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行政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行政管理
中国行政管理

鲍静

月刊

1006-0863

cpa@mail.gov.cn

010-63099125

100017

北京西安门大街22号(北京中南海1745信箱)

中国行政管理/Journal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行政管理》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研究行政管理的专业刊物,是反映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也是目前我国行政(公共)管理学科大型综合性期刊,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RCCSE)、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刊,在学术界和实践界享有盛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化基层治理改革 夯实国家治理基础

    《中国行政管理》编辑部
    5页

    从"职责同构"到政府职责体系:基层负担过重现象的生成与破解

    朱光磊黄雅卓
    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负担过重"是指一些基层党政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出现的以"职责超载"和"问责泛滥"为内核的诸种现象.它们虽形式各异,但有着内在联系,均主要来源于"职责同构"体制及其衍生的问题.在这一体制下,府际关系层面"逐级下压——层级分工"的张力,导致职责"长驱直下",基层"兜底"被强化;条块关系层面"属事管理——属地管理"的张力,导致权力"层层截留",权责失衡被加剧;政社关系层面"政府行政管理——社会自我管理"的张力,导致自治组织"被行政化",基层责任被压实.体制意图与运行结果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内在张力,是基层承受了其无法承受之重的基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制度建设上调整思路,也即合理确认各级党政机关的职责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任务,构建科学的政府职责体系并培育和谐的政府间伙伴关系.

    基层负担职责同构府际关系条块关系政社关系

    "前台"与"后台"的协同合作——基层政府解决"棘手问题"的行动策略

    韩志明刘羽晞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种棘手问题牵涉到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给基层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需要灵活而有效的协同治理.本研究以Q镇"类住宅"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调研发现,"类住宅"治理长期存在着法律或政策约束少、职能部门协同难以及居民意志分散等困境,导致镇政府直接出面的整治行动陷入失败.为破解这些难题,Q镇政府建立居民"自治委员会",重建了社区治理的空间格局."自治委"在"前台"联络各方,深入摸清园区的情况,推动达成治理共识,镇政府在"后台"统筹谋划,部署安排,前后台各自分立又相互配合,最终实现了"类住宅"问题的协同治理."前台"和"后台"的分化及其协同合作,共同建构了棘手问题的灵活应对方式,发挥了居民自治和政府管制两个方面的优势,为解决棘手问题提供了特色经验,也有助于深入理解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和策略性.

    棘手问题基层治理行动策略协同治理

    共创: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场域与过程

    许睿谦王超赵彤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来社会力量与乡村形成长效互动与融合的共创模式,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围绕共创这一核心概念,在"主体—场域—过程"框架下解构共创的基本要素,并结合典型村庄个案的全面追踪与深度剖析,提炼乡村共创的实现路径与作用机理.文章提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是共创的前提条件,场域是共创发生的支持环境,而共创是涉及试验和迭代的动态过程.案例研究发现,在村内主体与外来社会力量间消解行为张力并构建多层次治理与合作关系,是共创活动推进的基础;村干部、第一书记等人物对乡村场域功能的塑造产生关键作用;乡村场域基于对村内主体与外来主体的双向使能机制,以及基于沟通、调解与撮合的治理协作机制可以促进共创效能;乡村内外主体通过前期项目摸索和持续的业态拓深,在共创的迭代过程中深化价值创造并实现价值升维.

    共创乡村振兴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场域

    基层治理中协商民主形式衔接何以有效——浙江村社"协商驿站"建设案例

    谢安民周培珍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协商民主形式多样,它们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衔接,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必然要求.结合浙江四个村社"协商驿站"案例,从协商议题选择和协商主体动机两个方面,重新审视协商民主形式衔接的有效性.社会主体和国家主体的行政性和政治性程度分别决定协商衔接的规范性和事实性程度,从而形成基层治理中协商民主形式衔接的四种基本类型,也即融合型协商、统合型协商、整合型协商和聚合型协商.推进协商民主形式在基层的有效衔接,应当考虑协商传统实用主义,注重协商问题现实主义,考察协商主体能动主义.

    基层协商人大协商政协协商有效衔接

    基层社会治理"道德数字化积分"的运行逻辑与实践探索——以E市"居民品德积分"为例

    王瑜刘银喜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数字化积分"利用数字积分平台对居民道德行为进行精准开发,运用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分层分类等数字技术,整合"道德积分"以兑换福利或享受优质公共服务."道德数字化积分"以突破时空壁垒和身份限制,拓展道德行为互助及存储方式,重塑现代公民道德观念、创新道德积分模式及提升道德积分效能.结构功能主义的AGIL模型为透视"道德数字化积分"的运行逻辑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一个运转有效的"道德数字化积分"系统能够发挥营造道德环境、树立道德目标、整合道德资源、创新建设模式等功能,并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强化不同功能的充分释放.E市"居民品德积分"作为"道德数字化积分"的典型案例,也是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的实践创新,注重以数字协商机制优化道德环境、以数字动员机制凝聚道德目标、以数字联结机制整合积分主体道德资源、以数字激励机制驱动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全力打造"道德数字化积分"样板,探寻基层社会治理柔性机制.

    "道德数字化积分"数字协商数字动员数字联结数字激励

    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供求关系及其联结机制——基于全国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多案例研究

    杨林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对六个全国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建设实践比较研究发现: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复杂多元决定了基层社会法治需求的多元化特征;由于当前基层社会法治资源保障普遍不足,法治供给差异主要体现在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上的质的方面,不同法治供给的内容和方式对满足特定法治需求具有比较优势;在"供小于求"且缺乏增量供给的客观现实下,基层社会治理主体能够通过积极能动发挥匹配法治供求的联结作用,促进有限法治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实现法治供求均衡.这些发现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准确识别法治需求重点领域、引导激发群众法治需求、优化供给法治产品等方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法治供求法治能力联结机制

    平台慈善:从技术赋能到组织变革

    徐越倩周玉芳郁建兴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事业的发展主体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日益深刻,呈现出技术赋能到组织变革的趋势."技术一组织"关系变迁是驱动慈善组织变革的关键因素,且呈现触发解冻、调整适应、反向作用三个阶段的特征.通过对多个基金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分析发现,技术赋能组织功能优化和效率提升所引致的科技与人文的目标摩擦、技术快速迭代与技术应用能力弱的嵌入矛盾、柔性业务流程与刚性组织结构的调适不足等触发组织解冻;随之组织在战略、协作和结构三个层面进行调整适应,促成了平台慈善组织形态的出现;最终,组织的实践与治理需求在项目推广、数据开发、评估激励三个维度反向作用于技术规则.

    数字技术技术赋能组织变革平台慈善组织

    政务服务数据治理生态系统概念框架研究

    覃耀萱张锐昕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诸多关涉国计民生的重要场域、环境、情境和战略中,政务服务数据治理皆扮演关键角色并发挥重要功用,为其构建良性生态系统以维持其良性发展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梳理和明确政务服务数据治理生态系统含义指涉的前提下,分析了政务服务数据治理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各构成要素的定义、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和结构体系,阐释了有助于进一步基于场域、环境、情境与战略等的实践要求,提出了使其构成要素具体化和健全化的方法,丰富了数据治理生态系统发展概念框架的内容和形式.

    政务服务政务服务数据数据治理生态系统概念框架

    数字政府缘何生成行政负担?——对丹麦数字ID升级项目的审视

    施雷格任运月杨峰
    9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界各国默认数字化进程中,普遍存在数字化减轻民众与政府互动过程中行政负担的乐观期望.然而,审视数字化"最佳实践"国丹麦的数字身份系统升级项目,可以发现各行动者有意无意的利益考量和行为模式反而导致了行政负担的形成和加重.个中缘由包括不同行动者角色认知和价值判断差异化的影响,数字技术自身的兼容性难题和可及性障碍产生的自动不平等加重了行政负担分配性,数字政府制度建构过程中工具理性扩张带来的"数字牢笼"潜在风险.因此,有必要从建立良好的行动者关系的角度出发寻求减轻民众行政负担之策,以确保数字政府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要明确政企合作网络中政府"核心行动者"的角色地位,将数字政府注意力转向改善政府与民众关系.

    行政负担数字政府数字身份政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