方地区发现很有限的绞胎瓷碗,另有铜钱一组115枚.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综合判断,黄山M338应为北宋中期墓葬.该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南方地区宋代墓葬形制的认识,为研究宋代墓葬制度、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黄山墓地砖室墓仿木结构北宋中期

    惠世天工——河北曲阳石雕艺术展

    86,111页

    《泉志》载封思业所获西域钱币考

    袁炜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考证《泉志·外国品》所载徐氏、郭素按语的八种西域钱币.得出以下结论:这些钱币系久视元年(700年)武周与吐蕃在碎叶之战中由封思业所获,确认了徐氏所述康国钱实为乌散特勤洒"77年"银币,此银币采用伊斯兰纪元,打制于696年,龟兹五铢的行用下限至少到700年,徐氏、郭素所述吐蕃钱实为突骑施钱,突骑施钱行用上限至少到700年,突骑施在700年时就已自称可汗.屋驮国大致在七河地区或河中地区,其政权至少存在于700-739年间.

    泉志封思业西域钱币

    明代五十两税银银锭的考古学观察

    刘田刘思然刘志岩
    99-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十两银锭是明代官铸银锭,其用途、形制和重量等特征的历时性变化见证了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税收白银化的复杂进程,是研究明代币制改革和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梳理357枚明代五十两银锭的特征信息,总结了明代各类型五十两银锭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文献理解其背后动因.明代早期到晚期,五十两银锭的生产单位由中央转移至地方,银锭形制从单一走向多样化.至明代晚期,各地银锭形制形成地方性特征,且呈现出王朝腹地相似度高,边疆各地差异较大的格局.与形制的多样化趋势不同,银锭的重量逐步接近标准重量且精密度上升,这源于中央政府对砝码管理和税银问责制度的逐步建立.此外,各地税银起运比例和运输路线对银锭的形制特征也存在显著的影响,起运比例大和运输路线重合度高的地区之间银锭形制更接近.五十两银锭一方面见证了明代赋役体制改革中税银生产与管理政策的蜕变,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晚期各地税银的起运图景.

    明代税银五十两银锭白银货币化形制划分历时性

    湖南怀化窖藏金银器

    谭远辉
    11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瓜地生产队,麻阳县旧县村、隆家堡乡分别于1982、1986、1993年发现了三处金银器窖藏.文物部门收集到各类金银器共64件(套),其中麻阳旧县晚唐至五代时期银器28件,通道瓜地和麻阳隆家堡明清之际金银器36件.三处窖藏均位于河流边,埋藏年代均处于乱世,说明其成因都是属主在逃亡过程中的藏宝行为.怀化金银器窖藏对于金银器的断代以及晚唐五代和南明历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由于早年的发掘报道等资料均比较简略,本文在精确测量的基础上,重新考察其年代、分类、定名等问题,并举例加以介绍.

    麻阳县通道县金银器晚唐至五代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