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祖鸿蔡章黄冬冬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65例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黏膜修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发音功能(基频微扰、振幅微扰以及谐噪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0.28±0.86)ml少于对照组的(32.53±3.05)ml,手术时间(29.63±2.14)min、住院时间(8.18±0.78)d短于对照组的(61.24±4.55)min、(13.42±1.15)d,VAS评分(2.08±0.17)分、黏膜修复评分(2.11±0.1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19±0.34)、(3.68±0.34)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31.11%(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基频微扰(1.14±0.08)%、振幅微扰(4.02±0.36)% 低于对照组的(1.31±0.11)%、(4.31±0.40)%,谐噪比(21.92±2.05)dB高于对照组的(20.03±1.86)dB(P<0.05).结论 在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治疗中,对患者实施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也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发音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支撑喉镜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早期声门型喉癌疗效发音功能

    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临床应用初探

    赵冰净韩易辰全梓锋陆勇...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用于提高扩弓效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0例青春发育高峰期中度拥挤伴有牙弓狭窄的安氏Ⅰ类直面型患者,均采用上、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进行矫治.在4个矫治阶段[扩弓前(T0期)、扩弓加力结束即刻(T1期)、拆除扩弓器即刻(扩弓结束后6个月,T2期)、矫治结束后(T3期)]对患者拍摄锥形束CT(CBCT)片.应用CBCT片分别测量各个矫治阶段颊尖间距离、牙根尖距离、牙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釉质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点的距离,观察牙齿位置变化及牙槽骨改建的情况.结果 CBCT的测量结果显示:T0~T1期所有牙齿颊尖间距离均增加;T1~T3期颊尖间距离一直在减少(第一磨牙除外),第一磨牙颊尖间距离在T2~T3期增加.T0~T1期所有牙齿牙根尖间距离均减少,T1~T3期尖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根尖间距离一直在增加,而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尖间距离在T2~T3期减小.颊尖间距离的变化小于牙根尖间距离的变化.T0~T1期所有牙齿牙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均增加,T1~T3期牙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逐渐减少(第一磨牙除外),第一磨牙夹角在T2~T3期有少量增加.T0~T1期所有牙齿釉质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点的距离均增加,T1~T3期釉质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点的距离逐渐减少,牙槽骨的高度在逐渐恢复.结论 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有望提高下颌扩弓效率.

    牙弓狭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下颌扩弓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下颌牙弓扩展效率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脉络膜厚度、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姜俊李艳春彭格员张芳芳...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脉络膜厚度、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0例(109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急性组,另选取同时期进行检查的正常房角眼受检者34例(47眼)作为对照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技术检测两组患者脉络膜厚度相关指标[眼球中心凹颞侧2500μm(T2.5)、眼球中心凹鼻颞侧2500μm(N2.5)的脉络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采用人工晶体光学生物测量仪检测眼轴长度,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前房深度.对比两组脉络膜厚度相关指标、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指标,分析T2.5的脉络膜厚度、SFCT、N2.5的脉络膜厚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前房深度/眼轴长度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239.14±20.39)、(220.13±33.17)、(318.36±23.59)μm]对比,急性组患者T2.5、N2.5的脉络膜厚度及SFCT[(187.63±6.34)、(86.13±32.47)、(159.70±49.47)μm]均明显更低(P<0.001).与对照组[(24.69±0.46)mm、(3.27±0.34)mm、(0.15±0.04)]对比,急性组患者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水平[(22.74±0.92)mm、(2.42±0.28)mm、(0.11±0.06)]均明显更低(P<0.001).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T2.5的脉络膜厚度与SFCT、N2.5的脉络膜厚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SFCT与N2.5的脉络膜厚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N2.5的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眼轴长度与前房深度及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前房深度与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具有脉络膜薄、眼轴长度短、前房深度浅的特点,且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脉络膜厚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相关性

    AI温控射频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对比研究

    邓清玉洪秀样林丽卿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AI温控射频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近期疗效.方法 64例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AI温控射频治疗)及对照组(32例,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的1 h尿垫试验结果、盆底表面肌电值.结果 两组治疗后1、3、6个月的1 h尿垫试验结果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的1 h尿垫试验结果分别为(1.47±1.30)、(1.52±1.69)、(1.79±1.83)g,低于对照组的(5.29±4.50)、(5.28±4.47)、(5.67±4.82)g(P<0.05).两组治疗后1、3、6个月的快肌最大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耐力肌平均肌电值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两组治疗后1、6个月的前静息肌电值及治疗后1个月的后静息肌电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前静息肌电值及治疗后3、6个月的后静息肌电值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AI温控射频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于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均有效果,但AI温控射频治疗效果较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更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漏尿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AI温控射频生物反馈电刺激1h尿垫试验

    16排螺旋CT"双低模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颅脑CTA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

    曾瑞清李婷琪王树泉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6排螺旋CT"双低模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颅脑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选取接受颅脑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根据对比剂浓度、CT扫描管电压的不同分为A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370 mg I/ml)、B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320 mg I/ml)、C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270 mg I/ml)、D组(开启Care kV后将参考管电压设为80 kV,对比剂浓度270 mg I/ml),每组30例.四组扫描所得的原始数据均采用滤波反投影技术(FBP)、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进行图像重建.根据重建技术不同得到8个亚组A1/A2、B1/B2、C1/C2、D1/D2组(其中1为FBP图像重建亚组,2为ASIR图像重建亚组).比较四组组内两亚组的血管CT均值、对比度噪声比(CNR)、信噪比(SNR)、颅底射线硬化伪影(BHA)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四组血管CT均值、CNR、SNR、BHA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四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结果 A2组、B2组、C2组、D2组的CT均值、CNR、SNR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1组、B1组、C1组、D1组(P<0.05).A组、B组、C组、D组的血管CT均值、CNR、SNR、BHA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A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13.32±1.46)mGy、(863.67±95.17)mGy·cm,B组分别为(11.63±1.40)mGy、(734.62±90.43)mGy·cm,C组分别为(9.45±1.34)mGy、(642.49±87.12)mGy·cm,D组分别为(8.52±1.23)mGy、(558.25±80.52)mGy·cm.A组、B组、C组、D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呈递减趋势(F=11.563、95.736,P=0.000、0.000<0.05).结论 16排螺旋CT"双低模式"联合ASIR技术能够提升颅脑CTA检查的图像质量,降低辐射量,可用于颅脑血管相关疾病的检查中.

    颅脑CT血管造影16排螺旋CT双低模式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技术辐射剂量低管电压可行性

    降钙素原联合D-二聚体检查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分析

    李进豪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并发Ⅱ型呼吸功能衰竭患者预后中的作用.通过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水平,了解它们是否可以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94例COPD急性加重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按现行的指南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均完成随访,根据28天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5例)和预后不良组(29例),以比较不同组间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结果 COPD患者组的降钙素原(1.47±0.32)μg/L和D-二聚体(1228.08±120.45)μg/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28±0.12)、(270.45±50.1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预后不良组的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然而,性别、年龄、BMI及其他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降钙素原[OR=1.484,95%CI=(1.093,2.015)]和D-二聚体[OR=2.018,95%CI=(1.110,3.669)]是预后不良的重要独立影响因素.这意味着在控制其他变量后,这两个指标仍然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 本研究表明,血清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COPD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因此,临床医生应重视这两个生物标志物的水平,以便更好地预测患者的病程和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Ⅱ型呼吸衰竭降钙素原D-二聚体预后

    尿液沉渣隐血检验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价值分析

    黄天星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尿液沉渣隐血检验和尿液分析仪检验在诊断和监测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0例疑似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分别接受尿液沉渣隐血检验和尿液分析仪检验.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和管型阳性检出率)及诊断效能(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90例患者中,尿液沉渣隐血检验结果显示,65例为红细胞阳性,63例为白细胞阳性,50例为尿蛋白阳性,18例为管型阳性;尿液分析仪检验结果显示,64例为红细胞阳性,62例为白细胞阳性,48例为尿蛋白阳性,10例为管型阳性.两种检验方法的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管型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不具备显著性(P>0.05).90例患者中,有88例最终确诊为泌尿系统疾病.尿液沉渣隐血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依次为92.05%(81/88)、50.00%(1/2)、91.11%(82/90).尿液分析仪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依次为84.09%(74/88)、50.00%(1/2)、83.33%(75/90).两种检验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比较差异均不具备显著性(P>0.05).结论 尿液沉渣隐血检验和尿液分析仪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虽然两者在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方面有些微的差异,但在实际应用中并无明显优劣之分.

    尿液沉渣隐血检验泌尿系统疾病尿液分析仪检验诊断价值

    孕晚期妇女B族链球菌实验室筛查情况及相关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雷雪明田欣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孕晚期妇女B族链球菌(GBS)实验室筛查情况及相关药敏试验结果.方法 选取3983例自愿接受产前GBS筛查的孕晚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取阴拭子进行细菌培养筛查GBS感染情况,并对相应的菌株做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共筛查孕妇3983例,检测出231株GBS,阳性率为5.80%.GBS对于氨苄西林、替加环素、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利奈唑胺、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噻肟的敏感率达99.00% 以上,对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53.68%、72.29%、63.20%、54.11%.结论 GBS对 β 内酰胺类药物高度敏感,对喹诺酮和大环内酯类药物高度耐药,仍需加强GBS的耐药检测.

    孕晚期B族链球菌药敏试验

    血清D-二聚体、FIB联合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早期预测价值

    张淑花王妙翩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孕妇作为观察组,其中妊娠期高血压64例(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22例(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14例(重度子痫前期组);另选取产前体检的健康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四组孕妇凝血功能相关指标[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D-D、纤溶相关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因素(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结果 四组FIB、AT-Ⅲ、PT、PT-INR、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AT-Ⅲ、PT、PT-INR和APTT均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D-D、tPA、PAI-1分别为(289.59±25.26)μg/L、(8.15±0.74)U/ml、(37.85±5.06)ng/ml,轻度子痫前期组分别为(357.15±26.69)μg/L、(8.69±0.56)U/ml、(38.48±5.53)ng/ml,重度子痫前期组分别为(428.48±27.26)μg/L、(9.08±0.32)U/ml、(51.48±6.26)ng/ml,对照组分别为(244.26±22.26)μg/L、(7.32±0.74)U/ml、(14.06±4.26)ng/ml;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D-D、tPA、PAI-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监测血清D-D、FIB等相关指标水平可及时发现凝血纤溶功能异常,且病情越严重则上述指标变化越明显,对临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预测和治疗提供合理依据,值得应用.

    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早期预测

    血清孕酮与β-HCG联合检测对先兆流产的诊断意义

    熊彩虹陈素贞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在先兆流产早期诊断中采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56例先兆流产孕妇纳入研究组,将60例正常妊娠的孕妇纳入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孕激素药物、天然维生素E口服进行保胎治疗,两组均进行血清孕酮、β-HCG水平检测.比较两组以及研究组保胎失败患者和继续妊娠患者血清 β-HCG、孕酮水平,分析血清 β-HCG、孕酮水平与先兆流产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孕酮、β-HCG检测对先兆流产的诊断价值.结果 治疗前,相比于对照组的(11768.34±2452.49)IU/L、(32.87±4.54)ng/ml,研究组血清 β-HCG(5860.22±1377.62)IU/L、孕酮(14.76±4.75)ng/ml较低(P<0.05).研究组经治疗后,最终保胎失败孕妇12例,继续妊娠孕妇44例.治疗3 d后,相比于保胎失败孕妇的(6287.56±378.29)IU/L、(22.65±4.86)ng/ml,继续妊娠孕妇的血清 β-HCG(9635.63±561.90)IU/L、孕酮(28.86±4.96)ng/ml更高(P<0.05).血清 β-HCG、孕酮水平与先兆流产呈负相关(P<0.05).血清孕酮、β-HCG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4、0.812、0.863,血清孕酮与β-HCG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明显更高.结论 在先兆流产诊断中,血清孕酮、β-HCG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较高,还可预测其妊娠结局.

    先兆流产血清孕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