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胶体敷料预防新生儿心电监护电极片致皮肤损伤的效果观察

    李兆子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水胶体敷料预防新生儿心电监护电极片致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开平市妇幼保健院 2021 年 5 月~2022 年 12 月入院的 112 例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56 例,常规皮肤直接贴电极片)及观察组(n=56 例,水胶体敷料皮肤保护膜贴敷后再贴电极片),采用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规定的标准对两组新生儿皮肤损伤进行评价,统计两组新生儿两侧的接触性皮炎发生率,比较两组新生儿两侧接触性皮炎发生时间差异,采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价两组新生儿揭除电极片的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两侧接触性皮炎发生率为 12。50%(7/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55。36%(31/56)(χ2=22。942,P=0。000<0。05)。观察组阳性新生儿两侧接触性皮炎发生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χ2=13。102,P=0。000<0。05)。观察组新生儿揭除电极片时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Z=8。151,P=0。000<0。05)。结论 水胶体敷料皮肤保护膜贴敷后再贴电极片的方式能够大大降低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率,减少电极导致的皮肤损伤,最大限度保证患儿安全,同时能够减轻揭除电极片的痛苦,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水胶体敷料新生儿心电监护电极片皮肤损伤

    探讨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卢伟明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42 例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肺段切除组和肺叶切除组,每组 71 例。肺段切除组患者行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叶切除组患者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远期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 3 年无病生存率、3 年总生存率及 3 年复发率),分析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至2022年1月31日或患者死亡,随访时间13~70个月。肺叶切除组中位生存期为 53 个月,肺段切除组中位生存期为 55 个月。两组 3 年无病生存率、3 年总生存率及 3 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脉管浸润、病理组织类型、T分期、病理分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长径、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脉管浸润[OR=1。788,95%CI=(1。059,3。017)]、非腺癌[OR=1。650,95%CI=(1。180,2。307)]、高T分期[OR=2。713,95%CI=(1。014,7。256)]、高病理分期[OR=2。578,95%CI=(1。143,5。815)]是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远期生存情况与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相当,脉管浸润、非腺癌、高T分期、高病理分期是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危险因素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程倩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选取 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记录所有数据。统计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数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T检查特征。结果 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年龄>50 岁的患者占68。00%(51/75);存在腹部痛疼或肿胀不适的患者占 42。67%(32/75);发生黑便、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的患者占 34。67%(26/75);发生腹部肿块的患者占 22。67%(17/75)。发生腹部压痛感的患者占 33。33%(25/75);能够检测到腹部肿块的患者占 36。00%(27/75);经肠道检查发现肿块的患者占 10。67%(8/75);无明显临床症状或阳性体征反应的患者占 20。00%(15/75)。经实验室检查后证实:白蛋白或总蛋白下降的患者占20。00%(15/75)、便常规潜血形成的患者占 38。67%(29/75)、血红蛋白降低的患者占 41。33%(31/75)。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理分级为极低危险度的患者占 10。67%(8/75),低危险度的患者占 22。67%(17/75),中等危险度的患者占 24。00%(18/75),高危险度的患者占 42。67%(32/75)。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形态组织学特征为梭形或上皮样。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CD117 阳性表达率高达 94。67%,CD34 阳性表达率高达72。00%,部分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PGP915 呈阳性表达。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59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检查结果为膨胀生长,呈现为椭圆状或球形的肿块,其中 28 例患者CT形态呈分叶状。34 例患者CT平扫肿块密度相对均匀的占 29 例,51 例患者的病灶影像学显示有出血、囊变和不同程度坏死等病变,28 例患者显示肿块病灶边界清晰,32 例患者显示肿块边界模糊且与周边的相关脏器粘连。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均未发现病灶钙化。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不均匀强化病例为 50 例,中度强化的病例为 17 例,轻度强化的病例为 8 例。结论 通过观察并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CT检查和病理学特点,能够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疗提供判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和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诊断CT检查病理特点

    顶端造口无张力丝线挂线法治疗肛周深部脓肿的疗效观察

    赵刚汪立鑫纪蓬辉李秀梅...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顶端造口无张力丝线挂线法治疗肛周深部脓肿的疗效。方法 对 30 例肛周深部脓肿患者进行顶端造口无张力丝线挂线法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后各项有效性(新鲜肉芽组织获取时间、治疗效果),安全性指标(肛门疼痛情况、中度或以上疼痛持续时间、术后中度以上发热情况、术后有无尿潴留、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功能)及随访结果(术后创口完全愈合时间、有无脓肿复发及肛瘘形成)。结果 手术后 30 例患者的治愈率可达 90%(27/30),另有 10%(3/30)为好转(形成肛瘘),总有效率为 100%;新鲜肉芽组织获取时间为(7。1±0。9)d,术后住院时间为(4。3±1。2)d;术后 24 h、7 d、21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是(6。3±0。3)、(4。5±0。8)、(2。0±0。5)分,中度或以上疼痛持续时间(3。2±1。3)d;术后 8、24、72 h中度以上发热分别为 6、3、0 例,1 例患者出现术后尿潴留,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为(1。17±0。80)分。术后创口完全愈合需(33。2±2。2)d;经过 6~33 个月随访,另有 2 例脓肿复发。结论 顶端造口无张力丝线挂线法治疗肛周深部脓肿疗效确切,方法简单,是一种可选的手术方式。

    肛周深部脓肿顶端造口挂线法引流外科手术

    不同厚度补偿膜对乳腺癌放疗剂量的影响探讨

    柴金旭杨典华李俊彪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厚度补偿膜对乳腺癌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 40 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靶区包括胸壁和锁骨上区,放疗设计中在胸壁表面先后添加 0。5 cm和 1。0 cm厚紧贴患者体表的虚拟等效组织补偿膜,比较两种厚度补偿膜时乳腺癌放疗计划中的剂量分布和加速器跳数。结果 两种厚度补偿膜时乳腺癌放疗计划中的靶区覆盖率、靶区均匀性指数、靶区最大剂量、靶区最小剂量、靶区平均剂量等剂量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0。5 cm厚度补偿膜时加速器跳数为(113。64±11。73)次,1。0 cm厚度补偿膜时加速器跳数为(125。83±12。52)次,两者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 不同厚度补偿膜对乳腺癌放疗计划中的剂量分布无明显影响,但是 1。0 cm厚度补偿膜时,可能导致放疗时间和成本增加。因此,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应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和资源可用性,选择合适的补偿膜厚度,以达到最佳的放疗效果。

    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放疗剂量补偿膜

    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的疗效评价

    王飞鸽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的疗效。方法 86 例早产及危重新生儿,根据不同疗法分为A组(43 例)与B组(43 例)。A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疗法,B组采用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时间(营养支持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营养指标(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生长发育指标(体重增长、身长增长、头围增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胃肠功能紊乱、高脂血症、高血糖、氮质血症)、预后情况(死亡、治愈)。结果 B组营养支持时间(9。54±2。76)d、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7。04±1。45)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5。52±1。03)d、住院时间(12。41±1。97)d短于A组的(12。47±3。68)、(8。68±1。93)、(7。46±1。15)、(14。72±2。14)d(P<0。05)。B组治疗后的白蛋白(38。70±3。65)g/L、球蛋白(22。18±2。73)g/L、前白蛋白(171。91±16。03)g/L高于A组的(33。36±2。79)、(18。32±2。26)、(145。25±16。82)g/L(P<0。05)。B组体重增长(0。52±0。16)kg、身长增长(1。52±0。43)cm、头围增长(1。19±0。36)cm大于A组的(0。38±0。11)kg、(1。24±0。30)cm、(1。02±0。27)cm(P<0。05)。B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4。65%低于A组的 18。60%(P<0。05)。B组的治愈率 93。02%高于A组的 74。42%(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的疗效较好,可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改善新生儿营养指标,促进其生长发育,且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新生儿预后,值得推行应用。

    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早产危重新生儿营养指标生长发育指标

    留置泪道引流管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疗效的影响

    杜文杰李畅昌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泪道引流管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70 例(70 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 35 例(35 眼)。两组均接受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对照组未留置泪道引流管,观察组留置泪道引流管。观察对比两组疗效、伤口吻合愈合情况、肉芽组织增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伤口吻合口逐渐上皮化占 71。43%(25/35),观察组伤口吻合口逐渐上皮化占 91。43%(32/3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肉芽组织增生率为 22。86%(8/35),观察组肉芽组织增生率为 5。71%(2/3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留置泪道引流管应用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吻合口逐渐上皮化及降低肉芽组织生长,应用价值较高。

    留置泪道引流管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

    替加环素致重症感染患者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许冬玲谭永峰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替加环素致重症感染患者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01例重症医学科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根据应用替加环素后患者是否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分为低FIB组[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FIB)<2。0 g/L,43 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FIB≥2。0 g/L,58 例)。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停用替加环素后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低FIB组的腹腔感染占比 41。86%、维持剂量 100 mg q。12 h。占比 30。23%高于对照组的 10。34%、12。07%,用替加环素前FIB水平(3。71±1。27)g/L低于对照组的(4。65±1。49)g/L,替加环素应用时间(8。98±2。47)d长于对照组的(7。33±2。33)d(P<0。05)。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既往手术史、应用替加环素前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应用替加环素前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致病菌、用替加环素前器官功能、负荷剂量 100 mg、联合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占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腹腔感染、用替加环素前FIB水平低(P<0。05)。低FIB组患者有 24 例患者停用替加环素,其中有 19 例患者在停用替加环素后其FIB恢复至正常水平,比例为79。17%,恢复正常的时间为(5。52±2。06)d。结论 替加环素致重症感染患者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为腹腔感染、用替加环素前FIB水平低。临床治疗中要预防腹腔感染,并且尽量缩短用药时间,注意监测患者FIB水平。

    替加环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感染危险因素

    贫血对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实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秦垠刘莲芳钱伟华高海建...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贫血对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实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59 例晚期实体瘤患者,搜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免疫治疗前血红蛋白(Hb)浓度及生存情况,并分析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功能状态评分(PS)、贫血情况是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实体瘤患者PFS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2 分、中度贫血是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实体瘤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9 例患者的中位PFS是 6。7 个月,Hb水平正常、轻度贫血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 6。9、6。7 个月,均明显长于中度贫血患者的 1。9 个月(P<0。05);轻度贫血患者与Hb水平正常患者的中位PF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合并贫血的患者中位PFS短于无贫血患者的中位PFS,是影响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实体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

    免疫治疗贫血晚期实体瘤预后

    异体输血诱发巨噬细胞分化失调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愈合的影响分析

    吴玲玲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异体输血诱发巨噬细胞分化失调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90 例异体输血诱发巨噬细胞分化失调患者,按照溃疡原因分为糖尿病足溃疡组和足部外伤溃疡组,各 45 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对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同时反复清创,直到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足功能、创面组织炎症浸润细胞计数及创面组织白细胞介素-12β(IL-12β)、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糖尿病足溃疡组和足部外伤溃疡组干预前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AOFAS功能评分对比,统计学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足溃疡组和足部外伤溃疡组干预后AOFAS评分、AOFAS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统计学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足溃疡组干预后AOFAS评分(62。53±4。21)分、AOFAS功能评分(42。14±3。21)分均低于足部外伤溃疡组的(89。68±6。51)、(48。37±4。59)分,统计学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足溃疡组和足部外伤溃疡组干预前创面组织炎症浸润细胞计数对比,统计学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足溃疡组和足部外伤溃疡组干预后创面组织炎症浸润细胞计数均低于干预前,统计学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足溃疡组干预后创面组织炎症浸润细胞计数(41。33±4。09)个/高倍镜视野高于足部外伤溃疡组的(33。21±1。75)个/高倍镜视野,统计学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足溃疡组和足部外伤溃疡组干预前创面组织IL-12β、iNOS、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对比,统计学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足溃疡组和足部外伤溃疡组干预后创面组织IL-12β、iNOS、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干预前,统计学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足溃疡组干预后创面组织IL-12β、iNOS、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68±0。012)、(56。822±12。116)、(1。812±0。246),均高于足部外伤溃疡组的(0。025±0。011)、(33。032±11。005)、(0。833±0。115),统计学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异体输血诱发巨噬细胞分化失调会影响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足功能、创面组织炎症浸润细胞计数及创面组织IL-12β、iNOS、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临床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异体输血巨噬细胞分化失调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