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李兰娟

月刊

1005-376X

wstzz@126.com

0411-84787163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杞菊地黄丸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肠道黏膜菌群的影响

    吴仪邓娜周梦思谭周进...
    373-37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杞菊地黄丸(QJDHP)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肠道黏膜菌群的影响。方法 15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被分为正常组(C组,n=5)、模型组(HF组,n=5)及杞菊地黄丸组(QJDHP组,n=5)。造模期间HF组与QJDHP组予高脂饲料喂养4个月,治疗期间QJDHP组灌胃QJDHP水煎液1个月,其余两组灌胃等量无菌水。结束后采集肠道黏膜,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肠黏膜菌群,gutMGene数据库预测差异菌群代谢产物,网络药理学分析QJDHP干预肥胖的关键靶点,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关键靶点与差异菌群代谢产物的结合能。结果 NMDS与ANOSIM结果显示三组间具有显著差异(stress=0。057 7;R=0。411,P=0。005)。物种相对丰度分析结果表明,与C组比较,HF组Firmicutes/Bacteroidetes(F/B)值显著升高(t=3。649,P=0。006),与 HF 组比较,QJDHP 组 F/B 值显著降低。菌群差异分析表明痤疮丙酸杆菌与uncultured bacterium f Muribaculaceae分别为HF组与C组、HF组与QJDHP组间最具诊断潜力的菌属。IL-6等为QJDHP干预肥胖的关键靶点,获得的5个高活性的差异代谢产物与"IL-6"及"PPARG"均显示了较高的结合能。结论 QJDHP干预抑制了肠道致病菌的增殖,降低了肠道感染风险,降低F/B值,以苯甲酸为代表的5个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可能是其调节肠道微生态机制的重要分子。

    杞菊地黄丸高脂饮食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分子对接

    桃红四物汤对放射性肠炎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刘天浩盛颖玥张行张晨阳...
    379-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桃红四物汤对放射性肠炎小鼠的疗效,并初步解析其潜在肠道微生物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健康对照组(CON组)、放射性肠炎模型组(MODEL组)、桃红四物汤高剂量治疗组(THSWT_H组)和桃红四物汤低剂量治疗组(THSWT_L组)。除CON组小鼠只进行麻醉处理外,其余各组小鼠在麻醉状态下进行10Gy的全腹部辐射以建立放射性肠炎模型,并在指定时间点灌胃不同浓度的桃红四物汤,CON组和MODEL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实验终点时,采集血清、结肠组织和结肠内容物分别进行H&E染色、ELISA检测和16SrRNA扩增子测序,以评价桃红四物汤对小鼠炎症状态和血管功能、组织病理学损伤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 桃红四物汤可有效缓解放射性肠炎小鼠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不同浓度桃红四物汤干预组小鼠血清中TNF-α、TGF-β、IL-6和IL-22水平均较MODEL组小鼠显著降低,而不同浓度桃红四物汤干预组小鼠血清中IL-10水平较MODEL组显著升高。血管功能生物标志物VEGF和Ang Ⅰ水平也发现类似的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可改善辐射导致的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此外,不同浓度的桃红四物汤干预能有效改善放射性肠炎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紊乱,表现为不同浓度的桃红四物汤干预后,高、低剂量治疗组小鼠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均高于MODEL组,且beta多样性均与CON组更接近。结论 桃红四物汤对放射性肠炎小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能显著改善因辐射暴露造成的肠道微生物紊乱以及血管功能损伤。

    放疗热毒伤络放射性肠炎桃红四物汤肠道微生物

    牡蛎多糖缓解体力疲劳及其对力竭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谭强来陆馨敏吴兰兰吴伟菁...
    390-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牡蛎多糖缓解体力疲劳的功能及对力竭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以总抗氧化、清除DPPH自由基、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能力为指标,分析抗氧化活性;采用共孵育法,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分析抑菌活性;选取SPF级8周龄Balb/c小鼠,分别给予纯净水以及低[200 mg/(kg·mb)]、中[400 mg/(kg·mb)]、高[800 mg/(kg·mb)]剂量牡蛎多糖,持续口服干预5周,以小鼠负重游泳时间以及血乳酸、血尿素氮、肝糖原为指标测定其缓解体力疲劳功能,采集力竭小鼠盲肠内容物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与多样性。结果 牡蛎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且与其浓度呈正相关。牡蛎多糖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功能,以高剂量效果最为显著。牡蛎多糖干预可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的beta多样性存在差异;两组间群落结构差异显著,高剂量组中Muribacu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另枝菌属(Alistipes)、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颤螺旋菌属(Oscillibacter)相对丰度也更高;线性判别分析差异贡献证实Alistipes在高剂量组中差异显著,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 牡蛎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可缓解体力疲劳功能,且能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beta多样性,促进有益菌属而抑制有害菌属的生长,可为后续研发牡蛎多糖精准营养功效食品提供参考依据。

    牡蛎多糖缓解体力疲劳肠道菌群抗氧化抑菌

    一株高效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与特性研究

    丁小萌李明星赵芃莫湘...
    401-407,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具有高效降胆固醇能力的干酪乳酪杆菌,以干酪乳酪杆菌标准菌株为参照研究其降胆固醇能力和益生特性,以期为心血管相关疾病防治和微生物保健品开发提供微生物资源。方法 为获得安全、稳定、高效的降胆固醇益生菌,从老坛子泡菜中筛选获得1株干酪乳酪杆菌S1(Lacticaseibacillus casei S1),研究了干酪乳酪杆菌S1的益生特性。结果 干酪乳酪杆菌S1较标准菌株D10871的耐酸耐胆盐能力更强,人工胃肠液处理24h后存活率可达37。06%,较D10871高237。80%(t=61。18,P<0。000 1);对几种有机溶剂的平均疏水性达60。87%,较D10871高39。41%(t=37。64,P<0。0010);超氧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分别较D10871高222。86%、66。90%和2029。03%;γ-氨基丁酸水平和脂肪酶活性分别较D10871高76。90%、83。90%;S1胆固醇去除率和胆盐水解酶活性分别较D10871高94。15%、213。20%;S1与胆盐共沉淀和菌体同化是其降胆固醇的主要方式,二者占总去除率的82。52%;抗生素敏感试验显示S1的安全性显著优于D10871。结论 干酪乳酪杆菌S1是1株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降胆固醇益生菌,具有重要的开发应用潜力。

    干酪乳酪杆菌降胆固醇抗氧化胃肠道耐受高脂血症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曹少锋范青杰李明王业忠...
    408-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母鼠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从微生物角度对GDM的早期预防与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GDM模型,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剖析GDM对妊娠期母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结果 GDM造模后,母鼠肠道菌群发生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显著增加,肠道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比例显著降低,乳杆菌和链球菌相对丰度有下降的趋势,Dubosiella、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和Allobacu-lum等多种条件致病菌丰度有增加的趋势。结论 GDM会导致妇女肠道微生态失衡,增加机体血糖代谢负担,需及时监测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妊娠期糖尿病肠道菌群母鼠16SrRNA高通量测序

    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尘肺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

    吴昊寇佳祥毕磊薛原...
    414-419,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尘肺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为肠道菌群与尘肺病相关联系提供参考。方法 以20名尘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两组人群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及差异分析,结合KEGG数据库和COG数据库等进行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尘肺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较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明显下降(P<0。05)。在属水平上,埃希氏菌属相对丰度增加,双歧杆菌属和罗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戈登杆菌属、艾森伯格菌属、Negativibacillus和Tyzzerella可能为尘肺患者肠道的特异菌群。COG功能基因分析发现,两组在L2层级的4个代谢通路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尘肺患者肠道菌群和代谢通路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戈登杆菌属、艾森伯格菌属、Negativibacillus和Tyzzerella可能是尘肺患者肠道菌群生物标志物。

    尘肺病肠道菌群代谢通路

    不同年龄龋齿患者口腔微生物群的差异:低丰度类群的启示

    陈婷
    420-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龋齿患者口腔微生物群沿年龄梯度的变化差异将有助于针对不同年龄龋齿患者进行差异化治疗。方法 采集24名不同年龄(儿童组、青年组和老年组)龋齿患者牙菌斑和唾液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探讨不同年龄龋齿患者与口腔微生物群的关系。结果 老年组口腔微生物群的al-pha多样性最高(P<0。05);而青年组beta多样性变异程度最大。通过共有和特有的物种及共现网络分析,发现儿童组中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福赛斯坦纳菌属、蜈蚣菌属、心杆菌属、聚集杆菌属以及特有属霍尔德曼菌属、泰勒菌属、毛螺菌属、镰孢菌属、八叠球菌属对其群落特异性起重要作用;青年患者的网络中关键菌属小杆菌属、梭菌属(Family_ⅩⅢ_UCG-001)、约翰森菌属以及特有属厌氧弧菌属、Candidatus_Tammella、亚硝化单胞菌科的MND1属对其群落特异性起重要作用;老年患者的网络中关键属是纤毛菌科的norank_f_Leptotrichiaceae属、缠节优杆菌群(Eubacterium_nodatum_group)、罗斯菌属、链球菌属和小杆菌属。以上这些属除了链球菌属和聚集杆菌属外的其他属相关丰度均低于0。1%。结论 低丰度物种影响着不同年龄龋齿患者口腔微生物的差异。

    龋齿口腔微生物共现网络群落组成群落结构

    糜烂溃疡性口腔黏膜病患者治疗前后口腔菌群和龈沟液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变化

    黄惠曾翔宇张莅琼
    431-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糜烂溃疡性口腔黏膜病患者治疗前后口腔菌群、龈沟液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变化,并分析口腔菌群与龈沟液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糜烂溃疡性口腔黏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曲安奈德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口腔菌群、龈沟液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功能(CD4+、CD8+、NK细胞)的变化,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糜烂溃疡性口腔黏膜病患者口腔菌群与龈沟液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TNF-α、CRP、IL-6水平均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CD4+细胞比例升高,CD8+及NK细胞比例均降低(均P<0。05)。在属水平上,患者治疗前后口腔中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奈瑟菌属(Neisseria)及韦荣菌属(Veillonella)的丰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门水平上,患者治疗后口腔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均显著上升,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菌门(Fusobacteria)丰度均显著下降(均P<0。05)。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治疗后患者口腔菌群Chaol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糜烂溃疡性口 腔黏膜病患者 Streptococcus、Neisseria、Veillonella、Firmicutes、Actinobacteria、Chao1 指数、Observed species 指数、Shannon指数及 Simpson指数与 TNF-α、CRP、IL-6、CD8+、NK 细胞均呈负相关,与CD4+细胞呈正相关(均 P<0。05);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Fusobacteria 与 TNF-α、CRP、IL-6、CD8+、NK细胞均呈正相关,与CD4+细胞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经过治疗,糜烂溃疡性口腔黏膜病患者口腔菌群结构发生改变,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下降,免疫功能增强。糜烂溃疡性口腔黏膜病患者口腔菌群的改变可能与龈沟液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有关。

    糜烂溃疡性口腔黏膜病口腔菌群龈沟液炎症因子免疫功能

    幽门螺杆菌联合miR-26a、miR-663对老年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唐忠明姚林华陆会飞朱晟易...
    437-441,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联合微小RNA-26a(miR-26a)、微小RNA-663(miR-663)对老年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36例胃部良性病变、癌前病变或早期胃癌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其血清miR-26a、miR-663的表达,并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情况,分析miR-26a、miR-663和幽门螺杆菌及联合检测对胃良性病变、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同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胃良性病变、癌前病变、早期胃癌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患者胃癌家族史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均P<0。05),但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患者胃癌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患者血清miR-26a、miR-663表达量均低于胃良性病变患者(均P<0。05)。早期胃癌患者血清miR-26a、miR-663表达量均低于癌前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均P<0。05)。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一miR-26a检测(x2=4。680,P=0。031)、单一 miR-663 检测(x2=8。223,P=0。004)、单一幽门螺杆菌检测(x2=6。363,P=0。012)。血清 miR-26a 截断值为 2。63,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9(95%CI:0。774~0。85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43%和79。85%。血清miR-663截断值为4。35,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0。796~0。87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37%和78。56%。幽门螺杆菌ROC曲线下面积为0。72(95%CI:0。648~0。76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93%和78。45%。三者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5%CI:0。815~0。87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2%和74。43%。结论 幽门螺杆菌联合miR-26a、miR-663对老年胃癌癌前病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联合诊断有助于提高诊断敏感度,进而为老年胃癌早期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幽门螺杆菌微小RNA-26a微小RNA-663胃癌癌前病变诊断价值

    HPV L1衣壳蛋白和阴道微生态及酶的改变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演化的关系

    黄月杨丹刘晓月
    442-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L1(HPV L1)衣壳蛋白及阴道微生态和酶的改变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演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CIN患者182例,其中CIN Ⅰ级患者52例,CIN Ⅱ级患者70例,CIN Ⅲ级患者60例,分析比较不同级别CIN患者HPV L1衣壳蛋白、阴道微生态、阴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及酶的差异。结果 CIN Ⅲ级患者HPV L1衣壳蛋白表达量为(20。00±5。92)PU,低于 CIN Ⅰ级和 CIN Ⅱ级患者(t=12。232、10。223,均P<0。05);CIN Ⅱ级患者HPV L1衣壳蛋白表达量为(25。10±6。04)PU,低于Ⅰ级患者(t=9。922,P<0。05)。CIN Ⅲ级患者阴道乳杆菌阳性比例为18。33%,低于CIN Ⅰ级患者(x2=10。036,P<0。05),而假丝酵母阳性比例为35。00%,高于CIN Ⅰ级患者(x2=6。892,P<0。05);CIN Ⅲ级患者β-葡萄糖醛酸酶(GUS)、唾液酸苷酶(SNA)和过氧化氢(H2O2)阳性比例分别为 86。67%、90。00%和93。33%,高于 Ⅰ级和 Ⅱ级患者(x2=32。044、67。608、20。394,均P<0。05)。HR-HPV感染CIN患者HPV L1衣壳蛋白表达量为(24。12±3。34)PU,低于HR-HPV未感染患者(t=-6。150,P<0。05)。 HR-HPV感染 CIN 患者 GUS、SNA、H2O2 阳性率分别为 65。28%、54。86%、81。25%,均高于 HR-HPV 未感染患者(x2=18。637、18。440、29。397,均 P<0。05)。HR-HPV 感染 CIN Ⅰ级患者 HPV L1衣壳蛋白表达量为(28。04±3。01)PU,低于 HR-HPV 未感染 CIN Ⅰ级患者(t=-6。750,P<0。05);HR-HPV 感染 CIN Ⅰ 级患者H2O2阳性率为70。97%,高于HR-HPV未感染CIN Ⅰ级患者(x2=4。109,P<0。05)。HR-HPV感染CIN Ⅱ级患者HPV L1衣壳蛋白表达量为(28。04±3。01)PU,低于HR-HPV未感染CIN Ⅱ级患者(t=-5。165,P<0。05)。HR-HPV感染CIN Ⅱ级患者GUS、H2O2阳性率为50。94%、70。97%,均高于HR-HPV未感染CIN Ⅱ级患者(x2=3。920、10。758,均P<0。05)。结论 HPV L1衣壳蛋白、阴道微生态及代谢产物和酶表达与CIN严重程度有关,同时与HR-HPV感染存在一定的关系。

    人乳头瘤病毒L1衣壳蛋白阴道微生态代谢产物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上皮内瘤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