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李兰娟

月刊

1005-376X

wstzz@126.com

0411-84787163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kkermansia muciniphila对大鼠高温运动后器官损伤的影响

    杨展孙学伟秦明珂崔茜...
    125-1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muciniphila)通过干预肠道微生态,对大鼠高温运动后的器官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6~8周龄的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5)、常温运动组(RT组,n=8)、高温运动组(HT组,n=8)、A。muciniphila干预组(AKK干预组,n=8)、高温粪菌移植组(HT。R组,n=4)和A。muciniphila粪菌移植组(AKK。R组,n=4),在力竭运动后采集大鼠的血液、组织及粪便样本,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变化。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和GC-MS方法分析粪便中菌群和代谢产物的改变,对结肠组织和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评估肠道屏障功能。结果 HT组和AKK干预组大鼠在(35±2)℃、湿度(55±5)%的环境下平均运动时间分别为(13。76±3。454)和(19。55±1。99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4,P=0。001 1)。A。muciniphila 干预后,大鼠血清的 AST(U/mL)、ALT(U/mL)、BUN(mmol/L)和 Cr(pmol/L)平均水平(3。953±1。877、2。622±1。086、10。040±1。088、65。800±12。010)均低于 HT 组(6。358±1。436、4。335±1。304、15。010±1。913、93。980±39。110),其中 AST、ALT、BUN 水平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78、2。856、6。381,P=0。0122、0。0127、<0。0001)。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在属水平上发生变化,粪便中代谢产物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病理结果显示,AKK干预组大鼠的肝脏损伤较HT组有显著缓解。AKK干预组大鼠的肠道屏障相关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量的累积光密度值(6 330±481。8、6 140±281。7)较HT组(3 425±257。0、3 943±242。1)上调(t=9。216、10。250,P=0。0008、0。000 5)。结论 A。muciniphila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改善肠道微生态,减轻高温运动带来的肠道及肝脏损伤。

    运动高温嗜黏蛋白阿克曼菌肠道菌群器官损伤

    上海市崇明区猪—土壤界面微生态与抗生素耐药性相关性分析

    钱璟吴哲元朱泳璋张彦...
    13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养殖场内育肥猪粪便与土壤的微生物组成和抗生素耐药基因构成,并挖掘之间的关联。方法 选择上海市崇明区5家猪养殖场,采集猪粪便和土壤样本,使用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通过主坐标分析、LEfSe分析、共现网络分析和统计学检验,探究样本微生物组成、多样性特征和抗生素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 猪粪便中的主要微生物包括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主要耐药基因类型包括多药耐药类、四环素类、糖肽类、肽类、氟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等。来自同一养猪场的样本在微生物丰度和耐药基因多样性上存在相关性。此外,研究还发现养猪场运作因素如饲料成分、饲养密度和卫生环境等,导致了不同养猪场之间的微生物组成和耐药基因的差异。在猪粪—土壤界面,一些有益微生物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具有抑制潜在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能力,并对土壤微生态产生影响。不同类型的耐药基因之间也存在共生关系。结论 通过宏基因组学方法研究了猪粪便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耐药基因,揭示了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基因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微生物群是耐药基因谱的重要驱动因素。这一发现为通过微生态调控来预防和控制抗生素耐药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肠道微生物群土壤微生态微生物多样性抗生素耐药性宏基因组学

    乳酸菌发酵液联合瑞琳他抗对HeLa细胞活性及HPV18病毒载量影响的实验

    卢韦肖雁冰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乳酸菌发酵液联合瑞琳他抗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HPV18 DNA病毒载量的影响,为2种药物联合治疗HPV感染提供新的选择。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单药、组合药对HeLa细胞增殖变化的影响,得出乳酸菌发酵液联合瑞琳他抗对HeLa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和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DH3)分别检测乳酸菌发酵液联合瑞琳他抗对HeLa细胞凋亡、细胞迁移、HPV18DNA病毒载量的影响。结果 通过CCK-8法检测乳酸菌发酵液IC50为5。5×108 CFU/mL,瑞琳他抗IC50为160 mg/mL。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作用48 h后,单药组均对HeLa细胞抑制生长作用明显,且乳酸菌发酵液+瑞琳他抗组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瑞琳他抗组(F=164。810,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单药组均可诱导HeLa细胞凋亡,乳酸菌发酵液+瑞琳他抗组对细胞的凋亡作用增加且大于瑞林他抗组(F=83。823,P<0。05);Transwell实验发现单药组均可抑制细胞迁移,乳酸菌发酵液+瑞琳他抗组对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大于瑞林他抗组(F=492。242,P<0。05);DH3法显示单药组均可明显下调HeLa细胞HPV18 DNA病毒载量,乳酸菌发酵液+瑞琳他抗组对细胞HPV18 DNA病毒载量的作用大于瑞林他抗组(F=284。769,P<0。05)。结论 乳酸菌发酵液联合瑞琳他抗对抑制HeLa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和下调细胞HPV18DNA病毒载量的作用优于瑞琳他抗,为临床治疗HPV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和借鉴。

    乳酸菌瑞琳他抗细胞增殖细胞凋亡HPV18DNA病毒载量

    肠道微生态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

    聂瑞高洁陈丹妮王世令...
    154-162,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肠道微生态干预对成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肝脏特异性、代谢、炎症和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最新证据。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筛选符合条件的随机临床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 纳入37项随机对照试验:20项评估益生菌,2项评估益生元,10项评估合生元,2项评估益生菌和益生元,3项评估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治疗时间7~48周。经网状meta分析,对于大部分临床指标,益生元与合生元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呈现出时间相关性,但肠道微生态干预各组干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网状meta分析表明肠道微生态干预改善了 NAFLD的临床指标和肠道微生态,提示合生元可能是一种优于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干预措施,但需要足够的剂量和干预时间,我们的研究建议至少连续使用24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随机临床试验网状meta分析系统综述

    益生菌对调节脑梗死后大鼠运动功能的机制研究

    姚志成那里宋虓福孙晓羽...
    16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脑梗死后康复期使用益生菌治疗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PF级7~8周龄Wistar大鼠,体重200~250g,共35只。25只大鼠颅内注射内皮素制作脑缺血模型,模型制作后5只大鼠死亡,剩余2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缺血组(ISC组)和缺血+益生菌组(ISC+PB组),每组10只。另外10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SHAM组)。SHAM组大鼠仅使用生理盐水按照上述造模流程进行。各组均喂食普通大鼠饲料。ISC+PB组大鼠第7天开始使用益生菌VSL#3溶液进行灌胃,0。25 mL/(只·d)。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凋亡试剂盒检测凋亡细胞。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与梗死周边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蛋白水平变化。使用梯形平衡木测试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结果 ISC组大鼠TUNEL阳性细胞数量较SHAM组显著增多(t=3。278,P=0。016),ISC+PB组大鼠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低于ISC组(t=2。721,P=0。037)。ISC组大鼠海马与梗死周边BDNF蛋白表达水平高于SHAM组(t=2。012,P=0。032),ISC+PB组大鼠海马与梗死周边皮层BDNF水平较ISC组进一步提高(t=1。892,P=0。021)。梯形平衡木行走实验显示ISC组大鼠产生明显的运动功能损伤(t=3。425,P=0。041),而ISC+PB组错误率低于ISC组(t=-4。131,P=0。024)。结论 脑梗死后益生菌通过调控BDNF水平,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运动功能。

    脑梗死益生菌凋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营养干预对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纪娟朱芳缪静萍尹方瑜...
    168-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营养干预对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2年9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80名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营养干预,根据1。5g/kg的体重剂量摄入乳清蛋白质粉,接受常规饮食咨询和营养建议。每4周收集空腹血清样本,在干预前和营养干预后12周收集粪便样本,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ELISA法检测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水平等临床参数。使用Illumina Nova Seq平台对粪便基因组DNA测序。结果 对照组患者12周后临床各项指标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干预后空腹血糖(t=2。862,P=0。005)、空腹胰岛素(t=5。926,P<0。001)、HOMA-IR(t=2。680,P=0。009)、hs-CRP(t=3。386,P=0。001)、蛋白质氧化率(t=7。762,P=0。001)均显著降低,呼吸商显著增加(t=2。958,P=0。004)。营养干预后6个菌种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分别属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属于拟杆菌属和梭菌目的菌种在营养干预后产生了显著的菌株基因组变化。基于HOMA-IR的相对改善,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响应者(R)亚组和非响应者(NR)亚组。两个亚组之间肠道微生物群的动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肠道微生物群在营养干预对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有助于临床实施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

    营养干预肝硬化代偿期肠道微生物糖尿病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指标的分析

    莫雅娴杨光朝祁金锋
    174-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指标的变化,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0例克罗恩病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支持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菌群多样性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t=5。200,P<0。001)、大肠埃希菌(t=-11。974,P<0。001)、克雷伯菌属(t=15。033,P<0。001)、糖单胞菌(t=12。166,P<0。001)、恶臭假单胞菌(t=31。063,P<0。001)、肠球菌属(t=28。867,P<0。001)数量均显著升高;同时患者肠道菌群OUTs(t-40。435,P<0。001)、Observed species(t=5。475,P<0。001)、Chao1 指数(t=12。348,P<0。001)、Simpson指数(t=2。961,P=0。005)、Shannon指数(t=3。330,P=0。002)均显著升高。相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清以及粪便中的氨基酸、多肽、脂肪酸、胆固醇及碳水化合物水平均显著改善。结论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提高,同时患者脂质代谢的改善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通路相关联。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氧化应激反应非靶向代谢组学菌群丰度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其与糖脂代谢和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张凤杰曹亮朱晓亮
    180-184,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其与糖脂代谢、炎症指标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T2DM合并肥胖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120例单纯肥胖患者为肥胖组,1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拟杆菌和类杆菌)数量,糖、脂代谢指标[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清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检测相关指标与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肠球菌[lg(8。02±0。26)CFU/g]和肠杆菌[lg(9。68±0。19)CFU/g]检出数量均高于肥胖组和对照组,同时肥胖组上述菌群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lg(5。69±0。14)CFU/g]、双歧杆菌[lg(5。73±0。28)CFU/g]、梭杆菌[lg(6。01±0。25)CFU/g]、拟杆菌[lg(6。97±0。24)CFU/g]和类杆菌[lg(7。05±0。15)CFU/g]检出数量均低于肥胖组,同时肥胖组上述菌群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血糖、血脂(TC、TG、LDL-C)和炎症指标水平均高于肥胖组,且肥胖组各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HDL-C水平低于肥胖组,且肥胖组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与血糖、血脂(TC、TG)、炎症指标水平均呈正相关;乳杆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拟杆菌和类杆菌数量与血糖、血脂(TC、TG)、炎症指标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T2DM合并肥胖患者肠道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增加,乳杆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拟杆菌、类杆菌数量降低,其变化与机体糖脂代谢和炎症状态有关。

    2型糖尿病肥胖肠道菌群糖脂代谢炎症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疗效观察

    王业忠杨明华曹少峰梅璐...
    185-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其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62例IBS-C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11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分析菌群多样性,比较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前后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及便秘症状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菌群Ace指数(P=0。001)、Chao指数(P<0。001)、Shannon指数(P=0。020)、Sobs指数(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门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门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均显著下降,拟杆菌门丰度显著提高。在属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上升。干预后IBS-C患者的便秘症状积分(P<0。001)、GIQLI评分(P<0。001)、WC评分(P<0。001)、PAC-QOL评分(P=0。005)均较干预前差异显著,排便次数也显著增加(P<0。001)。结论 IBS-C患者肠道菌群显著紊乱,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同时能够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便秘。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支气管哮喘患儿上呼吸道菌群和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孟娜娜孙璐黄诚花
    191-195,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上呼吸道菌群和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二者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评估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0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时间段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研究组患儿分为轻症、重症两个亚组。检测患儿上呼吸道菌群多样性与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分析以上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儿呼吸道菌群Simpson指数,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呼吸道菌群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t=52。413、35。293、36。088、34。930、29。248,均P<0。001)。重症组患儿呼吸道菌群Simpson指数,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组,呼吸道菌群 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轻症组(t=11。599、11。898、12。699、11。335、12。309,均 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呼吸道菌群Simpson指数、血清CRP、IL-6、TNF-α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197、0。228、0。264、0。287,P=0。046、0。020、0。007、0。003),呼吸道菌群 Shannon指数与支气管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270,P=0。006)。ROC曲线显示,呼吸道菌群Simpson、Shannon指数和血清CRP、IL-6、TNF-α水平以及联合检测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严重程度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5、0。658、0。634、0。654、0。668、0。863,联合检测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更高。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儿上呼吸道菌群多样性及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且患儿病情程度越严重,其水平变化越显著,二者联合检测对患儿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支气管哮喘呼吸道菌群炎症疾病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