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李兰娟

月刊

1005-376X

wstzz@126.com

0411-84787163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利用2'-岩藻糖基乳糖生长的两歧双歧杆菌BD-1免疫调节功能评价

    许晓林王斯栌陈菲逯畅...
    745-752,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两歧双歧杆菌BD-1(Bifidobacterium bifidum BD-1,BD-1)以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作为唯一碳源时,与葡萄糖相比,其菌体和代谢产物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效应,以探索BD-1菌利用母乳低聚糖后免疫调节的菌株特性。方法 (1)菌体部分干预实验:将BD-1活菌接种于不同碳源的改良MRS肉汤培养基中,改良过的MRS肉汤培养基包括以2%2'-FL作为唯一碳源(2'-FL组)和以2%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Glu组)的培养基。将接种后的BD-1活菌在厌氧条件下培养24h后,分离各组菌体和培养基上清液。将菌体部分与RAW264。7细胞共同培养,并以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为菌体成分对照,同时设置不添加干预物的阴性对照(Ctrl组)。(2)菌体代谢产物部分干预实验:将培养基上清液与RAW264。7细胞共同培养,以含有2%2'-FL或葡萄糖但未进行BD-1菌发酵处理的培养基作为实验对照,并设置不添加干预物的培养基与RAW264。7细胞的共培养上清液作为阴性对照(Ctrl组),以PGN与RAW264。7细胞的共培养上清液作为阳性对照(PGN组)。培养24h后,提取RAW264。7细胞总RNA,逆转录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IL-12、IL-1β的基因表达量;收集各组受试物与RAW264。7细胞的共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上述细胞因子的分泌量。结果 (1)菌体部分干预:与PGN组相比,菌体部分2'-FL组和Glu组的TNF-α、IL-6、IL-10分泌量及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均P<0。05)。与Glu组相比,2'-FL组的IL-6、IL-10分泌量显著下降(均P<0。05),IL-6、IL-10的基因表达具有下降趋势。(2)菌体代谢产物部分干预:BD-1-2'-FL上清组和BD-1-Glu上清组的TNF-α、IL-6及IL-10分泌水平以及基因表达水平较2'-FL组和Glu组(未进行BD-1菌发酵处理的组别)有显著提高(均P<0。05),而且2'-FL组中IL-6、IL-10的分泌量较Glu组显著增加(均P<0。05),IL-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IL-10表达水平有升高的趋势。2'-FL组相较于Glu组能产生更多的有机酸和种类更为丰富的糖类物质。结论 利用母乳低聚糖或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培养BD-1菌体和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特征存在差异。当BD-1以母乳低聚糖为唯一碳源时,与葡萄糖相比,菌体成分呈现出抗炎倾向,在巨噬细胞中表现为IL-6的分泌和基因表达能力下降;而其代谢产物则具有刺激免疫激活的趋势,在巨噬细胞中导致IL-6和IL-10的分泌及基因表达能力上升。

    两歧双歧杆菌母乳低聚糖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

    玉霞沈馨赵佳赵飞燕...
    753-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不同地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数据,解析T2DM特有的肠道菌群特征,为T2DM的临床诊断提供可参考,也为T2DM患者的精准益生菌干预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公共数据库下载89例T2DM患者(T2DM组)和48例健康人(HC组)粪便宏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解析T2DM患者肠道菌群的特点。结果 T2DM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主要表现为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肠道中长链多尔菌、产甲酸多尔菌和Coprococcus catus等有害菌的丰度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如粪考拉杆菌)的丰度显著降低。肠道中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通路以及脱氧胆酸和石胆酸等次级胆汁酸代谢物均发生显著变化。此外,不同地域(北方患者46人和南方患者43人)T2DM患者的疾病特征微生物及其代谢通路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居住地、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结论 研究结果明确了 T2DM患者的特征肠道菌群与代谢通路,为基于肠道菌群对T2DM患者进行精准营养干预提供了数据参考。

    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宏基因组代谢通路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因果关系: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李金菊杨浩阮诺冰林逸轩...
    761-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技术探索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相关性。方法 采用公共数据库Mi-BioGen研究的肠道菌群GWAS数据和芬兰数据库(The FinnGen)的糖尿病神经病变GWAS数据,根据预设的阈值提取与211种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显著相关的独立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进行分析,根据效应指标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评估结果。此外,使用留一法、异质性检验及水平基因多效性检验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神经病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中产粪甾醇真杆菌属、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消化球菌科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保护性因素,而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属、埃格特菌属、瘤胃球菌科UCG-013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潜在危险因素。结论 产粪甾醇真杆菌属、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消化球菌科能减少糖尿病神经病变风险,而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属、埃格特菌属、瘤胃球菌科UCG-013与糖尿病神经病变风险增加有关,我们的研究支持几个肠道菌群和糖尿病神经病变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探究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神经病变肠道菌群孟德尔随机化单核苷酸多态性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征订启事

    768页

    安石榴苷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范高福孙莉华杨新华汤洁...
    769-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安石榴苷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实验小鼠分为对照组(Con组)、UC模型组(UC组)、5-氨基水杨酸治疗组(5-ASA组)和安石榴苷干预组(Pun组),每组各5只小鼠。观察小鼠体重、便血和粪便形状,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切片形态,并进行病理评分与统计;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TNF-α、IL-1β、IL-8和IL-10水平;16S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结果 与UC组相比,Pun组小鼠DAI评分显著降低;HE结果提示安石榴苷可改善UC小鼠结肠损伤、恢复肠道腺体和隐窝结构、减少炎性细胞浸润;Pun组小鼠血清促炎因子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抑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增加(P<0。001)。测序结果显示,安石榴苷可提高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Prevotellaceae_UCG-001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和联合乳酸杆菌属(Ligi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结论 安石榴苷可有效缓解小鼠UC结肠炎症状,通过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达到治疗效果,这为UC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安石榴苷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16SrRNA高通量测序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富锶水对老龄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李加鹏和书宇谢秋容
    776-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富锶水长期干预对老龄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取16只18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锶含量为6。11 mg/L的复合型矿泉水连续干预8周后,收集小鼠新鲜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富锶水对老龄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通过KEGG分析富锶水对老龄小鼠代谢通路富集的影响。结果 富锶水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老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聚类分析发现,两组共有595个相同OTUs,对照组特有OTUs为1 108个,富锶水组特有OTUs为44个。富锶水组的菌群多样性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富锶水组老龄小鼠肠道疣微菌门(t=-2。643,P=0。033)、放线菌门(t=-3。389,P=0。006)、梭杆菌门(t=-3。531,P=0。004)、疣微菌纲(t=-2。643,P=0。033)、疣微菌目(t=-2。651,P=0。019)、阿克曼菌科(t=-2。652,P=0。033)、阿克曼菌属(t=-2。652,P=0。033)、嗜黏蛋白阿克曼菌(t=-2。652,P=0。033)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脱铁杆菌门(t=2。337,P=0。047)、α-变形杆菌纲(t==2。506,P=0。041)、脱硫弧菌纲(t=2。337,P=0。047)、Marinifilaceae(t=2。438,P=0。032)、脱铁杆菌科(t=2。337,P=0。047)、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t=2。508,P=0。039)相对丰度显著减少。KEGG富集分析发现,富锶水干预后氨基酸相关酶、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糖基转移酶、磷酸肌醇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等代谢通路富集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长期饮用富锶水对老龄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产生影响,不同丰度的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细胞结构、能量代谢、肌肉收缩等途径来达到改善肠道结构,维持健康的肠道屏障,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目的,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富锶水老龄小鼠肠道菌群

    α-1,6葡聚糖与低聚异麦芽糖对益生菌和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比较研究

    杨玉洁吴迪楠李宇轩何莹...
    783-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α-1,6葡聚糖和低聚异麦芽糖对益生菌的体外增殖作用,评价2种低聚糖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脆弱拟杆菌在分别含有2种低聚糖的不同培养基中发酵,活菌计数绘制生长曲线;采集12位健康志愿者的新鲜粪便,将肠道菌群悬液按10%的接种量分别接种于Control组(含氮基础培养基)、α-1,6葡聚糖组(含氮基础培养基加1%α-1,6葡聚糖)及低聚异麦芽糖组(含氮基础培养基加1%低聚异麦芽糖),37℃恒温静态厌氧发酵24 h。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粪便发酵液菌群结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粪便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结果 α-1,6葡聚糖促进脆弱拟杆菌增殖的能力较低聚异麦芽糖强[(5。27±0。33)vs(4。80±0。66),×108 CFU/mL];粪便发酵实验显示α-1,6葡聚糖可降低粪便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t=2。821,P=0。0478),显著提升 SCFAs 水平(丙酸:t=3。750,P=0。0092;丁酸:t=5。747,P=0。0018)。结论 α-1,6葡聚糖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并促进SCFAs产生。

    α-1,6葡聚糖低聚异麦芽糖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

    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郭峰涛荆琳徐云帆张坤...
    78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并分析其与炎症因子和汉密尔顿24项抑郁评定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HAMD-24))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共纳入符合纳入、排出标准的首发未治疗的MDD患者58例以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50例。采用HAMD-24评估所有受试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法评估肠道菌群的组成。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肠道菌群与炎症因子和HAMD-24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DD组的CRP水平显著高于HC组(t=8。353,P<0。050)。Alpha多样性分析(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及Pielou指数)显示MDD组和HC组的肠道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529、8。893、10。825,均P<0。050),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菌群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7,P<0。050)。进一步线性判别分析发现,在属水平上,MDD组的双歧杆菌属、布劳特菌属、粪球菌属、巨单胞菌属及Dorea相对丰度较高,HC组的拟杆菌属、粪杆菌属、罗氏菌属及小杆菌属相对丰度较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布劳特菌属和粪球菌属与CRP和HAMD-24评分呈正相关(r=0。258、0。284、0。235,0。262,均P<0。050),粪杆菌属和罗氏菌属与CRP呈负相关(r=-2。030、-0。221,均P<0。050)。结论 MDD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改变,血浆CRP水平升高,且发生改变的肠道菌群与血浆CRP水平和HAMD-24评分密切相关。

    重性抑郁症肠道菌群炎症因子

    基于CiteSpace的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文献计量学分析

    王亚玲张飒飒王双有张璐珈...
    796-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近20年国际上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研究现状与热点。方法 检索WebofSci-ence数据库200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收录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6。2。R6软件对发文量、作者、国家、机构、被引文献、被引期刊及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文献13 495篇,近20年全球发文量稳步递增,美国(6480篇)在该领域发表的文献最多。发文量最大的机构是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645篇),Wilcox(137篇)是成果产出最多的作者,被引频次最多的期刊是Clinical Infection Dis-ease(9 257 次)。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是"Clostridium difficile""infection""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关键词聚类可大致分为4个方向:risk factors、Clostridium difficile、Vancomycin和diarrhea,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CDAD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治疗措施方面。结论 近20年CDAD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未来研究可更多围绕着CDAD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措施展开。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Webofscience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微生态制剂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及对肠道菌群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殷景远单红艳
    803-807,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及对肠道菌群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乙型肝炎(HB)肝硬化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54例)和试验组(5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复方甘草酸苷,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BTVT)治疗。判定两组疗效,并比较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患者肠道菌群、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结果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44%vs 79。63%,P<0。05)。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均P<0。05)。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血清IL-6、TNF-α以及ALT、AST、T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HB肝硬化患者实施BTVB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效果较佳,可有效调节患者节肠道菌群,减轻炎性反应,显著改善肝功能。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复方甘草酸苷乙型肝炎肝硬化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