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疗前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疗前沿
中国医疗前沿

张静波

半月刊

1673-5552

zgylqy@163.com

010-6701157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2号丰宝恒大厦4030室

中国医疗前沿/Journal National Medical Frontiers of China
查看更多>>本刊以坚持创新、坚守前沿为办刊宗旨,秉承专业精神和开放态度,为读者提供最权威的政策解读、最深度的新闻事件分析、最具操作性的经营管理案例以及最前沿的技术动态,立志迅速成长为中国医疗行业最领先的主流媒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讨游离脂肪酸对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韩乐刘晓玲荣青峰刘琳...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对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含有不同浓度(0、125、250、500μmol/L)软脂酸的DMEM-F12培养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在0h、24h、48h三个时段:MTT法检测不同环境下FFAs对HK-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FFAs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处理前后HK-2细胞中白细胞介素-β(IL-β)、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的变化.结果 FFAs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HK-2细胞的增殖(P<0.05),并可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P<0.05).经FFAs作用后,IL-β、IL-8的表达增加.结论游离脂肪酸有抑制HK-2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同时炎性细胞因子IL-β、IL-8表达增多,参与了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游离脂肪酸肾小管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凋亡增殖

    兔脂肪肝及正常肝内炎性假瘤模型制备及其超声表现

    张炎晶刘利平鲁琴赵育芳...
    2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可供研究的兔脂肪肝及正常肝内肝炎性假瘤(IPL)模型,研究其超声表现,以便更好的服务临床.方法兔脂肪肝模型的建立:高脂饲料+5%的酒精喂养,4周;兔肝炎性假瘤的建立:用改良的注射方法将弗氏佐剂分别注入兔肝左右叶,分别于1周、2周、3周动态观察兔肝内病灶的超声表现,最后取标本做病理检查.结果⑴脂肪肝及正常肝内IPL的成功率均为100%.⑵常规超声及病理对照:①脂肪肝饮食4周后,肝实质回声细腻增强,病理表现为肝细胞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②造模1周及2周的IPL病灶周围肝组织回声增强,增粗,病灶内部坏死区内残留不同程度未吸收的明胶海绵(造模时植入);③造模3周的IPL病灶周围肝实质回声均匀,病灶内部坏死区内不含有未吸收的明胶海绵,病理学上更接近临床IPL.结论通过观察兔脂肪肝及正常肝内IPL模型的动态形成过程,发现兔IPL建模3周为最佳,为进一步探讨IPL的形成机制及不同肝背景下IPL的影像学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兔肝炎性假瘤动物模型超声

    大鼠脾切除后自体脾细胞和脾片联合移植细胞免疫学研究

    赵守魁郭利光范正军
    29-3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建立脾细胞移植和脾片联合移植动物模型来观察脾片移植早期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状况.方法 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行脾切除术,B组为脾片移植组,C组为脾细胞移植组,D组为脾细胞脾片联合移植组,在建立模型前及模型成功后1周、4周、8周抽血,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脾切除后1、4、8周CD3+、CD4+、CD8+降低(P<0.05),B组移植后1、4周CD3+、CD4+、CD8+与术前相比降低(P<0.05),至8周逐渐接近正常(P>0.05),C组移植后1周CD3+、CD4+、CD8+与术前相比降低(P<0.05),至4周逐渐接近正常(P>0.05),而8周逐渐降低(P<0.05),D组术后1周CD3+、CD4+、CD8+与术前相比降低(P<0.05),4周和8周接近正常(P>0.05);CD3+、CD4+、CD8+在术后1、4周C和D组与A和B组有差异(P<0.05),在术后8周B和D组与A和C组有差异(P<0.05).结论在脾片移植的基础上联合脾细胞移植能弥补脾片移植早期的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脾脏

    植酸对人胶质瘤细胞U118MG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罗国轩张勇刘峰
    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植酸(IP6)对人胶质母细胞U118MG生长及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U118MG细胞,使用MTT实验法检测植酸对U118MG细胞的增殖抑制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cl-2、Caspase-3、p53的蛋白水平.结果 MTT实验表明植酸具有抑制U118MG细胞生长的作用(P<0.05),并与剂量、时间呈正关系;植酸可抑制Bcl-2蛋白表达,且诱导Caspase-3、p53的活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植酸具有抑制U118MG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Bcl-2、Caspase-3、p53可能参与植酸对人胶质母细胞U118MG的诱导凋亡机制.

    胶质瘤植酸凋亡

    大鼠二次脑损伤合并海水浸泡后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田君荆俊杰王守森
    33-3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大鼠二次脑损伤合并海水浸泡后脑组织病理改变。方法利用改良二次脑损伤动物模型,对创伤处进行持续海水浸泡,分别在1、3、6、12、48h对挫伤侧海马区取材,固定于10%福尔马林液中,作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二次脑损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出现脑水肿早于单纯二次脑损伤组,HE染色病理学改变观察表明海水浸泡能在早期加重脑水肿,后期损伤更严重,呈网格状改变,单纯二次脑损伤组脑组织呈海绵状改变。结论对应时间窗下,SBI合并海水浸泡比单纯SBI严重,SBI合并海水浸泡伤程度发展更迅速。

    创伤性脑损伤二次脑损伤海水浸泡

    超微粉碎技术对麻黄中麻黄碱在小鼠肾脏分布的影响

    肖鹏稳罗正红
    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麻黄主要成分麻黄碱在小鼠肾脏内分布的影响。方法小鼠以相同的灌胃剂量给予常规与超微两种不同粒径的麻黄粉末后,在规定的时间摘取肾脏,匀浆提取后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其中麻黄碱的浓度。结果麻黄超微给药组麻黄碱在小鼠肾脏内的分布速度快于常规组。结论超微粉碎技术可加快麻黄药物在小鼠肾脏的分布。

    超微粉碎技术麻黄麻黄碱肾脏分布

    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神经节苷脂对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干预的研究

    刘辉辉许亮刘洋路苓...
    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神经节苷脂对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将符合手足口病重症诊断标准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以小剂量甲强龙、降颅压、清热解毒等对症支持治疗.A组除应用常规方法外,同时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B组除运用常规方法外,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神经系统功能评分、主要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评价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儿神经功能评分都有所改善,B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症状、体征恢复时间B组比A组明显缩短,B组与A组相比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HFMD重症在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改善神经功能等方面优于单独应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

    手足口病人免疫球蛋白神经节苷脂效果

    176例慢性肝炎病原未定临床分析

    宁晓艳
    3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慢性肝炎病原未定病例临床特点及可能病因。方法对176例住院诊断慢性肝炎病原未定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6例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6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43例,酒精性肝病(ALD)29例,药物性肝损害(DILI)4例,其他可能病因(胆道梗阻、甲亢、肝癌、慢性心力衰竭、隐匿性HBV感染等)13例,不明病因23例。结论在慢性肝炎病原未定中,NAFLD、自身免疫性肝病及ALD最常见,但是以前不被重视或未认识到的疾病也占相当的比例,积极进行肝活检有重要意义。

    慢性肝炎病原未定

    五种抗痨方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对比研究

    杨敏慧
    40-4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五种抗痨方案应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1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5组各22例,采用不同抗痨用药方案治疗:I组,HSE(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Ⅱ组,HSP(异烟肼+链霉素+氨基水杨酸钠);Ⅲ组, HZS(异烟肼+吡嗪酰胺+链霉素);Ⅳ组,HRS(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Ⅴ组,HRZS(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观察5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I、Ⅱ、Ⅲ组方案的临床疗效较Ⅳ组和Ⅴ组明显较差(P<0.05),而Ⅳ组和Ⅴ组方案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异烟肼、链霉素和利福平联合应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抗痨治疗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抗痨方案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研究

    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脂联素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相关性

    廖勇夏剑波陈正凯
    4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脂联素(APN)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与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相关性.方法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列入研究组,将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列入对照组,分别取两组患者清晨空腹血液分离血清,检测APN和NT-ProBNP水平.结果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加重,APN值与NT-ProBNP值逐渐升高,Ⅱ、Ⅲ、Ⅳ级CHF患者的APN值与NT-ProBNP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分析示APN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225,P<0.05).结论 APN与NT-ProBNP具有正相关性,随着患者心力衰竭病情的加重,APN增加,NT-ProBNP也呈现上升趋势.

    慢性充血性心衰脂联素N端脑利钠肽前体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