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阮伟忠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nCRT)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45例进行nCRT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放疗后3年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116例)、预后不良组(29例)。对比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吸烟史、家庭居住地、血浆白蛋白、婚姻情况、放射性肺炎、文化程度以及临床TNM分期,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接受nCRT食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145例患者中预后出现淋巴结转移12例、远处转移10例、死亡7例,合计29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0。00%。预后良好组年龄<60岁82例,肿瘤直径<5 cm 75例,有吸烟史41例,血浆白蛋白<35。0 g/L 43例,有放射性肺炎35例,临床TNM分期为Ⅰ~Ⅱ期84例;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12例,肿瘤直径<5 cm 10例,有吸烟史20例,血浆白蛋白<35。0 g/L 18例,有放射性肺炎16例,临床TNM分期为Ⅰ~Ⅱ期12例;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年龄、肿瘤直径、吸烟史、血浆白蛋白、放射性肺炎以及临床TNM分期均是进行nCRT的食管癌患者出现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在接受nCRT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有年龄、肿瘤直径、吸烟史、血浆白蛋白、放射性肺炎以及临床TNM分期等,临床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nCRT后应给予重视,制定相应干预方案提高患者预后情况。

    食管癌新辅助化疗预后不良影响因素

    一种及多种颈动脉斑块回声危险因素分析

    周延青颜翩翩黄毅婷国胜文...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及多种颈动脉斑块回声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167例行头颅磁共振成像、颈动脉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35)、一种回声斑块组(n=101)、两种回声斑块组(n=22)和三种回声斑块组(n=9)。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四组一般资料和合并症情况,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一种及多种颈动脉斑块回声的危险因素。结果 四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及吸烟、饮酒、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组年龄为(56。1±8。9)岁、冠心病占比为31。4%(11/35)、高血压占比为28。6%(10/35)、脑小血管病占比为42。9%(15/35),一种回声斑块组分别为(62。1±7。8)岁、53。5%(54/101)、37。6%(38/101)、73。3%(74/101),两种回声斑块组分别为(61。8±8。4)岁、68。2%(15/22)、50。0%(11/22)、95。5%(21/22),三种回声斑块组分别为(70。2±5。2)岁、66。7%(6/9)、77。8%(7/9)、88。9%(8/9)。四组年龄及冠心病、高血压、脑小血管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脑小血管病是产生一种回声斑块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年龄≥60岁产生一种回声斑块的风险是年龄<60岁的2。983倍,脑小血管病患者产生一种回声斑块的风险是无脑小血管病患者的3。475倍;脑小血管病是产生两种回声斑块的危险因素(P<0。05),患脑小血管病患者产生两种回声斑块的风险是无脑小血管病患者的23。875倍;高龄是产生三种回声斑块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60岁产生三种回声斑块的风险是年龄<60岁的9。836倍。结论 高龄和脑小血管病是一种回声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是两种回声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是三种回声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颈动脉斑块脑小血管病超声磁共振成像

    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林青朝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8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73。74±31。26)ml、手术时间(127。45±30。09)min、切口长度(5。02±0。86)cm、住院时间(7。84±2。16)d均优于对照组的(215。39±35。22)ml、(149。98±28。42)min、(10。96±2。16)cm、(11。59±2。9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显著低于对照组(38。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且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普及。

    肝内外胆管结石腹腔镜手术临床效果

    不同面罩通气模式对全麻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血流动力学及胃进气的影响研究

    冯志东田苗苗玄春月陈云鹤...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面罩通气模式对全身麻醉(全麻)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血流动力学、胃进气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全麻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为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原则将患儿分为A组(33例)、B组(33例)、C组(34例)。A组行手动控制通气,B组行压力控制通气(PCV),C组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对比三组患儿不同时段[自主呼吸消失即刻(T0)、面罩通气60 s(T1)、面罩通气120 s(T2)、面罩通气180 s(T3)]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胃进气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三组患儿在T0~T3时的MA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三组患儿SpO2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1~T3时SpO2分别为(96。95±1。24)%、(96。63±1。19)%、(96。57±1。09)%,B组T1~T3时SpO2分别为(97。27±1。21)%、(97。08±1。17)%、(96。91±1。11)%,C组T1~T3时SpO2分别为(98。14±1。17)%、(97。86±1。20)%、(97。78±1。15)%,T1~T3时三组SpO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SpO2水平稍高于A组、B组。A组、B组、C组胃进气发生率分别为30。30%、9。09%、5。88%。B组、C组胃进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胃进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当,组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麻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中,PCV与PCV-VG通气模式对保持较低气道峰压、较少胃进气的效果相当,但PCV-VG更能够使患儿保持更好的潮气量和肺顺应性,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效果更为理想。

    面罩通气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血流动力学胃进气

    120院前急救结合院内救治损伤控制策略在多发伤并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郭竹荣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20院前急救结合院内救治损伤控制策略在多发伤并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多发伤并骨盆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救治,观察组给予120院前急救结合院内救治损伤控制策略。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效果、骨折复位效果、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救治成功率100。00% 高于对照组的90。00%,死亡率0低于对照组的10。00%(P<0。05)。观察组骨折复位后移位距离≤1 mm、>1 mm且 ≤3 mm、>3 mm占比分别为90。00%、7。50%、2。50%,对照组分别为35。00%、40。00%、25。00%,观察组骨折复位后移位距离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活力、总体健康、躯体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P<0。05)。观察组对沟通情况、应急处理、急救秩序、病区管理、临床操作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4。11±0。98)、(95。32±0。99)、(95。98±1。03)、(96。01±1。02)、(97。12±0。91)分,高于对照组的(88。25±1。03)、(85。52±1。06)、(86。93±1。43)、(90。11±1。27)、(91。03±1。12)分(P<0。05)。结论 120院前急救结合院内救治损伤控制策略对多发伤并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理想,能够提高救治效果、骨折复位效果、生活质量、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120院前急救院内救治损伤控制策略多发伤骨盆骨折常规救治骨折复位生活质量并发症

    手术治疗配合辅助放化疗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李来晓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应用手术治疗配合放化疗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2例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1例。参照组实施手术治疗,试验组实施手术治疗配合辅助放化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77% 高于参照组的77。42%,数据经验证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5%低于参照组的25。81%,数据经验证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实施手术治疗配合放化疗辅助治疗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可减少不良反应。

    手术辅助放化疗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10例脐血管栓塞产妇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分析

    颜明星李丽英郑梅金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阐明脐血管栓塞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超声特征,及时发现脐血管异常,及时干预、评估最佳治疗方案、降低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 对10例脐血管栓塞产妇行回顾性研究,从医疗档案中分析数据,所有病例的诊断均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10例脐血管栓塞产妇中,有1例死胎、2例双胎合并一死胎、5例并发胎儿宫内生长受限;2例患有妊娠期糖尿病(GDM)、1例合并妊娠期高血压。产前超声检出3例脐血管栓塞、1例单脐动脉、1例脐动脉舒张期血流消失、5例未提示异常。5例B超未发现脐血管异常,4例阴道分娩,病理示脐血管栓塞;1例择期剖宫产,病理见脐静脉血栓。产前超声检查出脐血管栓塞的产妇均选择剖宫产。所有新生儿都存活,3例为足月儿、7例为早产儿,其中5例为低出生体重儿。8例患儿迁往新生儿科重症病房治疗,住院3~51 d不等,均顺利出院、目前发育良好。肉眼可见胎盘和脐带有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相关的脐带并发症,如短脐带(<20 cm)、脐带扭转、脐带淤血肿胀和脐血管炎或周围炎。结论 先天性脐带发育不良、脐血管机械性压迫损伤、母体或胎儿血栓形成倾向、母体血糖异常、内皮细胞感染等可能是脐血管栓塞的病因;关注产前超声脐带的特定体征,胎动计数和胎心监测有助于早期识别脐血管栓塞;妊娠晚期行紧急剖宫产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母体和胎儿宫内状况良好者,严密监护下期待观察具有临床可行性。

    脐血管栓塞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超声围生儿结局

    腹腔镜下疝补片修补术治疗腹壁疝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李科尧茂付朱虹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疝补片修补术治疗腹壁疝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腹壁疝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讨组,每组30例。参照组患者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研讨组患者实施腹腔镜下疝补片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手术后,研讨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3。35±0。48)分低于参照组的(5。93±1。07)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讨组手术时间(52。24±8。63)min长于参照组的(44。29±7。95)min,住院时间(3。45±1。01)d短于参照组的(5。56±1。48)d,住院费用(9617。09±128。37)元高于参照组的(6900。31±113。81)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讨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6。67% 高于参照组的70。0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参照组的36。6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讨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参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下疝补片修补术治疗腹壁疝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确切,且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建议广泛应用此方案。

    疝补片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壁疝

    血液检验指标对贫血的诊断鉴别价值分析

    林剑真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血液检验指标对贫血的诊断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液检验。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类型贫血患者红细胞相关指标及不同程度贫血患者血清铁指标。结果 观察组红细胞计数(RBC)(2。97±0。17)×1012/L、血红蛋白(HGB)(81。58±2。24)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69。68±2。07)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277。34±3。33)g/L、红细胞压积(HCT)(0。28±0。0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0。86±1。01)pg均低于对照组的(4。46±0。28)×1012/L、(117。72±6。37)g/L、(83。62±2。14)fl、(326。08±9。22)g/L、(0。39±0。06)、(29。32±1。22)pg,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20。34±1。17)% 高于对照组的(12。38±1。06)%,差异显著(P<0。05)。不同类型贫血患者RBC、HGB、MCV、MCHC、RDW、HCT、MCH对比差异显著(P<0。05);缺铁性贫血患者HGB、MCH较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RBC、MCV、MCHC最低: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RDW、HCT最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不同程度贫血患者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及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轻、中、重度贫血患者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水平呈降低趋势,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呈升高趋势。结论 血液检验指标可以作为诊断贫血的方法,并鉴别贫血类型,同时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血液检验指标贫血诊断鉴别贫血程度

    血清Tg-Ab、TSH及TPO-Ab联合检测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郑陈珠周丽思叶慧娟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联合检测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按病理结果划分为良性组共46例及恶性组共21例。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Tg-Ab、TSH、TPO-Ab水平;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三项指标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结果 恶性组的Tg-Ab为(129。81±9。63)IU/ml、TSH为(5。89±1。41)mIU/L、TPO-Ab为(37。46±3。58)IU/ml,高于良性组的(65。40±5。37)IU/ml、(1。71±0。53)mIU/L、(21。57±2。39)IU/ml(P<0。05)。ROC结果显示:Tg-Ab、TSH、TPO-Ab联合检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95%CI=(0。840,0。985)],大于Tg-Ab单独检测的0。798[95%CI=(0。693,0。902)]、TSH单独检测的0。806[95%CI=(0。701,0。910)]、TPO-Ab单独检测的0。874[95%CI=(0。793,0。955)]。结论 Tg-Ab、TSH、TPO-Ab联合检测可有效鉴别诊断出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甲状腺结节良性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