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季刊

2095-1760

rdjyxk@ruc.edu.cn

010-82509699

100872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Journal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Journal
查看更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全国中文期刊。它主要发表教育领域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综合性教育理论季刊;它囊括了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重要政策和实践问题的学术论文,调查实验报告,政策报告,对特定时期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前瞻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及有学术品位的教育经典和新教育图书评论等;它注重学术性、理论性和政策性,服务于国内外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者及关注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问题的各界人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以论文的学术质量为唯一标准,实行稿件三审制和匿名审稿制,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并支付稿酬。 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教育基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季刊,16开本,180页,四封彩色印刷,逢季月22日出刊。国内统一刊号: CN11-5978/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1760每期定价:15.00元; 全年定价:60.0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祁占勇吴仕韬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孕育而生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使命,要求民办高校抓住历史发展的契机,加快变革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锚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运作逻辑,涉及人才培养诸多领域的协调发展,旨在通过确立基于创新能力塑造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基于知识颠覆性创新的课程开发、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效能实践教学、打造科技适应的卓越型师资队伍、搭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等举措推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

    新质生产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创新型人才"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共识、内容一体与行动一致

    旋天颖俞明轩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全面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分析与思考,从课程思政理念、内容与实践三个方面,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应从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养成合二为一这一课程本质属性出发,深入理解和认识课程思政根本要求,遵循课程思政中的学科规律和思政育人规律,以强化课程与思政融合为突破点,通过"有组织的教研",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水平.

    课程思政课程属性有组织的教研商科

    高校思政课全要素教学体系建构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进路

    龚宇润刘宏伟张聪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技术媒介的变革、社会环境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正面临诸多挑战,亟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全要素教学体系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扩大参与主体、优化教学场景、挖掘教学资源、规范教学过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高校要通过全主体协同参与、全场景智慧赋能、全资源挖掘利用、全周期过程管理,推进教学要素的全域开发、高效运作与互动共享,积极构建思政课全要素教学体系.

    全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后苏维埃时代俄罗斯社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侯怀银席强强
    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苏维埃时代俄罗斯的社会教育学至今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俄罗斯社会教育学的初创、探索和深化三个阶段,并且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后苏维埃时代俄罗斯社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启示:我国社会教育学学科要加强社会教育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完善社会教育学学科的学科组织;建设社会教育学学科的成果平台;立足本土的社会教育传统;加强社会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流互动;加强社会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互动.

    后苏维埃时代俄罗斯社会教育学学科发展

    复刻与迭代:第一代大学生同胞教育辐射现象探究

    吴宜涵卢晓东
    5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一代大学生身处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环境中,但既有研究鲜少对个体间长期的深层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也并未对"多子女家庭"给予充分关注,难以回应新时代的生育政策.本研究以16个来自"985"或"211"高校的第一代大学生家庭为研究对象,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从个人时间纵向视角考察同胞教育辐射呈现出的显性支持与隐性规程两种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兄姐通过情感与物质扶持、关键信息传递等显性支持向弟妹提供了一种弥补性资源;兄姐所示范的参照轨迹与目标边界成为一种隐性规程,分别提升了弟妹对"如何考上好大学"的结果期待及"我能考上好大学"的功效期待.在应试惯习的培养与养育经验的迭代之外,不同家庭养育造就了共生或竞逐的同胞关系,导致同胞教育辐射现象分化.本土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资源稀释假设.

    第一代大学生多子女家庭同胞教育辐射家庭教育生育意愿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反思与重塑

    张智光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成果奖的设置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中有些不利倾向尚未引起学术界和管理者的足够重视,需要深入探讨并予以纠偏.本文基于管理科学理论和系统结构分析方法,通过实际调研对我国近年来报奖和获奖的教学成果的某些倾向及其原因和演化机理进行反思.研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运作存在"五化"倾向,包括研究主题的战略化、成果主持的高位化、成果构成的拼盘化、成果创新的形式化的"成果四化"倾向,以及评奖角逐的外力化倾向."五化"倾向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且构成正反馈系统,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研究"五化"倾向的破解机制,提出重塑教学成果奖管理体系的具体建议.

    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系统结构分析

    实践导师如何赋能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力发展?——基于"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项目"调查数据的分析

    祝军朱昱治吴雪姣郭丛斌...
    8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实践导师和学术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本文基于院校影响力理论,利用2021年"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项目"的调查数据,就实践导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发展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与没有实践导师的研究生相比,实践导师对研究生的能力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且对于不同类型的能力发展影响系数存在差异;与校内实践导师相比,来源于校外的实践导师对于研究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与其他学科相比,管理学和医学专业的实践导师对于研究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在控制其他条件后,实践导师的指导频率与研究生的能力发展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实践导师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在职业技能和行业知识方面的指导.结合研究发现,文章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实践导师来源,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和促进导生互动交流等针对性建议.

    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院校影响力能力发展

    本科生跨学科考研现象解读——与理想学习者比较的视角

    张晓涵贾永堂
    10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质量,本科生跨学科考研折射的学习问题不容忽视.基于对15名跨学科考研学生的深度访谈,通过主题分析与内容分析归纳其学习投入的具体表征,并与理想学习者进行比较发现,其一,跨学科考研现象具有必然性;其二,跨学科考研中存在"功利型"学生与"学术型"学生两类亚群体,其中"功利型"学生与理想学习者的差距较大;其三,需要特别关注"非本意学习者"及学生的"逃避性投入".为此,应该通过本科教育制度塑造更多理想学习者,探索建立更为多元且科学的研究生教育选拔方式,同时研究生教育环节应更加注重"学术型"跨学科考研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本科生跨学科考研学习投入理论理想学习者

    教育法典编纂背景下教育法律责任概念的重塑

    郑悠然湛中乐
    11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对于教育法典编纂工作至关重要.现有教育法律责任概念存在着与一般法律责任的关系不明晰、与义务概念相混淆以及国家主义色彩浓厚的问题,容易忽略对教育主体的权利保护.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传统法律责任理论的义务依附性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双重原因.为此,应将教育属性确立为教育法律责任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引鉴权利本位的法律责任理论,将之界定为"因与教育活动有关的特定法律事实使某教育主体承担不利后果的依据".将教育法律责任概念立基于教育属性和权利本位,不仅可强化该概念自身的独立性,也更契合以保护主体权利为中心的教育法典编纂理念,进而可增强法典的体系性.在教育法典的体例编排上,应于总则设教育法律责任专章,并将教育主体作为责任内容设置的"中心轴",通过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确定学生、教师、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法律责任.

    教育法律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法典教育主体权利本位

    民国时期学校立法的历史演进与逻辑嬗变

    王军程方平
    12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立法既是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建设的宝贵遗产.通过学校立法,初步构建起我国近代学校制度体系,对晚清民初转型时期学校教育的秩序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护航与定向的作用.民国时期教育界、立法界对于学校法律地位与责任、立法权限多级化、立法主体多元化、学校立法的国际视野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在学校法律制度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学校立法呈现出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基本趋势.民国时期学校立法的实施,推动了中国传统旧学制的现代化转型,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学校教育制度的创新性变革也为我国教育的法制建设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促进了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时期学校立法制度建设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