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王撷秀

双月刊

1004-6194

mbzz1992@yahoo.com.cn

022-24333572,24333578

300011

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业性刊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天津市卫生局主办,系中华预防医学季刊杂志。主要报道内容为:探索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途径、方法及其规律,研究医学模式发展与深层次卫生改革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恶性肿瘤、冠心痛、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因研究,危险因素干预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年寄语

    江国虹
    1页

    北京农村老年人群握力值与全因死亡的关联研究

    石岳庭王盛书杨姗姗刘少华...
    2-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北京农村老年人群握力值与全因死亡的关联,为明确该人群握力水平与全因死亡的关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Beijing Elderly Comprehensive Health Cohort Study,BECHCS).于2014年6-9月,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和冯家峪镇的老年居民(≥60岁)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每2~3年随访1次,随访截至2021年3月31日.使用SPSS 26.0和R 4.2.3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握力农村老年人的累计生存曲线.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握力值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按照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2 004名研究对象,年龄中位数为68.0 岁(P25~P75:64.0~74.0岁).握力值中位数为22.08 kg(P25~P75:16.00~29.95 kg),其中低握力915人(45.7%),正常握力1 089人(54.3%).截至2021年3月31日,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80.36 月(P25~P75:68.93~81.06月),死亡率为11.5%(231/2 004),累计死亡密度为15.7/万人月.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低握力值组相比,正常握力值组农村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6.7%(HR=0.633,95%CI:0.475~0.846,P<0.01),握力值每增加5 kg,农村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2.8%(HR=0.872,95%CI:0.808~0.940,P<0.01).按性别分层结果显示,在男性农村老年人中,与低握力值组相比,正常握力值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3.3%(HR=0.567,95%CI:0.386~0.833,P<0.05),握力值每增加5 kg,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1.7%(HR=0.883,95%CI:0.808~0.964,P<0.05).在女性农村老年人中,握力值每增加5 kg,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9%(HR=0.841,95%CI:0.717~0.985,P<0.05).按年龄分层结果显示,在60~69岁农村老年人群中,与低握力值组相比,正常握力值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5.7%(HR=0.543,95%CI:0.319~0.924,P<0.05),握力值每增加5 kg,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2%(HR=0.848,95%CI:0.734~0.981,P<0.05).在70~79岁农村老年人群中,与低握力值组相比,正常握力值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9.4%(HR=0.506,95%CI:0.332~0.770,P<0.05),握力值每增加5 kg,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6.4%(HR=0.836,95%CI:0.749~0.933,P<0.05).8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群握力值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农村老年人握力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密切相关,需重点关注女性及70~79岁农村老年人的握力水平,结合农村生活特点制定相应训练策略.

    农村老年人群握力值死亡风险

    北京城乡老年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状况及其与全因死亡的关联研究

    王盛书杨姗姗李皓炜李蓉蓉...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城乡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探索血脂异常与全因死亡的关联,为北京老年社区人群的血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Beijing Elderly Comprehensive Health Cohort Study,BECHCS)的基线和随访资料.BECHCS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09年在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随机抽取2 102名老年居民作为城市地区研究对象,2014年在北京市密云区随机抽取2 397名老年居民作为农村地区研究对象,共4499名社区老人纳入研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脂异常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4 499名老年人,平均年龄为(70.5±6.8)岁.调查人群总胆固(T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患病率分别为12.09%、14.34%、11.22%和9.27%,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0.30%、45.67%、23.50%和14.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789)、初中及以上(OR=1.375)、超重(OR=1.890)、肥胖(OR=2.449)、患高血压(OR=1.399)、患糖尿病(OR=1.466)、血尿酸 200~419μmol/L(OR=1.487)及≥420μmol/L(OR=2.660)、城镇(OR=1.920)的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更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HDL-C降低能显著增加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HR=1.286,95%CI:1.017~1.627),TC 升高(HR=0.946,95%CI:0.744~1.203)、TG 升高(HR=1.067,95%CI:0.849~1.341)、LDL-C 升高(HR=0.985,95%CI:0.769~1.262)和总体血脂异常(HR=0.996,95%CI:0.843~1.176)对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城乡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较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应针对HDL-C降低的老年人群进行重点干预和管理,以降低全因子死亡风险.

    血脂异常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队列研究

    北京城乡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研究

    李蓉蓉王盛书杨姗姗刘少华...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北京城乡老年人基线血尿酸(SUA)水平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为明确老年人群SUA水平与全因死亡的关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Beijing Elderly Comprehensive Health Cohort Study,BECHCS).于2009年9月-2010年6月和2014年6-9月,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分别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和密云区巨各庄镇及冯家峪镇≥60岁的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每2~3年随访1次,随访截至2021年3月31日.研究共纳入4 471人,其中城市社区2 075人,农村社区2 396人.根据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SUA水平>420 μmol/L)分为非高尿酸血症组(4 104人)和高尿酸血症组(367人).使用SPSS 26.0和R 4.0.3软件进行秩和检验和x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SUA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城乡差异.结果 截至2021年3月31日,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75年(P25,P75:6.6.,11.10年),死亡率为14.87%(665/4471),死亡密度为183.23/10 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中SUA水平每增加10 μmol/L,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30%(HR=1.013,95%CI:1.003~1.022);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风险是非高尿酸血症组的1.280倍(HR=1.280,95%CI:1.013~1.618).在农村老年人群中,SUA水平每增加10 μmol/L,全国死亡风险增加2.10%(HR=1.021,95%CI:1.006~1.036),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风险是非高尿酸血症组的1.752倍(HR=1.752,95%CI:1.227~2.503).在男性老年人群中,SUA水平每增加10μmol/L,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40%(HR=1.014,95%CI:1.001~1.027),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风险是非高尿酸血症组的1.291倍(HR=1.291,95%CI:0.974~1.711);在农村男性老年人群中,SUA水平每增加10 µmol/L,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20%(HR=1.022,95%CI:1.002~1.043),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风险是非高尿酸血症组的1.804倍(HR=1.804,95%CI:1.169~2.78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城乡老年人群中,SUA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农村老年人群和男性老年人群中尤为显著.

    老年人血尿酸高尿酸血症全因死亡队列研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官方网站启用公告

    21页

    减重代谢手术治疗青少年重度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

    尹晓岳周宁董晗钰陈世月...
    22-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治疗青少年重度肥胖3种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即可调节胃束带术(AGB)、Roux-en-y胃旁路术(RYGB)、袖状胃切除术(SG)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筛选出自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所有关于减重代谢手术(MBS)治疗青少年重度肥胖的研究.采用Jadad量表、MINORS量表和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结局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高血压患病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41项,总样本量为2 092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MBS术后重度肥胖青少年BMI明显降低(MD=13.47),其中AGB、RYGB、SG 3种手术后BMI也均明显降低(MD值分别为11.07、14.24和14.9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G减重效果优于AGB(P<0.01).术前BMI 45.0~<50.0 kg/m2的青少年MBS后减重效果优于术前BMI 32.5~<45.0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0~24个月和>24个月两组之间减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05).MBS还可降低重度肥胖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OR=0.19,95%CI:0.14~0.26),降低空腹血糖(MD=-0.50)、空腹胰岛素(MD=-21.30)和甘油三酯(MD=-0.53),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MD=0.30),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BS可以持续、有效降低重度肥胖青少年BMI,缓解肥胖相关合并症.相对于AGB,SG手术方式效果更显著.建议重度肥胖青少年在满足手术适应症的条件下,尽早手术以获得更好的减重代谢效果.

    青少年肥胖减重代谢手术胃束带术胃旁路术胃切除术Meta分析

    我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轨迹的相关性研究

    郭丹李振锋胡燕利王翔君...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45岁及以上人群抑郁症状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CMM)轨迹的相关性,为中老年人群CMM的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2015年调查时非CMM的中老年人11 182名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慢性病患病情况和抑郁症状测量情况,CMM变化轨迹信息来自2018年数据.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x2检验和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结果 2015-2018年,11 182名研究对象中,7736人(69.18%)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MD)状态未发生变化,1 686人(15.08%)从无CMD发展为1种CMD,645人(5.77%)从无CMD发展为CMM,1 115人(9.97%)从1种CMD发展为CMM.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抑郁症状人群相比,有抑郁症状的人从无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MD)到1种CMD(OR=1.21,95%CI:1.08~1.36),从无 CMD 到 CMM(OR=1.68,95%CI:1.41~2.01),从 1 种 CMD 到 CMM(OR=1.74,95%CI:1.51~2.00)的风险均增加.在各年龄和性别组,以及居住在农村、低教育水平、非独居者中,有抑郁症状的中老年人发生CMM轨迹变化的风险均更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没有抑郁症状者相比,有抑郁症状的独居者(OR=2.47,95%CI:1.70~3.60)比非独居者(OR=1.64,95%CI:1.41~1.90)发生CMM轨迹变化的风险效应值更高(交互作用P<0.05).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群中有抑郁症状者CMM发生轨迹变化的风险更高,应积极关注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其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所造成的负担.

    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心血管代谢性共病

    24 h尿钠、24 h尿钾以及钠钾比与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关联分析

    潘宁宁李晴刘敏李园...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人群24 h尿钠、24 h尿钾以及钠钾比与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关联性,为肥胖预防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10-12月开展的中英减盐行动"以社区为基础的中国居民减盐综合干预整群随机对照研究"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南、四川和青海6省18~75岁居民2 639名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采集24 h尿液检测24 h尿钠、24 h尿钾和尿钠钾比水平.采用SAS 9.4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2 639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7.4±12.8)岁,肥胖率为17.39%,中心性肥胖率为63.55%.24 h尿钠水平为(192.93±79.19)mmol/d,24 h尿钾水平为(40.15±15.56)mmol/d,尿钠钾比水平为(5.18±2.18).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24 h尿钠最低水平组相比,最高水平组与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高风险相关(OR=2.427,95%CI:1.739~3.387;OR=2.402,95%CI:1.826~3.158);与尿钠钾比最低水平组相比,最高水平组均与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高风险相关(OR=1.414,95%CI:1.040~1.922;OR=1.477,95%CI:1.157~1.88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尿钾与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尿钠、钠钾比与肥胖、中心性肥胖存在关联,提示肥胖人群应减少钠盐摄入,同时控制钠钾摄人比例.

    肥胖24h尿

    血脂异常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对高尿酸血症患病的交互作用

    卢双艳普惠婕陈洁李梦启...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交互作用对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的影响,为HUA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5月-2021年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安宁市4 725名45~95岁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SAS 9.4软件进行t检验、秩和检验、x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相乘模型和相加模型分析血脂异常和ALT升高的交互作用对HUA患病的影响.结果 4 725名调查对象中,HUA患者1 681例(35.58%),血脂异常患者1 667例(35.28%),ALT升高者397例(8.40%),血脂异常与ALT升高共患率为3.70%(175/47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血脂异常(OR=2.328,95%CI:1.775~3.053)和 ALT升高(OR=2.060,95%CI:1.363~3.114)均与 HUA 患病高风险相关(P<0.0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血脂异常与ALT升高对于HUA患病不存在相乘交互效应(OR=1.870,95%CI:0.943~3.710);但存在相加交互效应,有血脂异常合并ALT升高人群的HUA患病风险是无血脂异常且无ALT升高人群的6.079倍(OR=6.079,95%CI:4.459~8.287).调整混杂因素后,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比、交互作用归因比、交互作用指数和纯因子归因交互作用百分比分别为 3.392(95%CI:1.521~5.264)、55.800%(95%CI:40.700%~70.900%)、3.011(95%CI:1.921~4.721)和66.787%(95%CI:43.972%~72.238%).结论 血脂异常和ALT升高对HUA患病可能存在相加交互效应,改善血脂与控制ALT水平可能会协同预防HUA的发生.

    血脂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尿酸血症交互作用

    1990-2019年江苏省15岁以上人群归因于全谷物摄入量不足的疾病负担研究

    朱方瑜周金意苏健范习康...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江苏省1990-2019年归因于全谷物摄入量不足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为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江苏省数据,通过死亡人数、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早死损失寿命年(YLL)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等指标分析1990年与2019年1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全谷物摄入量不足的疾病负担,并根据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进行率的标化.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Excel 2021,采用Joinpoint 4.9.1.0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1990-2019年江苏省全谷物摄入量不足所致的死亡人数从6 024例增加至15 280例,标化死亡率从13.82/10万下降至12.35/10万(AAPC=-0.43%,P<0.05);2019年标化DALY率、标化YLD率和标化YLL率分别为252.90/10万、44.13/10万和208.76/10万,与1990年相比,标化DALY率和标化YLL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 分别为-0.56%、-0.73%,P<0.01),标化 YLD 率呈上升趋势(AAPC=0.65%,P<0.01).1990 年和 2019 年江苏省全谷物摄入量不足引起疾病的标化DALY率由高到低均依次为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结直肠癌和2型糖尿病,其中结直肠癌、缺血性卒中和2型糖尿病标化DALY率均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1.03%、0.43%和0.28%),缺血性心脏病呈下降趋势(AAPC=-1.17%).男性归因于全谷物摄入量不足的疾病负担高于女性,≥70岁年龄组疾病负担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 1990-2019年江苏省1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全谷物摄入量不足的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仍然较重,男性和老年人是全谷物摄入量不足的重点人群.应提高江苏省居民及重点人群全谷物及其制品的摄入水平,减轻其疾病负担.

    疾病负担全谷物摄入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