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行政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行政管理
中国行政管理

鲍静

月刊

1006-0863

cpa@mail.gov.cn

010-63099125

100017

北京西安门大街22号(北京中南海1745信箱)

中国行政管理/Journal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行政管理》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研究行政管理的专业刊物,是反映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也是目前我国行政(公共)管理学科大型综合性期刊,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RCCSE)、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刊,在学术界和实践界享有盛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积极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行政管理》编辑部
    5页

    "赛场"竞争如何推动组织的创造性执行——基于浙江省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的案例分析

    周鲁耀卢志朋
    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省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中形成的"赛场"竞争模式避免了传统竞争模式下压力传导的衰减和分散效应,形成了"多赛道"+"多赛段"的竞争格局,大大拓宽了竞争的"带宽"和"频段"."赛场"有效运作的关键在于通过"增压""承压"和"控压"环节,让任务承担部门围绕数字化场景这一"赛段"在不同赛道中展开有效竞争,进而实现对数字化改革任务的创造性执行.以赛道驱动场景和以场景承托赛道,分别实现了对传统科层结构的纵向穿透和横向整合,使得压力和资源能够在各个部门间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赛场"竞争模式既是自上而下有规划的"顶层设计",也具有"自下而上"开展资源整合的底层逻辑.通过以赛道驱动场景的跨层增压机制、以场景承托赛道的分段承压机制、聚合赛道与场景的赛场控压机制,"赛场"在强化了任务结构和激励效用的同时,给下级部门创造性完成任务提供了创新空间.虽然有着成功实践,但"赛场"竞争模式仍面临领导重视程度、资源注入、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

    赛场数字化改革创造性执行压力传导竞争

    政策网络与创造性执行效能——基于J省M村盐碱地改良政策执行过程的历时研究

    陈思丞阎颖超赵家鑫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创造性执行效能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创新型政策的执行过程是发现创造性执行效能从何而来的丰富场景.本文从政策网络视角出发,基于J省M村 2015-2022 年间执行省政府盐碱地改良项目的历时追踪,提出拓展政策网络主体是提升政府创造性执行效能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政策网络推进议程设定,地方政府通过吸纳政策主体、拓宽政策网络的方式推进政策议程,形成政策实施条件;政策网络执行创新型政策,政策网络中的各主体能力互补,创造性地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政策网络推广创新型政策,网络多主体互动,扩大政策影响提升对政策成果的信任,促进政策的大范围推广.结论表明,政府应重视政策网络在提高地方政府创造性执行效能中的重要作用.

    创造性执行政策网络创新型政策政企合作

    创造性执行的定位与调适策略研究——基于Z省Q市环境医院项目执行过程的个案分析

    徐强吴昂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造性执行是新一届政府提出的施政要求.就其本质而言,创造性执行可被视为政策执行活动的一种细分类型,创造性执行的核心要义是服务高质量发展导向下执行方式的灵活创新,以服务发展目标补充、强化、平衡、修正原政策的形式目标与实质精神,追求政策执行效果的整体提升.在创造性执行中,执行主体需注意与目标群体的调适,通过多种调适策略增进目标群体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本文基于对Z省Q市环境医院项目执行过程的分析,呈现了创造性执行中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的调适过程,其中既包含了与企业平等对话交流和主动服务的对话型策略,也有通过严格监管激发企业需求、借势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压力型策略.由此可知,采取多样调适策略增进目标群体的理解和接受,对推动创造性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性执行政策执行互适模型调适策略

    统合型技术治理:数字平台驱动城市社会精细化治理的实践逻辑

    方雷曹冬松
    3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数字平台、政党统领与合作治理的有机互嵌所形成的统合型技术治理路径已成为中国城市社会治理走向精细化的重要范式.基于"统合型技术治理"的分析视角构建"组织—技术—行动者"的理论框架,结合个案观察,研究发现,数字平台驱动城市社会精细化治理遵循着"党领共治"的统合机制、"合作治理"的互动机制及"平台权威"的评价机制运作逻辑.在治理绩效层面,通过数字空间的交互重塑城市社会精细化治理形态、以数字赋权的监督夯实城市社会精细化治理责任体系以及以数治体系的构建促成城市社会精细化治理机制革新.从实践路径来看,以数字平台驱动城市社会精细化治理效能提升应紧扣组织和技术这对关键变量,有效激活行动者的主体自觉性,以组织建设加强共同体整合,助推治理的协同性;以技术建设赋能整体性联动,提升治理的敏捷性;以用户建设促成行动者参与,增强治理的回应性,以此促成城市社会精细化治理的统合共治格局.

    统合型治理精细化治理组织赋能技术赋能主体行动

    双轨融合治理:城市社区数字化治理的范式转型与模型建构

    谢小芹任世辉
    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迈进数字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治理日益成为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新范式.本研究在成都市新峰社区这一单案例基础上引入"影子案例"设计,并建构出双轨融合治理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双轨融合治理是对传统治理范式和技术治理范式的调试性应用,呈现出整体智治与提质增效的线上治理轨道,党领共治与价值生产的线下治理轨道以及技术适配社会的线上线下融合治理轨道并行不悖的实践图景.线上线下融合治理轨道通过"应激—增能机制"实现线上轨道赋能线下轨道,通过线下轨道的"响应—补位机制"弥补线上轨道的工具主义缺陷,通过"聚合—裂变机制"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以及优势整合以实现复杂事务治理,同时回归人的主体性,体现出技术适配社会的逻辑.双轨融合治理超越了平行单轨治理所偏重的治理轨道的非融合性以及单一治理场景的局限性,并且提供了理解技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视角,同时亦可为破解城市社区治理难题提供新思路.

    双轨融合治理技术适配社会国家—社会关系影子案例

    外部环境变迁、政社互动差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类型演变

    高飞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成为我国基层治理新亮点的背景下,现有研究多将外部环境视为给定背景条件,忽视了外部环境变迁如何塑造政社关系和共同体类型.本研究采用组织生态学视角,以H区为典型个案,考察了不同外部环境下的政社互动的差异过程和不同共同体类型的演进.研究发现,当外部环境相对确定时,政府主导联动,社区被动执行任务,形成任务驱动型的被动适应型共同体;当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时,政府忙于应对社会面挑战,社区的自主联动被激发,形成社群自救型的主动回应型共同体.这也意味着,外部环境变迁将引发共同体类型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回应的转变,这需要政府实现柔性化治理,以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挑战.

    外部环境政社关系社会治理共同体组织生态学

    属地管理体制下基层"关键小事"的调适性治理

    辛方坤温曼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键小事"是中国之治秩序维度的要件,考验着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智慧.在对"关键小事"概念化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环境—过程—结果"的三维分析框架,以展现基层治理"关键小事"的调适性.通过治理的广场舞噪音扰民案例,分析了"关键小事"拥有较强的外部性、利益诉求异质化、处置棘手等特征,展示了基层政府解决广场舞扰民问题的策略过程.论文的主要发现是,属地管理约束下基层政府解决"关键小事"是一个调适性治理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向上争取资源空间的环境适应性、向下平衡多元利益的自主调整性.实现机理上,既涉及基层政府行政主导的组织行为,还包含了非正式机制、协作理性等灵活艺术.

    "关键小事"调适性治理基层治理解决问题驱动

    结构化约束、策略性合作与外嵌型悬浮:一个农村社工组织的生存过程追踪

    付钊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政府购买服务数量激增,但社工组织真正能够促进基层治理创新的成效不显.本文基于"结构-过程-功能"分析框架透视Q组织实践过程,探究社工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外嵌型悬浮"样态的生成逻辑和机制.研究发现:政府购买服务中社工组织面临对上级政府的资源依赖结构、以乡政府为核心的权力结构、向上负责的问责结构、基层组织间的竞争结构和纵向关系中的控制结构等结构化约束.结构化约束下的社工组织与各治理主体进行多重资源、权力和专业互动中处于弱势地位.社工组织在行政-专业双重目标博弈下不断生产最优的生存性行动策略以适应制度和结构压力,表现出从"行政吸纳与自愿依附-事项转移与组织联盟-控制摊派与夹缝生存"的"交互吸纳"预期到"统合附属"选择,再到"嵌入失灵"的风险过程.由此,社工组织实践呈现出"身份情景脱嵌、功能内核错位、专业服务泛化"的内卷化样态,面临着脱离治理结构而又物化于治理场域的外嵌型悬浮困境需优化治理结构,实现良性互动.

    社会工作嵌入型发展乡村治理社工组织外嵌型悬浮

    从经验惯习到规章制度:组织隐性知识如何显性化?

    钱蕾何艳玲
    98-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度形成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议题.现有研究聚焦于经验惯习失灵导致的新制度安排,而相对忽略了经验惯习对于制度形成的积极面向.事实上,组织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通过隐匿于组织的经验惯习,提供行为标准并维持组织运转.这种经验惯习到规章制度的转变,也是制度形成的一种形式.以机关事务综合服务标准化改革为例,基于知识生产理论,构建"组织隐性知识显性化"分析框架,可以解释制度的形成.研究发现,组织通过凝聚学习共识、创造学习机会、扩展学习网络和增强学习激励,推动知识生产从社会化阶段,进入外显化和组合化阶段,实现知识从隐性形态到显性形态的转变,完成经验惯习到规章制度的转变.

    制度形成经验惯习规章制度知识生产机关事务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