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王撷秀

双月刊

1004-6194

mbzz1992@yahoo.com.cn

022-24333572,24333578

300011

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业性刊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天津市卫生局主办,系中华预防医学季刊杂志。主要报道内容为:探索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途径、方法及其规律,研究医学模式发展与深层次卫生改革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恶性肿瘤、冠心痛、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因研究,危险因素干预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未来之路:中国疾病负担研究的新展望

    殷鹏周脉耕
    881-883页

    疾病负担健康测量卫生政策

    1990-2021年中国及分省儿童和青少年慢性病疾病负担分析

    陈贺王黎君郎英旭周梓芳...
    884-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及其不同省份1990-2021年儿童和青少年主要慢性病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为优化儿童及青少年慢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中国分省研究结果,利用死亡率、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分析1990-2021年中国0~<20岁儿童及青少年主要慢性病的疾病负担现状及其变化.采用SAS 9.4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应用Joinpoint 5.2.0软件,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1990-2021年疾病负担长期变化趋势.结果 2021年中国儿童及青少年慢性病死亡率为15.1/10万,造成的DALY率为3952.9/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17.2/10万,DALY率为4015.8/10万;女性死亡率为12.8/10万,DALY率为3 880.8/10万.分年龄分析结果显示,5岁以下儿童慢性病死亡率最高,为34.7/10万.与1990年相比,2021年中国儿童及青少年慢性病死亡率下降79.6%,前5位死因依次为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肾病;DALY率下降57.2%,男性和女性精神障碍、皮肤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感觉器官疾病顺位均上升,精神障碍是导致DALY的首位疾病.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死亡水平存在差异,西藏、青海和新疆等地死亡水平较高.结论 1990-2021年中国儿童和青少年慢性病的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精神健康状况的关注,并强化针对5岁以下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

    儿童及青少年慢性病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

    1990-2021年中国及分省人群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分析

    周梓芳闫范书殷鹏周脉耕...
    893-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1990-2021年中国及各省(地区)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为结直肠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21(GBD2021)中国及分省数据,采用SAS 9.4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以新发病例数、死亡例数、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以及DALY标化率为指标分析1990-2021年结直肠癌疾病负担现状.采用Joinpoint 5.0.2分析1990-2021年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采用死亡数变化原因分解法,分析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和年龄别死亡率原因对1990-2021年全国及各地区结直肠癌死亡数变化的贡献度.结果 2021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死亡数和DALY分别为65.83万例、27.51万例和684.84万人年,标化率分别为31.44/10万、13.64/10万和331.73/10万.1990-2021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例数、死亡数、DALY上升,总人群变化率分别为 315.63%、130.61%和 92.09%,男性变化率(374.16%、163.30%、120.03%)均高于女性(241.78%、89.81%、54.73%);结直肠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APC=1.66%,P<0.05),男性年均变化速度(AAPC=2.12%,P<0.05)高于女性(AAPC=0.94%,P<0.05);而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与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0.41%、-0.53%,P<0.05),其中女性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1.10%、-1.34%,P<0.05),男性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AAPC分别为0.06%、-0.02%,P>0.05).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和年龄别死亡率原因对1990-2021年中国结直肠癌死亡人数增加的贡献度分别为141.90%、20.93%和-32.22%,地区间导致死亡数增长的原因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中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较为严重,从全国层面来看,人口老龄化是造成中国结直肠癌死亡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应系统掌握结直肠癌在各地的流行趋势及变化特点,精准识别高风险地区和人群并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从而实现对结直肠癌的全面预防和控制,提升我国居民整体健康水平.

    结直肠癌全球疾病负担2021变化趋势死亡数分解分析地区差异

    1990-2021年中国及分省贫血疾病负担分析

    龙政殷鹏王黎君周脉耕...
    900-904,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人群贫血疾病负担及其变化情况,为制定贫血预防控制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分析2021年中国贫血疾病负担现状.采用SAS 9.4和R 4.4.0软件计算贫血患病数、患病率、标化患病率、伤残寿命损失年(YLD)、YLD率、标化YLD率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采用Joinpoint4.8.0.1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2021年中国贫血患病数和YLD分别为13 626.31万例和301.59万人年,较1990年分别下降了 36.98%和44.30%.1990-2021年贫血标化患病率和标化YLD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1),女性高于男性.标化患病率从1990年的19 013.34/10万降低至2021年的8 913.09/10万,降幅为53.12%,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APC=-2.42%,P<0.01).标化YLD率从1990年的494.04/10万降低至2021年的200.83/10万,降幅为59.35%,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APC=-2.86%,P<0.01).2021年,男性<5岁人群患病数最多,为395.20万例,女性在30~34岁年龄组人群患病数最多,为972.10万例.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性贫血患病率均有所增加,但女性人群在20~49岁年龄组明显增高.2021年贫血标化患病率最高的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分别为西藏(14 839.08/10万)、新疆(11 860.15/10万)和青海(11 730.70/10万),标化YLD率较高的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分别为西藏(429.68/10万)、青海(316.75/10万)和新疆(306.52/10万).与1990年相比,全国33个省级行政单位(含特别行政区)贫血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YLD率均有所下降.结论 1990-2021年中国贫血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女性高于男性,各省贫血标化患病率和标化YLD率均有所下降,但仍存在差异.

    贫血患病率伤残寿命损失年疾病负担

    2003-2021年天津市北辰区结直肠癌死亡率及疾病负担趋势分析

    李晓娜张婕王德征
    905-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03-2021年天津市北辰区居民结直肠癌(CRC)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为CRC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3-2021年天津市全死因监测管理系统得到北辰区居民全死因监测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计算CRC死亡率、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LL)率、伤残所致寿命损失年(YLD)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进行标化,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CRC死亡率和疾病负担指标的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03-2021年天津市北辰区CRC标化死亡率由2.54/10万上升至7.13/10万,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4.11%,P<0.01).2003-2021年,<50、50~59岁年龄组CRC死亡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1),60岁及以上年龄组CRC死亡率呈上升趋势(P<0.05,P<0.01).2003-2021年,男性居民CRC标化死亡率由2.85/10万上升至9.75/10万,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5.39%,P<0.01),女性居民CRC标化死亡率由2.22/10万上升至4.51/10万,上升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2.22%,P>0.05).2003-2021年,男性CRC标化死亡率总体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P<0.01).2003-2021年天津市北辰区CRC标化DALY率由79.86/10万上升至186.15/10万,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3.02%,P<0.01);男性居民CRC标化DALY率由113.43/10万上升至262.51/10万,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3.87%,P<0.01),女性居民CRC标化DALY率由46.29/10万上升至109.76/10万,上升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1.87%,P>0.05).2003-2021 年,男性 CRC 标化 DALY 率总体高于女性(Z=16.21,P<0.01).2003-2021 年北辰区居民CRC的DALY以YLL为主,占比从2003年的97.25%下降至2021年的94.79%.结论 2003-2021年天津市北辰区居民CRC死亡率和疾病负担明显上升.应重点关注男性、老年人群,加强CRC的防治,减少CRC死亡与疾病负担.

    结直肠癌死亡率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伤残所致寿命损失年伤残调整寿命年

    2013年与2018年重庆市糖尿病疾病负担变化

    丁贤彬陈莉玲高旸许杰...
    910-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2013年与2018年糖尿病患病率、死亡率与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的变化情况,为优化重庆市糖尿病防治措施提供建议.方法 利用2013年与2018年重庆市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和死因监测数据,采用SPSS 25.0计算糖尿病患病率、标化患病率、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LL)率、标化YLL率、伤残所致寿命损失年(YLD)率、标化YLD率、DALY率和标化DALY率.采用SPSS 25.0进行x2检验.结果 2018年重庆市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0.53/10万、12.22/10万,较2013年(15.10/10万、9.86/10万)分别上升了35.96%、23.94%.2018年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与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7.90%与13.59%,较2013年(16.09%、13.43%)分别上升了 11.25%与1.19%.2013年与2018年糖尿病DALY率分别为1 162.77/10万与1 217.35/10万,2018年较2013年上升了 4.69%,标化DALY率2013年与2018年分别为944.92/10万和937.72/10万,2018年较2013年下降了0.76%.2018年糖尿病YLL率较2013年上升了 28.44%,2018年糖尿病标化YLL率较2013年上升了 21.75%.2018年糖尿病YLD率较2013年下降了 3.38%,2018年糖尿病标化YLD率较2013年下降了 7.26%.结论 重庆市糖尿病患病率与死亡率较高,疾病负担重,标化DALY率和标化YLD率下降,而标化YLL率上升,建议应继续加强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干预以及规范化管理,持续降低糖尿病的疾病负担.

    糖尿病患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伤残所致寿命损失年

    2012-2023年重庆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疾病负担变化

    丁贤彬杨弦弦焦艳丁睿...
    915-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重庆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率与死亡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开展老年人伤害干预提供建议.方法 利用2012-2023年死因监测数据中根本死因为伤害的死亡个案,采用SPSS 26.0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导致寿命损失年(YLL)率、平均寿命损失年(AYLL)及不同死因构成比,死亡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率的趋势变化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表示.结果 2012年重庆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06.55/10万、108.28/10万,2023年伤害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04.76/10万、93.14/10万,AAPC分别为-0.70%与-1.49%,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2-2016年伤害死亡率以年均5.18%上升,2016-2023年以年均3.25%下降,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012-2017年标化死亡率以年均4.09%上升,2017-2023年以年均5.64%下降,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历年老年男性死亡率均高于老年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2015年、2018年与2019年外,其他年份老年人伤害死亡率均是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伤害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60~64、65~69、70~74岁年龄组伤害死亡率分别以年均5.92%、2.57%、2.27%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伤害导致的重庆市老年人YLL率由2012年的19.05‰下降至2023年的16.28‰,AAPC为-1.73%,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AYLL由2012年的17.88年下降至2023年的15.54年,AAPC为-1.37%,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庆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前3位伤害死亡分别是跌倒、交通事故、自杀.跌倒导致的死亡占比由2012年的28.85%上升至2023年的50.55%,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构成比由2012年的23.53%下降到2023年的15.42%,自杀导致的死亡占比由2012年的15.34%下降到2023年的12.34%,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AAPC分别为5.98%、-4.67%和-2.85%,P<0.01).结论 重庆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率较高,男性、农村地区和高龄老年人是伤害防控的重点.

    老年人伤害死亡率早死导致寿命损失年平均寿命损失年

    武汉市老年人腰围身高比与全因死亡及疾病别死亡关联的队列研究

    罗俊周梓芳朱朝阳赵原原...
    92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2年武汉市老年人群腰围身高比与全因死亡及不同疾病死亡的相关性,为明确老年人群腰围身高比和死亡风险的关联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武汉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选取2012年参与体检的老年人作为基线人群,最终331 052人纳入分析.本研究对所纳入的调查对象进行生存状况的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31日.采用SAS9.4软件及R 4.1.3软件进行x2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及分层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调查对象基线时年龄为(72.1±5.7)岁,男性154 125人(46.6%),女性176 927人(53.4%),腰围身高比0~0.47,0.48~0.51,0.52~0.54以及≥0.55的占比分别为25.1%、28.2%、19.1%和27.6%.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腰围身高比为 0~0.47 为参照组,腰围身高比为 0.48~0.51(HR=1.03,95%CI:1.01~1.05),0.52~0.54(HR=1.04,95%CI:1.02~1.07)以及≥0.55(HR=1.10,95%CI:1.08~1.13)的调查对象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更高;老年人腰围身高比每增加0.1个单位导致全因死亡风险、恶性肿瘤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糖尿病死亡风险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9%、3%、10%、24%和13%.按BMI进行分层后,体质量过低、体质量正常和肥胖人群中,腰围身高比每增加0.1个单位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6%、8%和7%.剔除基线后1年和2年死亡的个案后,以腰围身高比0~0.47为参照组,腰围身高比为0.48~0.51,0.52~0.54以及≥0.55的调查对象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更高,与未经删除处理的模型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和主要慢性疾病的死亡风险随着腰围身高比的增加而增加,腰围身高比可作为社区老年人死亡风险预测的参考指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腰围身高比全因死亡老年人生存分析

    天津市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华任丽斌李坤萌任珉...
    927-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天津市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以期提高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该研究基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纳入2017-2023年在天津市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基层医院进行心血管病高危筛查的65 400人作为研究对象.生活质量采用EQ-5D-3L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EQ-5D描述系统(健康效用值)和EQ-5D视觉模拟量表(VAS)两部分.应用SAS9.2软件及Stata 15.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x2检验.采用Tobit回归分析健康效用值的影响因素,采用OLS回归分析VAS的影响因素,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对5个维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5 400名筛查对象中非高血压者40 044人(61.23%),高血压患者25 356人(38.77%).非高血压者健康效用值得分为(0.98±0.06)分,VAS得分为(82.63±10.07)分,高血压患者健康效用值得分为(0.96±0.08)分,VAS得分为(78.25±11.87)分,高血压患者健康效用值、VAS得分高于非高血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EQ-5D描述系统5个维度有困难(包括有些困难和极度困难)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obit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β=-0.003,95%CI:-0.004~-0.003)、女性(β=-0.058,95%CI:-0.069~-0.048)、年收入超 5 万(β=-0.016,95%CI:-0.027~-0.006)、血脂异常(β=-0.060,95%CI:-0.073~-0.047)、肥胖(β=-0.014,95%CI:-0.022~-0.005)、糖尿病(β=-0.021,95%CI:-0.031~-0.011)、心血管疾病(β=-0.091,95%CI:-0.102~-0.080)者健康效用值较低,农民(β=0.018,95%CI:0.007~0.029)和饮酒者(β=0.015,95%CI:0.001~0.029)健康效用值较高.OL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β=-0.058,95%CI:-0.076~-0.040)、女性(β=-0.824,95%CI:-1.165~-0.483)、高教育水平(β=-0.933,95%CI:-1.261~-0.604)、年收入超 5 万(β=-0.373,95%CI:-0.724~-0.022)、吸烟(β=-0.484,95%CI:-0.869~-0.098)、血脂异常(β=-3.337,95%CI:-3.788~-2.885)、肥胖(β=-0.639,95%CI:-0.933~-0.344)、糖尿病(β=-2.716,95%CI:-3.052~-2.380)、CVD(β=-4.911,95%CI:-5.286~-4.536)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β=-3.441,95%CI:-6.576~-0.306)VAS 得分较低,共同居住(β=0.900,95%CI:0.365~1.436)、农民(β=1.220,95%CI:0.861~1.579)VAS 得分较高.有序多分类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VD 对行动能力(OR=3.545,95%CI:3.124~4.023)、自我照顾(OR=5.872,95%CI:4.441~7.763)、日 常活动维度(OR=5.515,95%CI:4.531~6.713)影响显著,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疼痛或不适(OR=1.637,95%CI:1.526~1.757)与焦虑或抑郁(OR=1.983,95%CI:1.766~2.227).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疼痛或不适维度问题显著,应重点关注高龄、女性、具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生活质量EQ-5D-3L影响因素

    江苏人群脂联素基因rs2241766和rs1501299位点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

    何志亮白鹤翔尹田秀朱晓玥...
    93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脂联素基因(ADIPOQ)rs2241766和rs1501299位点与血清脂联素及血脂异常之间的关联,为血脂异常与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提供证据参考.方法 于2017年4-6月在盐城市盐都区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获得资料完整的18岁以及上常住居民1 400人,采用性别、年龄1∶1匹配的病例对照设计,共506名血脂异常病例获得匹配对照,最终纳入1012人.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方差分析、LSD-t检验和配对x2检验.哈迪-温伯格平衡(HWE)分析采用x2拟合优度检验.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rs2241766、rs1501299位点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联强度,采用直线回归模型估计位点等位基因个数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血脂异常病例组和对照组均为506例,男性均为260例,女性均为246例,平均年龄分别为(51.3±8.3)和(51.9±9.2)岁.对照组血清脂联素平均水平为(9.33±3.31)µg/ml,病例组为(8.60±3.39)µg/ml,两组脂联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F=90.35,P<0.01).两组rs2241766位点均是GG基因型人群脂联素水平最高,rs1501299位点均是TT基因型人群脂联素水平最高,均有统计学意义(LSD-t<0.01,P<0.05).对照组和病例组rs2241766位点携带G等位基因个数(R2分别为0.03和0.04),rs1501299位点携带T等位基因个数(R2分别为0.03和0.02)均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均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P<0.01).ADIPOQ基因rs1501299位点隐性模型中的GG基因型与血脂异常发生低风险相关(GG vs TG+TT,OR=0.58,95%CI:0.35~0.95,P<0.05).不吸烟人群基因rs2241766位点加性模型G等位基因与血脂异常发生低风险相关(调整OR=0.72,95%CI:0.53~0.97,P<0.05).结论 ADIPOQ基因rs1501299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与血脂异常发生低风险相关,rs2241766位点G等位基因与rs1501299位点T等位基因个数增加与高血清脂联素水平可能存在关联.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血脂异常rs2241766rs150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