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庄辉

月刊

1009-6639

zyyz_cpm@126.com

010-84035601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54号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Journal China Preventiv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综合性预防医学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服务于广大会员和从事预防医学卫生科技人员,以促进国内外预防医学学术交流和医学发展,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气细颗粒物长期暴露及身体活动与中国成人中心性肥胖的关联研究

    张友晶贾砚慧林振南刘芳超...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China-PAR)研究队列人群,综合评估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2.5)长期暴露及身体活动与腰围、中心性肥胖的关联.方法 选择China-PAR队列中参加2007-2008年(104 697人)或2012-2015年(80 235人)调查的个体,采用不完全重复测量设计,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1 ×1km高分辨率的PM2.5浓度数据,应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PM2.5长期暴露与腰围及中心性肥胖患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理想身体活动在其中的修饰效应.此外,还进行了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腰围增加1.10(95%CI:1.05~1.15)cm,中心性肥胖患病风险增加19%(OR=1.19,95%CI:1.17~1.20).分类变量结果也显示PM2.5暴露浓度与腰围、中心性肥胖风险显著关联.PM2.5暴露与身体活动对腰围、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证实结果较稳健.结论 PM2.5长期暴露可以显著增加腰围及中心性肥胖患病风险,理想身体活动和PM2.5暴露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采取积极措施控制PM2.5污染与增强身体活动对降低中心性肥胖疾病负担均有重要意义.

    细颗粒物身体活动腰围中心性肥胖心血管病交互作用

    华北地区23万人健康生活方式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关系研究

    王椿淇张行易李希张海波...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华北地区成年人健康生活方式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其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2021年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中来自华北地区62个项目点,年龄35~75岁人群为研究对象.本研究调查不吸烟、不饮酒或适量饮酒、充足体力活动、健康饮食4种健康生活方式,通过被动随访获取研究对象的生存状态.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人群特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性,使用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生活方式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228876名研究对象中,不吸烟178 178人(77.85%)、不饮酒或适量饮酒211 997人(92.63%)、有充足体力活动70 391人(30.76%)、遵循健康饮食37 780人(16.51%),只有10669人(4.66%)遵循上述4种健康生活方式.女性、老年人、非农民工作者、高收入或高学历人群、有心血管病病史的受试者更有可能坚持种类更多的健康生活方式(P<0.01).在中位随访的3.55年中,经多变量调整发现,坚持不吸烟和充足体力活动的研究对象有更低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随着健康生活方式数量的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没有任何1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居民相比,坚持4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心血管死亡风险(HR=0.39,95%CI:0.22~0.69)和全因死亡风险(HR=0.59,95%CI:0.43~0.80)更低.结论 华北地区健康生活方式依从性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未达到理想状态,应基于影响因素和华北地区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健康促进策略,以期改善华北地区人群健康状况,降低疾病负担.

    健康生活方式心血管病死亡健康促进地区分布华北地区

    中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症状变化模式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前瞻性关联

    李永涛乔亚南孙嘉鸿赵敏...
    14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症状变化模式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相关性,为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纳入10027名研究对象.根据2011-2013年研究对象抑郁症状变化情况分为四组:持续无抑郁症状组、抑郁症状缓解组、新发抑郁症状组、持续抑郁症状组,随访至2018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抑郁症状变化模式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发生的关系.结果 10 027名研究对象,调整各种协变量后,与持续无抑郁症状组比较,新发抑郁症状组(OR=1.29,95%CI:1.02~1.66)和持续抑郁症状组(OR=1.61,95%CI:1.31~1.98)发生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风险增加,而抑郁症缓解组发生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风险无统计学意义(OR=1.16,95%CI:0.92~1.45).结论 新发和持续抑郁症会增加中老年人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发生风险,而抑郁症缓解人群发生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风险不会增加.

    心血管代谢性共病抑郁症状中老年人前瞻性关联

    缺血性心脏病非术后预后模型的现况及展望

    李澳琳黄雅婷余灿清吕筠...
    15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疾病负担严重,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预后模型能够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采取个性化的治疗管理策略和措施.本文回顾当前IHD的非术后预后模型,总结现有模型的特点,从研究人群、预测结局和预测时间、方法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IHD非术后预后模型的局限性.未来,医疗大数据、生物标志物、多基因风险评分以及机器学习算法或许能够为IHD非术后预后模型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缺血性心脏病预后模型研究进展

    代谢组学在心血管疾病预后研究中的应用

    韩昕月王甲莉吕嘉丽张帅...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一旦发生往往伴随不良预后结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预后结局存在较高的异质性.因此,识别具有临床价值的新预后标志物对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代谢组学的迅速发展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研究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研究中发现的小分子代谢物对疾病发生发展机制起到了一定作用,有利于患者的预后预测及个性化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代谢组学在心血管疾病预后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做简要综述.

    心血管疾病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预后

    辅助生殖夫妇个体社会资本量表的构建及信效度评价

    江飞宋晓欢朱梦黎贾月迪...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和检验适用于辅助生殖夫妇个体水平社会资本测量量表,为针对性干预提供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方法 本研究进行专家咨询并通过文献归纳法初步拟定量表维度和条目,选取277对辅助生殖夫妇进行调查,检验量表信效度.结果 正式版量表由4个维度、11个条目组成.量表总体Cronbach'sa系数为0.83,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67~0.88;分半信度系数为0.72;主成分分析法提取4个公因子,且各因子载荷值均>0.50,共同度均>0.50,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74%;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近似均方根误差为0.07,比较拟合指数为0.96.结论 开发的辅助生殖夫妇个体水平社会资本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评工具应用于临床实践,探讨社会因素与辅助生殖人群健康结局的关联.

    辅助生殖社会资本量表信度效度

    北京市朝阳区老年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生存状况分析

    宋亮丁海峰于淼吴玮...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朝阳区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生存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1999年5月25日-2020年12月31日报告的现住址为北京市朝阳区且确诊时年龄≥50岁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传染病报告卡、随访调查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等信息,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对象的生存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489例老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纳入研究.截至2020年12月31 日,死亡57例,失访53例,累计观察时间1819.96人年,观察时间中位数2.92人年.总死亡率为3.13/100人年,1、5、10、15、2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91.98%、85.44%、76.53%、76.53%和 76.53%.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确诊时年龄≥70岁、性病史不详、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0~<200个/μl/不详/未做检测是死亡的危险因素,RR(95%CI)分别为4.72(2.35~9.49)、2.57(1.36~4.84)、6.23(1.84~21.04).ART是保护因素,RR(95%CI)分别为0.03(0.01~0.06)(ART启动时间≤1个月)和0.07(0.03~0.14)(ART启动时间>1个月).结论 为降低老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病死率,延长生存时间,应加强在该人群中的HIV健康教育,扩大HIV检测,尽早发现HIV感染者/AIDS患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老年人生存状况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在线投稿系统(操作简介)

    179页

    甘肃省积极老龄化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永兵张选弟李苗博吴松霖...
    180-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甘肃省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推进欠发达地区积极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积极老龄化"健康、参与、保障"测量框架自行设计定量问卷,本研究于2021年12月-2022年9月多阶段分层随机抽取甘肃省东、中、西部60~80岁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测评积极老龄化现状并分析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对积极老龄化的交互影响.结果 2 458例调查对象在积极老龄化"健康、参与、保障"三个维度的百分制得分分别为(79.12±11.19)分、(63.43±16.23)分、(71.82±12.52)分.甘肃省东部区域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总得分(77.49±7.61)分,高于中部区域(69.44±10.51)分和西部区域(71.22±1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320,P<0.001).个体因素性别、既往职业、婚姻、居住状态分别与社会因素所在区域对积极老龄化影响有交互效应;个体因素中年龄 60~<70 岁(OR=0.53,95%CI:0.36~0.77)、收入>2 000元(OR=1.93,95%CI:1.34~2.78)是积极老龄化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甘肃省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构成维度中,"健康"和"保障"水平高于"参与"水平,甘肃省内不同区域间积极老龄化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作用复杂.

    积极老龄化交互作用现况调查欠发达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唐金鸿廖建英舒林焰黄祎晨...
    186-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自身防护能力及卫生应急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12月-2022年5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少数民族地区百色3个县(区)农村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现状,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41名农村居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总体良中率77.81%,良率12.75%,其中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良中率分别为61.73%、81.70%和81.33%,良率分别为7.76%、18.67%和28.6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健康状况、是否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和是否了解健康宣教是影响农村居民知信行总体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农村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态度与信念较为积极,但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高年龄组、低文化程度者、农民/工人、低收入者和健康状况较差者等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应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促进养成良好的防护行为.

    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