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煤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煤炭
中国煤炭

黄盛初

月刊

1006-530X

mt@zgmt.com.cn

010-84657853 8465780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

中国煤炭/Journal China Co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煤炭行业专业期刊。宣传国家工业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报道煤炭工业科技成果,以及世界煤炭工业与煤炭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炭新质生产力培育与高质量发展

    王国法庞义辉王丹丹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是煤炭行业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世界能源消费趋势和我国能源安全现状及挑战:全球能源格局正历经深刻变革,地缘政治因素深刻影响世界能源布局;我国能源需求持续攀升,能源进口来源集中且中东地区保障存忧,新能源发展受技术经济瓶颈制约,我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为应对挑战,给出了煤炭新质生产力内涵与发展要求,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通过技术革命达成高质量发展.简要总结了煤炭智能开采技术取得的重要进展,聚焦煤炭智能高效开发、绿色及清洁低碳利用、智能开采技术、科技人才培养及创新发展等关键点,详细阐述了煤炭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路径.基于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基础现状,对煤炭产业智能绿色高质量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煤矿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协同共进,智能化筑牢深部矿井安全生产防线,逐步实现危险和繁重岗位作业无人化,煤基产品高端化转型加速,煤炭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深度变革,煤矿系统智能与人的智慧深度融合等具体方向,以推动煤炭产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适应我国能源发展新形势与新要求,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与可持续性.

    煤炭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能源安全煤炭产业煤炭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背景下煤炭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杨方亮
    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也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目前,从国家层面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煤炭产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梳理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煤炭生产与消费状况入手,基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内容,分析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背景下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从能源供应链安全稳定、能源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能源发展布局优化和能源产业链现代化等维度,研究提出了煤炭产业发展的路径,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新型能源体系"双碳"目标新型电力系统煤炭产业能源安全高质量转型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煤氢产业协同助力煤炭行业绿色转型路径浅析

    刘刚赵家琦陈堂隆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推动煤炭行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需提升煤炭行业的科技与绿色生产力,进一步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通过探讨煤氢协同与煤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联关系,进而提出煤氢协同促进煤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认为,煤氢协同能够促进煤炭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煤炭助力氢能,即通过煤制氢、副产气制氢并结合CCUS技术,实现煤氢绿色发展;氢能助力煤炭,即在煤炭运输环节中降低碳排放量,助力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同时,将我国煤炭新质生产力划分为科技化与绿色化两方面,并提出煤氢协同促进煤炭行业绿色转型的阶段性挑战与相关对策.

    新质生产力煤炭行业煤氢协同绿色转型

    "双碳"目标下我国煤基能源产业挑战及优化发展策略研究

    李杨张帆姜大霖门东坡...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背景下,我国煤基能源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分析总结我国煤基能源的发展特点和当前煤炭产业、煤电产业、煤化工产业、工业用煤和散煤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阐述了碳约束下煤基能源和CCUS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煤基能源产业不同行业的优化发展路径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展望.基于此,提出了我国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双碳"目标煤基能源产业CCUS技术优化发展

    彬长矿区冲击地压矿井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冯友良何杰席国军王飞...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彬长矿区深部冲击地压矿井地应力分布规律,采用水压致裂法和应力解除法在6座代表性煤矿的28个测点开展地应力测试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垂直主应力一般比最大水平主应力要小,水平应力占地应力主要部分,构造应力场特征显著;无低地应力场区,中、高及超高地应力场区均有分布,以高及超高地应力场区为主.文家坡煤矿、胡家河煤矿及雅店煤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集中在NE,大佛寺煤矿、孟村煤矿和小庄煤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集中在NW.基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彬长矿区矿井开拓(准备)大巷、回采巷道轴向间夹角,分析了地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水平主应力总体上与埋深呈正相关关系,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埋深相关性相较最大水平主应力要差;侧压比位于0.98~2.25范围且主要集中在1~2,只有1个测点小于1,随着埋深增加,侧压比整体逐渐增加,但离散性加强;随着埋深增加,最大、最小主应力相对差值有增大趋势,水平主应力差比在0.5上下波动,矿井不同开采水平水平主应力差均较大.

    冲击地压水压致裂法应力解除法原岩应力彬长矿区

    基于微震监测的突出煤层煤岩交界面损伤及破坏机理研究

    尚林伟孙宝强李盟孙辉...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突出煤层煤岩交界面损伤及破坏机理,明晰喷孔、煤炮等动力学灾害的前兆信息,采用微震监测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钻孔从岩层钻进至煤层过程中微震事件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喷孔现象前微震事件频次、视应力、破裂形式的前兆信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微震事件频次与能量可从时间维度上将煤岩交界面岩体损伤分为弱扰动平稳期、强扰动活跃期、无扰动衰退期3个阶段;根据空间分布规律可分为影响区、受损区、破碎区;微震事件频次短时间内达2~3个,视应力大于30 kPa,且拉伸破坏比率明显增加.

    微震监测煤岩交界面喷孔微震事件煤与瓦斯突出

    基于PAR模型的我国煤矿安全脆弱性及其治理路径研究

    赛明明张雪君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PAR模型对我国煤矿安全脆弱性问题展开研究.在对近10年间70份煤矿事故调查报告进行文本编码的基础上,提取出影响煤矿安全脆弱性的关键因素,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煤矿安全脆弱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测算出各影响因素指标的权重数值,判断其对煤矿安全的相对重要程度.结果表明,"政府治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外在环境条件"是影响煤矿安全脆弱性的三大核心要素;需重点通过深化政府安全意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优化政府监管能力、强化企业制度执行、加强矿区应急联动、拓展提升员工素质等措施来最大程度地降低煤矿安全脆弱性.

    煤矿安全脆弱性治理路径PAR模型

    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监测及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王健屈世甲于振张羽...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煤矿地下水库缺少完善的安全监测手段的现状,分析了地下水库调配水过程中工作面终采区域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主要安全影响因素和受力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的安全监测传感器布置方案,配合水位、水量监测形成了地下水库的整体安全监测方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安全监测参数气体浓度、水位、水量、表面应变、钻孔应力和渗压等提出了监测预警的方法,重点对钻孔应力监测数据和渗压监测数据建立了单一传感器分级报警方法,针对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整体安全状态分别建立了分级预警方法.设计了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监测系统,构建了系统及数据流架构,建立了关键点数据流程,实现了地下水库关键参数实时监测、单一传感器实时分析预警、人工坝体及挡水煤柱实时分析预警.以柳塔煤矿为例,对设计的监测方案、分析预警方法和安全监测系统进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监测手段及预警方法能够提前发现挡水煤柱及人工坝体的异常,分析结果和现场显现出来的渗水、漏水等现象吻合度高.设计的监测方案、分析方法和监测系统的部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煤矿地下水库的储水安全.

    地下水库挡水煤柱人工坝体安全监测分级预警

    考虑长期稳定性的深部近距离煤层护巷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袁磊蒋涵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盘区大巷服务时间较长,深井护巷煤柱的长期稳定性对于盘区与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邵寨煤矿Ⅰ盘区近距离煤层开采为研究背景,对考虑长期稳定性的近距离煤层开采下的盘区大巷护巷煤柱合理宽度进行了研究.煤样蠕变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Burgers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煤样的蠕变过程,并拟合得到了相应的蠕变参数;不考虑煤柱长期稳定性时5号煤层单独开采需要留设65 m煤柱,5号、8号煤层开采叠加影响下需要留设宽度75 m煤柱;考虑盘区大巷长期稳定性时5号煤层单独开采留设70 m煤柱时,大巷顶底板变形量3 a后逐渐趋于稳定,5号煤层留设70 m煤柱、8号煤层留设80 m煤柱时,2层煤层开采叠加影响下大巷顶底板变形量在2 a后逐渐稳定,说明近距离5号、8号煤层分别留设70、80 m煤柱时可保证盘区大巷的长期稳定性.

    深部矿井近距离煤层护巷煤柱长期稳定性

    地表大气参数对废弃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研究

    李学杰王建伟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低瓦斯矿井废弃采空区瓦斯积聚及抽采浓度低问题,以神东布尔台煤矿4204废弃采空区插管抽采瓦斯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采空区"呼吸"模型的瓦斯抽采量计算模型.采用综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探测的方法揭示了地面大气压参数与抽采量、抽采浓度之间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瓦斯抽采量的峰值和时序特征分别与气压波幅和气压波动周期相关;瓦斯抽采浓度随着地表大气压力的增大而呈正相关增大的趋势,且波动周期越短、波幅越大越利于抽采浓度增益;提出了关联地面大气压参量变化的废弃采空区瓦斯抽采自动调控技术,工程实践表明,与传统插管抽采瓦斯方法相比,新方法平均瓦斯抽采量、平均抽采浓度分别提升了30.9%、37.5%,节能效果为12.91%.

    大气压力波动周期瓦斯抽采间歇式抽采废弃采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