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李兰娟

月刊

1005-376X

wstzz@126.com

0411-84787163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肠道菌群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机制

    唐珍孟宝朱玉林
    497-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哮喘患者肠道微生态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Ba1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抗生素组和鼠李糖乳酪杆菌(LGG)组,每组5只。通过卵白蛋白致敏并激发的方法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小鼠饮用水中添加新鲜广谱抗菌药物进行肠道菌群耗竭。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中Th1/Th2比例;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GATA3、T-bet、ACE、ACE2、AngⅡ、AT1R、AT2R 的 mRNA 表达以及细胞因子受体 IL-4、IL-5、IL-13、IFN-γ的mRNA表达水平;收集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与多样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小鼠气道炎症程度显著增加;脾脏中Th1/2比例升高;肺组织中炎症因子受体 IL-4、IL-5、IL-13 mRNA 表达升高,IFN-γ mRNA 表达降低,GATA3、ACE、AngⅡ、AT1R、AT2R 的mRNA表达升高,T-bet、ACE2mRNA表达降低;肠道微生物中门、纲、目、科、属、种水平无显著差异。相比于哮喘组,抗生素组与LGG组均能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抑制ACE/AngⅡ/AT1R轴,但LGG组效果更为显著,且肠道菌群多样性程度更高。结论 补充LGG可以保护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其产生的代谢物可能经血液循环,通过抑制ACE/AngⅡ/AT1R轴,抑制Th2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对哮喘产生治疗作用,其中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验证。

    哮喘肠道菌群鼠李糖乳酪杆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三峡库区重庆段黄胸鼠肠道菌群分析

    王玲肖汉森何亚明李志峰...
    504-51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黄胸鼠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初步了解库区黄胸鼠携带病原体的本底资料。方法 对三峡库区重庆段32例黄胸鼠的粪便样品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黄胸鼠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度和群落结构。结果 三峡库区重庆段黄胸鼠肠道菌群主要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包括乳杆菌属、Cellulosilyticum、八叠球菌属等。不同县(区)黄胸鼠肠道菌群结构不同,丰都县(FD)和涪陵区(FL)的菌群结构相似度较高,巫山县(WS)、开州区(KZ)、忠县(ZX)、奉节县(FJ)和云阳县(YY)5个区县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三峡库区重庆段黄胸鼠肠道菌群结构相似度秋季明显高于春季。32份鼠粪样本测序结果提示含有葡萄球菌属、双歧杆菌属、沙门氏菌属、螺杆菌属等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结论 初步了解了三峡库区重庆段黄胸鼠的肠道菌群特征以及库区内地域性、季节性差异,黄胸鼠肠道中携带大量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峡库区黄胸鼠高通量测序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

    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结肠癌细胞SW480株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作用机制

    王伟杰谢小亮周洁宋伟...
    512-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WPG)对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的上皮间质转化(EMT)作用与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SW480结肠癌细胞)、EMT组(TGF-β1诱导组)和EMT+WPG组(TGF-β1诱导后加入WPG);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p-PI3K/PI3K、p-AKT/AKT、Vimentin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结果 TGF-β1诱导人结肠癌细胞SW480的EMT发生(P<0。0500),TGF-β1 诱导 EMT组的增殖能力(t=0。795 3,P=0。4494)、迁移能力(t=1。289 0,P=0。2670)及侵袭能力(t=7。583 0,P<0。000 1)均高于对照组;而EMT+WPG组的增殖能力(t=3。665 0,P=0。0064)、迁移能力(t=5。1210,P=0。0069)及侵袭能力(t=7。7110,P=0。000 1)均低于TGF-β1诱导EMT组。与对照组相比,TGF-β1 诱导 EMT 组中 p-PI3K/PI3K(t=5。785 0,P=0。004 4)、p-AKT/AKT(t=1。128 0,P=0。007 1)、Vimentin(t=3。339 0,P=0。002 4)表达均增加,E-钙黏蛋白的相对表达减少(t=4。8540,P=0。008 3);而EMT+WPG组中 p-PI3K/PI3K(t=4。131 0,P=0。000 2)、p-AKT/AKT(t=3。721 0,P=0。033 7)、Vimentin(t=1。756 0,P=0。091 0)蛋白表达较TGF-β1诱导EMT组均降低,E-钙黏蛋白的相对表达增加(t=1。6450,P=0。115 0),且细胞凋亡增多(t=13。400 0,P=0。000 2)。结论 WPG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抑制结肠癌细胞系SW480的EMT进而抑制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完整肽聚糖SW480细胞系上皮间质转化侵袭和转移

    基于CiteSpace的皮肤病学领域肠道菌群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刘保红张胤弢李博张楚懿...
    518-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CiteSpace软件分析皮肤病学领域肠道菌群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皮肤病学领域肠道菌群相关研究。应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文国家、机构、学科及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共529篇,其中中文文献302篇,英文文献227篇。纳入文献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发文量为世界首位,但研究较为分散,机构间和研究者间缺少合作。该领域中寻常痤疮、斑秃、银屑病仍为当前研究热点;研究方向以肠道菌群组成分析、代谢产物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为主。结论 本领域文献量仍较少,但发文量处于稳定增长水平,对于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和机制探讨为本领域研究热点,机制研究以菌群构成和代谢途径探讨为主。本领域对不同皮肤病的肠道菌群核心菌群检测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不同皮肤病的核心菌群并探究其差异以期进一步探明脑-肠-皮肤轴机制。中医药相关研究干预方式多样,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多发表于国内期刊中,相关成果尚未走向国际。

    皮肤病学肠道菌群研究趋势文献计量学CiteSpace知识图谱

    长期适量饮酒对大鼠生理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王丽媛韩超赵金鹏
    529-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长期适量饮酒对大鼠血脂、肝脏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SPF级,200~220g)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白酒组、葡萄酒组、黄酒组和酒基组,每组8只,分别灌胃蒸馏水、白酒、葡萄酒、黄酒和酒基,连续灌胃90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糖(Glu)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各组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实验周期内,适量饮酒未增加大鼠体重与各脏器质量,未显著升高大鼠血清Glu、TG和TC水平。病理分析显示适量饮酒可引起肝组织结构异常与肝细胞脂肪变性。长期适量饮酒可增加芽胞杆菌门(Bacillota)的梭菌属(Clostridium_Ⅺ Ⅴ a)、颤杆菌属(Oscillibacter)、Flavonifractor、罗斯菌属(Roseburia)及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相对丰度,降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优杆菌属(Eubacterium)及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结论 长期适量饮酒会引发肝脏轻度炎症,肠道菌群有益菌丰度降低,条件致病菌丰度升高,进而影响机体健康。

    饮酒肠道菌群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肾阳虚COPD合并骨质疏松大鼠肠道菌群、OPG/RANKL/RANK通路变化及益生菌的治疗作用

    沈明霞丁文君谢海彬张耘...
    535-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肾阳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骨质疏松大鼠肠道菌群、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通路变化及益生菌的治疗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8~10周龄、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益生菌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益生菌组大鼠进行肾阳虚COPD合并骨质疏松建模,建模成功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益生菌组给予益生菌[0。9×109CFU/(g·kg·d)]灌胃,持续28d。检测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0。2秒用力呼气量(Fev 0。2),股骨的骨密度(BMD),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的水平,肺组织和骨组织中OPG、RANK、RANKL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的FVC、Fev 0。2、BMD、血清ALP和PINP水平以及肠道菌群丰富度的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肺组织和骨组织中OPG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FN-γ/IL-4比例、IFN-γ水平、TRAP水平、β-CTX水平、肺组织和骨组织中RANK与RANKL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益生菌组的FVC、Fev 0。2、BMD、血清ALP和PINP水平以及肠道菌群丰富度的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肺组织和骨组织中OPG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血清IFN-γ/IL-4比例、IFN-γ水平、TRAP水平、β-CTX水平、肺组织和骨组织中RANK与RANKL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 肾阳虚COPD合并骨质疏松大鼠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OPG/RANKL/RANK通路异常,补充益生菌显著纠正肠道菌群失调、OPG/RANKL/RANK通路异常并改善肺功能和骨密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肠道菌群OPG/RANKL/RANK通路

    具有降胆固醇功能乳酸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评价

    曾国庆蔡昀洁盛华洋王钲彪...
    540-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具有降解胆固醇功能和良好生物学特性的乳酸菌。方法 以胆固醇为唯一碳源的基础盐培养基从健康人体粪便中筛选具有降解胆固醇功能的乳酸菌,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确定菌株种属,对其耐酸、耐胆盐、耐过氧化氢、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肠上皮细胞黏附及胆固醇清除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评价,并选用综合性能良好植物乳植杆菌进行动物实验,探究其体内的降胆固醇功能。结果 经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获得5株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的植物乳植杆菌,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评测,发现5株菌均具有良好的耐酸耐胆盐耐过氧化氢能力,在pH 3。0的酸性条件下处理6 h,活菌数与初始菌量保持在同一数量级;3。0g/L胆盐的条件下处理6h,其活菌数保持在106CFU/mL;1。0 mmol/L过氧化氢条件下处理6h,活菌数显著增加。MRS发酵上清液对5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抑菌圈直径均大于8。5 mm;具有良好的肠上皮黏附特性,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均大于25%;胆固醇清除能力差异较大,其中植物乳植杆菌GLPL03和GLPL04的清除能力较强,达到59%和53%。综合菌株性能,选用植物乳植杆菌GLPL03和GLPL04进行为期12周的动物实验,发现植物乳植杆菌GLPL03和GLPL04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和总甘油三脂水平,缓解小鼠高胆固醇血症的发展。结论 健康人体来源的5株植物乳植杆菌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益生菌进行深入研究。

    植物乳植杆菌降胆固醇筛选耐受性黏附

    心房颤动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屠鸣越陈矢宋美玉范梦迪...
    549-557,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心房颤动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变化,探究导管消融术后未复发与复发患者的肠道菌群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根据标准纳入2021年1月至5月我院收治的53例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患者均行导管消融术,根据术后是否复发房颤将其再分为未复发组与复发组。未复发组患者47例,复发组患者6例。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等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9例作为健康组。所有入选者均使用16S rDNA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房颤组与健康组、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差异。结果 在alpha多样性上,房颤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健康组。在门水平和纲水平,健康组与房颤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房颤组患者肠道 Dinococcus-Thermophilus(Q=0。020,P=0。001)、Thermoleophilia(Q=0。023,P<0。001)、WSP-1 菌纲(Q=0。025,P<0。001)、Ktedonobacteria(Q=0。028,P<0。001)、Thermomicrobia(Q=0。037,P<0。001)、Bacillales(Q=0。018,P<0。001)、Tepidisphaerales(Q=0。025,P<0。001)、JG30-KF-CM45 菌目(Q=0。029,P<0。001)、JG30-KF-AS9 菌目(Q=0。032,P<0。001)、DA111 菌科(Q=0。039,P<0。001)、BIrii41 菌科(Q=0。045,P<0。001)相对丰度均低于健康组。在属水平,房颤组和健康组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肠道Proteobacteria、Spirochaetae、Betaproteobacteria、Epsilonproteobacteria、Spirochaetes、JG30_KF_AS9、Burkhold-eriales、Campylobacterales、Spirochaetales、Enterococcaceae、Alcaligenaceae 相对丰度增高,未复发组中 Neis-seriales、Neisseriaceae、Christensenellaceae、Rikenellaceae 相对丰度增高。两个亚组间 Proteobacteria 的 LDA 得分最高,LDA得分>4。结论 房颤组患者较健康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但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肠道菌群失调的房颤患者进行导管消融术后较易复发,这可能是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房颤复发的潜在预测因素。

    16SrDNA测序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肠道菌群

    T细胞活化谱对不同病原菌感染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王晓园兰智新喻露杭琼...
    558-562,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T细胞活化谱对不同病原菌感染的脓毒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无锡分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100名脓毒症患者作为脓毒症组,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进行体检的3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脓毒症组根据患者入院时病原学检测结果进一步分为革兰阴性组(G-组,n=46)和革兰阳性组(G+组,n=54)。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和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采用受试者操作曲线(ROC)评估CD38+HLA-DR+T细胞区分G-脓毒症和G+脓毒症的能力。结果 G-组和G+组患者外周血中CD4+CD38+CD69+T细胞和CD8+CD38+CD69+T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G+组和G-组患者的CD4+CD38+CD69+T细胞和CD8+CD38+CD69+T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各亚组患者外周血中CD4+CD38+HLA-DR+、CD8+CD38+HLA-DR+表达水平增加(均P<0。05),且G-组的增加程度大于G+组(P<0。05)。在区分G-脓毒症和G+脓毒症时,CD4+CD38+HLA-DR+T 细胞的 AUC 为 0。901(95%CI:0。837~0。965),特异度为 0。867(95%CI:0。738~0。937),敏感度为 0。836(95%CI:0。717~0。911);CD8+CD38+HLA-DR+T 细胞的 AUC 为 0。927(95%CI:0。872~0。982),特异度为 0。778(95%CI:0。662~0。891),敏感度为 0。933(95%CI:0。821~0。977)。结论 HLA-DR参与了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活化的关键免疫反应,对于区分不同病原菌感染脓毒症有一定的价值。

    T细胞活化谱脓毒症病原菌HLA-DR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微生态学特征

    李玲王原李嘉王小焕...
    563-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微生态学特征,为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数表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内蒙古地区9个地级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乌兰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赤峰市和通辽市)和3个盟(兴安盟、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各200例,共2400例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和微生态学特征分析。结果 从2400份痰液标本中共鉴定出1 896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1183例(62。39%),革兰阳性菌641例(33。81%),真菌72例(3。80%)。其中1 183例革兰阴性菌中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641例革兰阳性菌中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72例真菌中主要包括白假丝酵母、曲霉菌和热带假丝酵母。对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微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成功地从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细菌中克隆得到了 16SrRNA V3基因;(2)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菌群与正常组对比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其自身的独特特点;(3)乌兰浩特市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59。31%);(4)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体内病原菌的特点与患者年龄相关,当患者年龄≤50周岁时,其体内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比例相当,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体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当年龄≥71周岁时,其革兰阴性菌的比例为72。98%。结论 本研究样本量大,是一次对内蒙古地区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和分布较综合、全面的研究,在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内蒙古地区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微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