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张卫明

双月刊

1006-9690

yszw2009@163.com,yszy@co-plant.com

025-85472153,025-85281405

210042

江苏省南京市蒋王庙街4号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Journal 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有关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加工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新产品,引种栽培,经济介绍等方面的论文。主要读者对象为农、林、食品、轻化工、医药等领域科研教学及生产决策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盐旱胁迫对柳兰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叶星李容榕林鹏程庄元文...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程度盐、旱胁迫下柳兰种子萌发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旨在为柳兰的繁殖培育、园林栽培和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柳兰种子为材料,分析了赤霉素(GA3)处理、干旱(PEG-6000)胁迫和盐(NaCl)胁迫对柳兰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柳兰种子细小,表皮呈黄褐色,千粒重仅为(77.1±8.2)mg;GA3浓度为100~200 mg·L-1时,柳兰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随GA3浓度升高而增加,但当浓度大于200 mg·L-1时,其发芽势和发芽率呈下降趋势.随着PEG-6000和NaCl浓度的增加,柳兰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与胁迫程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浓度NaCl和PEG-6000处理组间柳兰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差异显著(P<0.05),萌发率随着NaCl和PEG-6000浓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当NaCl浓度大于150 mmol·L-1或PEG-6000浓度大于15%时柳兰种子不能萌发.

    柳兰赤霉素盐胁迫干旱胁迫抗氧化活性

    不同产地栽培滇重楼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的测定与评价

    乔中华周游杨青山王丹...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栽培滇重楼的栽植技术以及重楼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不同产地的17份栽培滇重楼(编号S1~S17)根际土壤标本为材料,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分别测定土壤标本中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及阿魏酸6种酚酸类物质的含量并进行了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多数栽培滇重楼根际土壤标本中酚酸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对香豆酸、绿原酸、丁香酸、香草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阿魏酸,且这6种酚酸在土壤中的含量相互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栽培滇重楼根际土壤中6种酚酸类物质含量可以聚为三大类.第一类为S1、S2、S4、S5、S7、S8、S9以及S13~S17,对香豆酸含量最高而绿原酸次之,酚酸类整体含量较高;第二类为S10,丁香酸和对香豆酸含量均较高,酚酸类整体含量较高;第三类为S3、S6、S11、S12,绿原酸含量最高而对香豆酸次之,酚酸类物质整体含量低.结论:不同产地滇重楼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的组成含量及其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不同酚酸类物质的含量之间普遍存在正相关关系.

    滇重楼酚酸化感自毒根际土壤超高效液相色谱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治疗方剂中高频次重点中药材面积遥感测算的方法研究

    裴莉昕王炫璎陈琳张飞...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治疗方剂中8个高频次重点中药材面积遥感测算方法.方法:对国家卫生部门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用于防治COVID-19的中成药和处方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中药材(甘草、连翘、金银花、广藿香、藿香、麻黄、苍术、苦杏仁)进行梳理,重点对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归类分析并探讨基于遥感数据提取种植面积的方法.结果:首次构建了这8个频次较高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提取的方法体系.结论: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药材存量的估算提供数据支持,对于中药材的有序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药材面积遥感

    基于CiteSpace对藏药"欧贝"基原植物的研究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

    娘格才让索朗拉宗格拉错才让南加...
    20-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CiteSpace分析近20年来研究藏药"欧贝"基原植物的中英文文献,探索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检索CNKI和Web of Science 收录的"欧贝"相关中英文文献,运用CiteSpace 6.2软件绘制藏药"欧贝"的知识图谱,对研究作者和合作机构网络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42篇中文文献和103篇英文文献,研究现状表明藏药"欧贝"的研究正处于国内外学者重视的阶段,国内以屈燕和区智、郭玫和王志旺、刘圆等发文量较高,主要作者之间已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英文文献中发文最高的核心作者为Zhang S B、Kadereit J W、Iwashina T等.大部分研究作者及机构都集中在国内,且作者和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密切,形成了交流共享的研究团队.利用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发现国内外对该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分布、种植培育、化学成分等方面.结论:近几年对绿绒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含量测定、资源分布、药理作用研究逐渐增多,但是资源可用性、体内外药理机制研究和化学成分定性及定量分析仍值得进一步探究.

    藏药欧贝绿绒蒿属可视化分析

    特定森林环境中模拟绒毛皂荚自然下种成苗试验

    旷柏根刘玲谢咏红文儒仁...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扩大绒毛皂荚种群数量,探索其野外回归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新途径.方法:在特定的森林环境母树林下的自然坡地,模拟自然下种设置田间试验,试验分为3个区组,每区组设下种深度不同的3个处理小区,3个下种深度分别是半分解枯落物层与粗腐殖质层之间、粗腐殖质层与腐殖质层之间、腐殖质层的1 cm深处,每小区30个下种点,每点下种子2粒,并以苗圃常规育苗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绒毛皂荚的发芽率在44.44%~52.78%之间,平均为47.78%,高于苗圃常规育苗的发芽率(35.00%);成苗率在60.85%~77.29%之间,平均为70.60%,低于苗圃常规育苗的成苗率(95.00%);发芽率和成苗率分别与苗圃地常规育苗的差异不显著;人工干预的程度会影响成苗率的高低和苗木生长量大小.结论:特定的森林环境中,人工模拟绒毛皂荚自然下种的方法能够成苗,并可以获得比苗圃常规育苗略高的发芽率,水平层次完全的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是提高绒毛皂荚发芽率的关键.

    绒毛皂荚特定森林环境摸拟自然下种自然苗

    全缘叶绿绒蒿石油醚提取物的GC-MS分析

    吴小可陈静华于瑞涛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全缘叶绿绒蒿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全缘叶绿绒蒿样品经粉碎后用乙醇提取和石油醚萃取并以硅胶拌样,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系作为流动相,按照100∶0、50∶1、40∶1、30∶1、20∶1梯度进行洗脱,收集得到Fr1~Fr5共5个馏分,对上述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成分分析.结果:通过质谱仪共检测到117个成分,其中含量超过10%的有十六烷(Hexadecane)、十七烷(Heptadecane)、3,5,11-桉叶三烯(3,5,11-Eudesmatriene)、2,4-二叔丁基苯酚(2,4-Di-tert-Butylphenol)和菲(Phenanthrene)5种化合物.结论:本研究用GC-MS测定全缘叶绿绒蒿石油醚提取物化学成分的方法稳定可靠,为建立全缘叶绿绒蒿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全缘叶绿绒蒿石油醚提取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三相萃取葫芦巴活性部位及抗菌活性研究

    李彩云王金红孙兆泉乔茂旺...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三相萃取葫芦巴活性部位,并对其抗菌活进行考察.方法:将石油醚、乙腈、氯仿、水以不同配比组成三相萃取体系,萃取制备葫芦巴活性部位,用牛津杯法考察抗菌活性,并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结果:石油醚、乙腈、氯仿、水以体系1(5∶5∶1∶5)和体系2(5∶4∶2∶5)所得三相萃取物及乙醇提取物7个活性部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F1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F2~F5组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呈抑菌作用,其中体系1下层(F3)为最佳抑菌部位,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较好.F3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62.5 mg/mL和12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 mg/mL,无杀菌作用.结论:三相萃取可有效富集葫芦巴抗菌活性部位,效果明显.

    葫芦巴三相萃取牛津杯法二倍稀释法

    基于低温库的中药种子千粒重与健康度质量检测分析

    陈翠平闫婕文正莹徐菲菲...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种子千粒重、健康度是低温库中药种子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是中药种质资源低温保存技术体系中种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种子的采集和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收集的具有代表性的189科926属2 317种共计10 062份中药种子的千粒重及健康度进行检测,并采用Excel 2016、SPSS 20.0及Ori-gin 2021b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种子千粒重多数在0 g<X<10 g范围内,占比为59.85%,且不同科中药种子的千粒重分布范围存在较大差异;经初次净选后,中药种子健康度70%以上的占比为89.55%,种子空瘪、虫蛀等是引起种子健康度低的主要原因.依据千粒重、健康度分析结果更新中药种子管理方案,采集时按种子千粒重的分布范围并结合科的健康度综合制定种子采集数量或重量标准,种子净选和质量评估时先确定种子的净选结果,再选择适宜的方法净选后进行种子健康度检测.本文为制定中药种子采集和管理技术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完善了中药种质资源低温保存技术体系,为中药种子科学保存研究奠定了基础.

    低温库中药种子种子保存技术体系千粒重健康度

    药食同源藏药诃子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分析

    张玉霞张樱山张国霞孙悦...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诃子为藏药大宗药材,味苦、酸、涩,性平,归肺、大肠经,有涩肠止泻、敛肺止咳之效,属药食同源经济树种,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癌、抗肿瘤、神经保护、肝肾保护、胃肠道保护、降糖、解毒强心等生物活性.诃子不仅在我国中医用药中使用广泛,在饮料织染等行业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诃子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食同源、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概述,对其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为诃子的可持续发展、药食同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诃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食同源发展前景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苦豆子全球研究现状与趋势进展分析

    史超逸赵京东韩雪娇图雅...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是一种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具有重要生态和药用价值,广泛分布于沙漠和草原边缘地带.本文对来自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1965~2023年苦豆子的相关研究文章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并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2004年及2010年,文章发表数量先后进入2个集中增长阶段;中国发表的文章数量最多,且文章发表量排名前5位的研究机构均位于中国,表明中国在苦豆子的植物研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被引频次最多的文章主要集中于药理学和植物保护(杀虫剂)研究上,表明苦豆子在医药和生态系统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苦豆子可适应盐碱、干旱等环境条件,具有改善土壤质量,防止土壤侵蚀等重要生态价值.未来应加强其在医药和生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目前还缺乏临床研究来验证其治疗人类疾病的有效性,药物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多种胁迫交互作用的研究仍需深入.

    苦豆子文献计量分析发展趋势药用价值生态恢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