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李兰娟

月刊

1005-376X

wstzz@126.com

0411-84787163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对慢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和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巩露徐茜董中茂赵琳琳...
    196-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对慢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400例慢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予以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与对照组(仅予以复合乳酸菌治疗),各200例。对比2组患儿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应激指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胃肠道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OT)、生长抑素(SSTI)]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MDA、NO、TNF-α、GAS、MO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IL-10、IFN-γ、SST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显著,有利于调节患儿肠道菌群以及氧化应激、炎性因子水平。

    复合乳酸菌蒙脱石散慢性腹泻肠道微生态氧化应激炎性因子

    赖氨酸维B12合剂联合西沙比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腹痛患儿肠道菌群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阎婷婷聂莹杨莹
    20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赖氨酸维B12合剂联合西沙比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腹痛患儿肠道菌群及胃肠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90例FD伴腹痛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儿分为单一组(n=45)和联合组(n=45),单一组患儿采用西沙比利治疗,联合组患儿采用赖氨酸维B12合剂联合西沙比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治疗前后患儿的肠道菌群、胃肠功能和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为95。56%,单一组为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0,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的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单一组高,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单一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11。065,17。829,7。985,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的粪便性质分级量表评分较单一组高,克利夫兰便秘评分量表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较单一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5,4。414,10。302,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较单一组高,生长抑素水平较单一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02,10。743,10。908,均P<0。05)。联合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单一组为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85,P>0。05)。结论 赖氨酸维B12合剂联合西沙比利治疗FD伴腹痛患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缓解腹痛,改善肠道菌群和胃肠功能。

    赖氨酸维B12合剂西沙比利功能性消化不良腹痛肠道菌群胃肠功能

    子痫前期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许燕姗何泉金胡吉霞
    206-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子痫前期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7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本单位进行产检的健康妊娠妇女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一般资料和肠道菌群数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可溶性内皮因子(sEng)]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与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对象年龄、妊娠前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孕周、是否经产妇、妊娠胎数、是否妊娠糖尿病、流产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IL-8、NO、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ET、sEn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与血清CRP、IL-6、TNF-α、IL-8、ET、sEng水平均呈正相关,与血清NO、VEGF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血清CRP、IL-6、TNF-α、IL-8、ET、sEng水平均呈负相关,与血清NO、VEGF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炎症反应指标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出现损伤,且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

    子痫前期肠道菌群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

    加味甘麦大枣汤对气血两虚型产后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清5-HT的影响

    费国娟杨芙蓉汪鸣申雅玲...
    21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加味甘麦大枣汤对气血两虚型产后抑郁症(PPD)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甘州区妇幼保健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血亏虚型产后抑郁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甘麦大枣汤治疗,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中医证候积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治疗疗效。通过高通量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中的菌群多样性和各分类学水平分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5)o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x2=8。967,P=0。030)。观察组肠道菌群在治疗后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粪球菌属(Coprococcus)和志贺菌属(Shigell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5-HT水平升高的更明显(P=0。010)。结论 加味甘麦大枣汤可辅助临床治疗改善PPD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提高血清5-HT水平。

    产后抑郁肠道菌群5-羟色胺甘麦大枣汤

    母乳微生物及其对婴幼儿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周叶陈慧娟赵建新张灏...
    218-224,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母乳是新生儿最佳的营养来源,不仅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还能通过自身独特的微生物群影响新生儿肠道细菌的初始定植和机体健康。培养法和基因组测序法均揭示了母乳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除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外,母乳中还含有多种潜在的益生菌。人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是母乳中仅次于乳糖和脂类的第三丰富的营养物质。作为一种天然益生元,HMOs可以选择性地促进有益细菌的生长,从而在促进母乳喂养婴幼儿健康发育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总结了母乳中微生物的种类、来源、哺乳期间的变化及其与HMOs之间的关系,讨论了母乳微生物对婴幼儿健康的潜在影响,包括抑制病原体入侵肠道、促进免疫系统发育、调节婴幼儿代谢和改善早期认知发育等,以期为母乳源益生菌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母乳微生物婴幼儿健康

    基于肠道菌群代谢和免疫炎症分析中药缓解抑郁症的研究现状

    张童任煜胡雅谦郑子淳...
    225-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是以连续而长期的心情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肠道菌群的变化可导致肠道炎症,进而影响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现代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已成为缓解抑郁症的关键靶点。在一定程度上中药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修复肠道屏障,降低全身炎症水平,从而缓解抑郁症。本综述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肠道菌群的代谢、免疫炎症与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中药在调节肠道菌群缓解抑郁症方面的研究,总结中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降低炎症水平,缓解抑郁症的作用和机制,以期为中药缓解抑郁症及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免疫炎症肠菌代谢抑郁症中医药

    运动调控肠道菌群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中的应用

    张福强陈仁波李鹤
    230-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且呈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记忆障碍、语言功能和其他认知能力衰退为主要症状,可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肠道菌群已被发现不仅是免疫和代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运动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能显著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脾胃功能,改善代谢和睡眠,延缓AD的进程。本文通过总结运动及其相关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AD的预防和控制。

    阿尔茨海默病肠道菌群运动中医康复技术

    更正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编辑部
    234页

    阴道微生物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朱晶晶高明霞裴梦月刘慧慧...
    235-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是女性不孕的常见因素之一,且PCOS会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心理疾病的风险,严重危害患者健康。阴道微生物群是每个女性特有的,正常的阴道微生物群在维持女性生殖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异常的阴道微生物定植与不良生殖结局密切相关。结合PCOS患者不孕症、高流产率、高早产率和胚胎停育等不良妊娠事件的发生,阴道乃至整个生殖道的不良微生物群可能通过免疫和炎症反应等途径影响着PCOS的发生发展,但其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文综述了阴道微生物群和PCOS患者相关性的研究概况,包括PCOS患者阴道微生物群的组成、阴道微生物群与PCOS的发生机制以及PCOS患者阴道微生物对生殖结局的影响,以期为PCOS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多囊卵巢综合征育龄期女性阴道微生物不孕症

    宏基因组学应用于口腔念珠菌病诊疗的研究进展

    胡琬迎李慧佟忠山马晟利...
    240-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更新换代,口腔念珠菌病患者逐年增加。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口腔内的微生物群也趋于多样化,相互作用机制复杂。传统的微生物学研究主要应用分离培养、克隆、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等方法,由于技术的限制仍有约30%的口腔微生物群无法或难以通过传统方法培养,而宏基因组学技术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使我们能更深入地探索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口腔微生物群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本综述旨在总结、归纳宏基因组学应用于口腔念珠菌病诊疗的研究进展,并阐明其重要意义。

    宏基因组学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微生态假丝酵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