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医药
中国实用医药

杜占明

旬刊

1673-7555

zgsyyy2007@yahoo.com.cn

010-64299142;81674222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乙16号楼314室

中国实用医药/Journal China Practical Medical
查看更多>>本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益生菌对尘螨过敏性变应性鼻炎儿童的症状、药物使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容嘉妍黄娟王冰洁李德庚...
    11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尘螨过敏性变应性鼻炎(AR)患儿的症状、药物使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招募 115 例尘螨过敏性AR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常规组(58 例)和益生菌组(57 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干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治疗前(T0)、治疗 6 个月后(T1)、停药 6 个月后(T2)]主观感受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用药评分、标准化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鼻部症状评分.结果 常规组T0 时VAS评分、用药评分、RQLQ评分分别为(5.97±2.01)、(1.64±1.06)、(2.04±0.72)分,T1 时分别为(2.79±1.07)、(0.71±0.44)、(1.69±0.93)分,T2 时分别为(2.48±0.99)、(0.58±0.49)、(1.71±0.93)分;益生菌组T0 时VAS评分、用药评分、RQLQ评分分别为(6.18±1.94)、(1.71±1.09)、(2.01±0.73)分,T1 时分别为(2.05±0.78)、(0.49±0.45)、(1.37±0.67)分,T2 时分别为(2.21±0.81)、(0.54±0.45)、(1.58±0.72)分.两组T1 和T2 时VAS评分、用药评分、RQLQ评分均较T0 时降低,益生菌组T1 时VAS评分、用药评分、RQLQ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2 时两组VAS评分、用药评分、RQLQ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常规组T0 时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分别为(1.81±0.66)、(1.60±0.62)、(1.68±0.77)、(1.34±0.69)分,T1 时分别为(0.95±0.53)、(0.87±0.49)、(0.90±0.56)、(0.96±0.46)分,T2时分别为(0.93±0.54)、(0.84±0.43)、(0.88±0.31)、(0.89±0.54)分;益生菌组T0 时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分别为(1.78±0.57)、(1.63±0.61)、(1.70±0.70)、(1.41±0.69)分,T1 时分别为(0.75±0.45)、(0.72±0.23)、(0.70±0.43)、(0.78±0.50)分,T2 时分别为(0.91±0.43)、(0.83±0.51)、(0.86±0.53)、(0.85±0.50)分;两组T1 和T2 时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均较T0 时降低,益生菌组T1 时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2 时两组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尘螨过敏性AR患儿口服益生菌,可有利于减轻患儿症状,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减少临床药物的使用,且具有时间依赖性.

    益生菌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儿童

    小儿惊厥采用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李焕琼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对惊厥患儿实施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惊厥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2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行地西泮治疗,观察组实施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清指标、预后情况及治疗后的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5.24%高于对照组的 80.95%(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16.58±0.38)μg/L高于对照组的(12.26±1.05)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20.01±2.09)ng/ml、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0.15±0.01)μg/L低于对照组的(31.24±2.08)ng/ml、(0.29±0.02)μg/L(P<0.05).观察组治疗 6、12 个月惊厥累积复发次数分别为(0.45±0.05)、(1.01±0.15)次,均低于对照组的(1.45±0.11)、(2.41±0.15)次(P<0.05).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A(0.82±0.07)g/L、IgM(0.61±0.10)g/L、IgG(6.11±0.48)g/L、CD8+(0.20±0.01)均低于对照组的(0.90±0.10)g/L、(0.94±0.15)g/L、(7.84±0.42)g/L、(0.27±0.02),CD4+(41.75±2.05)%、CD4+/CD8+(1.95±0.18)均高于对照组的(39.46±0.12)%、(1.75±0.14)(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惊厥患儿实施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提升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小儿惊厥地西泮苯巴比妥神经功能

    碳酸锂缓释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

    刘竞鸿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接受碳酸锂缓释片治疗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86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3 例.对照组采用利培酮实施治疗,观察组采用碳酸锂缓释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3%)高于对照组(74.4%),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文注意力评定量表(CPT)评分、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分、言语记忆测验(HVLT-R)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PT评分(3.89±0.61)分、WCST评分(54.41±7.69)分、HVLT-R评分(27.84±5.1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75±0.34)、(49.22±7.07)、(25.31±5.36)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RMS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1、2、4 周,观察组BRMS评分分别为(15.63±1.87)、(11.37±2.06)、(9.05±1.77)分,均比对照组的(18.95±2.27)、(15.25±2.45)、(13.38±2.54)分更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安全性相较于对照组治疗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7.0%、23.3%,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碳酸锂缓释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可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提升,改善躁狂或抑郁情绪,治疗效果理想,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是一项值得应用的治疗方案.

    碳酸锂缓释片双相情感障碍利培酮认知功能安全性

    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颈椎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回晓婷徐昕宇李丽栾龙...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颈椎推拿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12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60 例.对照组施以颈椎推拿疗法治疗,观察组施以黄芪桂枝五物汤+颈椎推拿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功能受限评分、眩晕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67%)同对照组(80.00%)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ADL评分结果同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5.13±0.32)分低于对照组的(9.32±1.25)分,ADL评分(83.59±10.19)分高于对照组的(71.49±5.49)分,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功能受限评分、眩晕评分结果同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功能受限评分、眩晕评分分别为(2.42±0.89)、(1.25±0.39)、(1.22±0.3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69±1.72)、(2.49±0.53)、(2.96±0.79)分,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胃肠道不适方面,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合理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颈椎推拿疗法治疗,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睡眠质量、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提高,肩颈部疼痛、眩晕及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缓解,且不会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神经根型颈椎病黄芪桂枝五物汤颈椎推拿治疗效果

    通络祛痛膏循经取穴贴敷对腰间盘突出患者止痛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赵晓光别彩娟邢立玲褚喜梅...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通络祛痛膏循经取穴贴敷对腰间盘突出患者止痛效果.方法 110 例腰间盘突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5 例.观察组采用循经取穴贴敷通络祛痛膏,对照组采用常规阿是穴贴敷通络祛痛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伴随症状缓解效果、安全性.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VAS评分(5.98±1.84)分与对照组的(6.10±2.20)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2.93±1.30)分低于对照组的(3.97±2.29)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 2 周、1 个月、3 个月随访VAS评分分别为(2.79±1.68)、(2.67±1.38)、(2.37±1.95)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略低于治疗后,但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随访VAS评分分别为(3.67±2.54)、(4.67±2.63)、(4.59±2.98)分,治疗后 2 周随访VAS评分略低于治疗后,治疗后 1、3 个月随访VAS评分均高于治疗后,但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 2 周、1 个月、3 个月随访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伴随症状缓解显效率 94.6%高于对照组的 76.4%(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伴随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均为 98.2%,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各发生轻度皮肤瘙痒3 例,局部涂抹药膏后缓解,局部皮肤后期有轻微结痂,无感染及瘢痕产生.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安全性问题,两组安全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通络祛痛膏循经取穴贴敷疗法对腰间盘突出患者止痛效果及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阿是穴贴敷,且在改善伴随症状上循经取穴贴敷显效率高于阿是穴贴敷.

    循经取穴贴敷疗法腰间盘突出通络祛痛膏

    基于"中医治神"理论的调神扶正排毒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核酸转阴时间效应规律的研究

    张震钰聂玉婷袁岳鹏胡胜根...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开始使用调神扶正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5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服用调神扶正排毒汤,根据开始服用调神扶正排毒汤的时间分成≤3 d组(37 例)、4~6 d组(47 例)、7~9 d组(21 例).比较三组基础资料、核酸转阴时间,对患者年龄、开始服药时间与核酸转阴时间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3 d组男 18 例、女 19 例,平均年龄(26.85±15.87)岁;4~6 d组男15例、女32例,平均年龄(28.91±18.12)岁;7~9 d组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26.95±16.43)岁.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d组核酸转阴时间为(6.84±0.80)d,4~6 d组核酸转阴时间为(10.09±0.78)d,7~9 d组核酸转阴时间为(12.81±0.81)d,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患者开始服药时间与核酸转阴时间呈正相关(P<0.01,R2=0.88),开始服药时间越晚,核酸转阴时间越长.年龄与核酸转阴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患者越早开始服用调神扶正排毒汤,核酸转阴时间越短,研究结果提示调神扶正排毒汤可能对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有积极的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调神扶正排毒汤核酸转阴时间

    PKHD1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肝纤维化1例并文献复习

    吕晓雪唐文轩贾伟李双玲...
    14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PKHD1)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肝纤维化(CHF)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基因突变位点及诊疗方法,旨在为临床诊疗此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例PKHD1基因突变致CHF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起病,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和遗传学检查诊断为CHF,基因检测显示PKHD1基因存在双重杂合突变(c.7445G>A及c.7769T>G);经内镜、介入、药物等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随访到发病后 1 年,未见复发.结论 CHF较为罕见,容易被误诊或漏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形态,患者有消化道出血,且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时需考虑PKHD1 基因致CHF的可能,基因检测技术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基因突变先天性肝纤维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内支架分流术上消化道出血

    腹壁透明细胞癌1例的影像表现及文献复习

    夏海泓王剑汤华晓
    14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腹壁透明细胞癌非常少见,CT及磁共振成像(MRI)的特点是病灶位于下腹壁腹直肌内或腹直肌附近,生长多平行于腹直肌,边界清楚,呈实性或囊性,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为提高腹壁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准确性,本文对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医院 2021 年 8 月经过手术及病理确诊的 1 例腹壁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为诊断提供参考.腹壁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左侧腹直肌内病灶CT呈卵圆形软组织密度影,MRI 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弥散明显受限,病灶边缘较清晰,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内见斑片状无强化区.通过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可作出定性诊断,确诊主要依靠病史和病理特征.

    透明细胞癌腹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基于"肝体阴而用阳"理论治疗眩晕医案举隅

    李丽许丹阳
    150-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概括了中西医中眩晕的概念,论述了肝的生理特点、"肝体阴而用阳"的含义、肝与眩晕发病的联系,从肝的生理特点引申到从肝论治眩晕的理论依据,列举了曹林、刘英军两位老师基于"肝体阴而用阳"理论治疗眩晕的两则验案,总结了曹老的观点:"潜阳镇摂"治标,"滋阴调肝"治本,把握整体观念,探讨治疗眩晕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眩晕从肝论治生理特点体阴而用阳

    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临沂市儿童肠套叠的流行趋势变化

    张荣鹏姜良富毛兴允崔正民...
    15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流行前后儿童肠套叠的发病及临床特点,为儿童肠套叠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 14 岁以下儿童肠套叠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年发病率,比较疫情前后的趋势变化.结果 共纳入 1815 例患儿,男 1271 例(70.03%),女 544 例(29.97%),2017~2021 年的发病率分别为18.32/10 万、14.96/10 万、12.17/10 万、10.78/10 万、12.63/10 万.2020 年发病率最低,无季节性变化趋势,2021 年发病率及季节性恢复.流行前(2017、2018、2019 年)和流行中(2020、2021 年)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4,P=0.001<0.05),两期患儿的性别无差异(P=0.585>0.05),流行期的患儿年龄大于流行前的年龄(P<0.001).流行前和流行中的男性患儿的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3,P=0.001<0.05),女性患儿的年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χ2=2.141,P=0.150>0.05).结论 病毒感染是原发性儿童肠套叠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儿童肠套叠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其中男性儿童发病率下降明显,月份分布与疫情前不同,可能与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手卫生等防控措施导致其他病毒感染下降相关.

    肠套叠发病率新冠肺炎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