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张卫明

双月刊

1006-9690

yszw2009@163.com,yszy@co-plant.com

025-85472153,025-85281405

210042

江苏省南京市蒋王庙街4号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Journal 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有关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加工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新产品,引种栽培,经济介绍等方面的论文。主要读者对象为农、林、食品、轻化工、医药等领域科研教学及生产决策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识别模式的炒山楂质量评价

    段玺汪芸兰雷璇魏玄...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炒山楂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不同产地炒山楂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对共有峰进行成分指认,将炒山楂成分含量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根据综合评分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从建立的炒山楂指纹图谱中标定出5个共有峰,根据对照品图谱确定为5-羟甲基糠醛、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和金丝桃苷;聚类分析将炒山楂样品分为4类;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433%,综合评分评价药材来源产地结果表明山东的炒山楂中药饮片质量较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炒山楂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炒山楂的质量进行了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为炒山楂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

    炒山楂化学模式识别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基于AFLP遗传多样性和功能成分含量的葛资源特性研究

    彭斯文龙世平朱校奇唐汉军...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葛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品质特征.方法:提取葛幼嫩叶片基因组DNA,使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各样品进行扩增,并应用GeneMapper分析软件对AFLP扩增结果进行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葛根中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大豆苷、大豆甙元等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成分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5对AFLP荧光引物扩增获得1113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达到100%.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号样品(湖南茶陵野葛)与其它葛资源差异较大,在相关系数为0.35时与其它样品分开,剩余样品在0.48的相关系数处分为两大类群,其中一类主要为野葛(云南、重庆),但有17号(湖南武冈粉葛)、18号样品(湖南江背粉葛)与该类聚集为一群,其遗传背景与野葛相似;而另一个类群主要为粉葛(广东、广西、湖南)和湖南的野葛资源,湖南野葛资源与云南等地区野葛差异较大.成分含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可分属野葛与粉葛2个群,其中野葛的成分含量比粉葛高,但17号样品(湖南武冈粉葛)聚集在野葛群.结论:综合分析发现AFLP分子标记技术能揭示葛的遗传多样性,野葛及粉葛在成分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7号样品(湖南武冈粉葛)成分含量与野葛相近,为优异的粉葛资源.

    粉葛遗传多样性AFLP葛根素

    基于UPLC-Q-TOF/MS的甘青青兰化学成分鉴定及其疏肝和胃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吴欣泽周加本热增才旦利毛才让...
    17-2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甘青青兰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别,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分析甘青青兰疏肝和胃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据质谱分析结果结合文献对甘青青兰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借助TCMSP平台及PubChem数据库预测成分潜在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筛选疏肝和胃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建立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开展"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与分析,获取网络中的核心靶点与关键组分,再基于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最终从甘青青兰中鉴定出33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21个、酚酸类9个、三萜类3个.其中,丹酚酸I、胡麻素-5-O-葡萄糖苷、胡麻素-4'-O-葡萄糖苷、3'-甲氧基藿香素-7-O-葡萄糖苷、胡麻素-3'-O-(6''-O-乙酰基)-葡萄糖苷为首次在本植物中鉴定出来的5个化合物.网络药理学分析结合分子对接验证预测,甘青青兰主要通过熊果酸、齐墩果酸、白桦脂酸作用于GAPDH、ACTB、ALB、TP53、AKT1、TNF、HSP90AA1等靶点,调节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的发病途径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等信号通路发挥疏肝和胃作用.结论:甘青青兰发挥疏肝和胃功效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结果,此为进一步开展甘青青兰治疗肝胃不和证候的质量标志物及新药开发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甘青青兰疏肝和胃UPLC-Q-TOF/MS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积雪草CabHLH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和表达分析

    宋贞贞吴军童黄锦
    2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定积雪草中bHLH转录因子家族,利用生信分析其蛋白理化性质和在基因组中的相关特性,为CabHLH家族基因在积雪草三萜生物合成调控研究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根据bHLH基因家族特征筛选积雪草的CabHLH基因家族,进行生信学分析和表达分析.结果: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一共鉴定得到137个CabHLHs基因,命名为CabHLH001~CabHLH137.每个CabHLH蛋白均有bHLH结构域,多数为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CabHLH家族蛋白成员可被分为16个组别29个亚组,与拟南芥AtbHLH蛋白系统分类结果类似.积雪草CabHLHs在基因组内存在大量的基因复制,而与拟南芥的共线性发现成对基因较少,这些成对的基因具有类似的生物学功能.137个CabHLHs在不同组织部位呈现差异表达,CabHLH017、CabHLH023、CabHLH096、CabHLH076表达受到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并在叶中高表达.结论:在积雪草基因组中共获得137个CabHLHs基因,具有亚家族分类的序列特征和不同的表达模式,叶中高表达并响应MeJA的CabHLHs可能具有调控积雪草三萜生物合成的作用.

    积雪草bHLH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进化分析

    黑老虎叶提取物纯化及其在化妆品原料中的应用研究

    陆英罗静玲王欣祝加玉...
    42-4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黑老虎叶提取物在化妆品原料开发中的潜在应用.方法:以黄酮含量为评价标准,构建了大孔吸附树脂对黑老虎叶提取物的纯化流程,并结合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及化学实验,开展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其功能特性研究.结果:AB-8大孔吸附树脂对黑老虎叶黄酮具有良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上样条件为:总黄酮浓度1.0 mg/mL的料液调节pH 3,以3 BV/h流速上样5 BV;洗脱条件为:用80%乙醇以3 BV/h流速洗脱5 BV;动物实验表明,提取物无急性毒性;细胞实验显示,在2.5~50.0 µg/mL浓度范围内,提取物能显著减少H2O2引起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死亡,有效降低细胞中ROS、MDA水平,增强SOD、CAT活性;在0.1~2.0 mg/mL浓度范围内,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小鼠B16F10细胞中TYR活性;提取物抑制HAase的IC50为4.748 µg/mL.结论:利用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的黑老虎叶提取物没有表现出急性毒性,同时展现了抗衰老、美白、抗过敏等功效,在作为化妆品原料应用上具有一定开发潜力.

    黑老虎叶提取物化妆品原料急性毒性美白抗衰老抗过敏

    不同提取方法对甘松精油品质和成分的影响

    李彩霞孙霞王雪莲赵丽娟...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甘松精油品质和成分的影响.方法:比较溶剂萃取法(SE)、水蒸气蒸馏法(SD)、盐析水蒸气蒸馏法(SSD)、亚临界萃取法(SFE)、超临界萃取法(SCFE)提取甘松精油的得率、理化性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差异,采用GC-MS和OPLS-DA分析比较不同甘松精油挥发性成分差异.结果:SCFE精油得率最高、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SD精油感官品质最优、酸值和酯值最低、碘值最高.5种方法提取精油主要成分均为倍半萜,SCFE精油中倍半萜类成分含量最高,SD精油中酚、醇、酯、醛、单萜类最高,SE精油中酮类最高.OPLS-DA结果表明,SD、SE、SFE和SCFE甘松精油成分组成存在区别,而SD和SSD组成接近.VIP结果筛选出1-[6,6-二甲基-1,2-环氧环己基]-1-丁炔-3-酮、白菖烯、桉叶-4(15),7-二烯-1β-醇等13种关键差异成分.结论:5种方法中,SCFE提取甘松精油最高效,SD精油品质最优.

    甘松精油提取方法理化指标成分品质

    复方石斛黄精颗粒剂成型工艺研究

    陈艳君程君悦李芳陈存武...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复方石斛黄精颗粒剂提取及成型工艺.方法: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优化复方石斛黄精颗粒提取工艺,以颗粒成型率、休止角、吸湿性和溶化性为指标,研究最优成型工艺.结果:复方石斛黄精颗粒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23(g/mL)、提取温度为76.8℃、提取时间为132.3 min.最佳成型工艺为乳糖与糊精的比例为2.38∶1;赋形剂与浸膏的比例为3.36∶1.结论:优选的提取及成型工艺稳定可靠,为复方石斛黄精颗粒剂实现工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黄精提取工艺成型工艺星点设计-响应面法

    金针菇多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吴亮亮赵锐钟蕾王浩东...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多糖进行纯化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中空纤维超滤技术优化金针菇多糖纯化参数,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模型对多糖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超滤纯化最佳参数为超滤膜孔径2 kDa、超滤压力0.08 MPa,且超滤时间在50 min内超滤速度未出现下降,可获得较高得率的多糖.通过乙醇沉淀分离2~15 kDa、15~30 kDa和30 kDa以上3个分子量范围的多糖,其中,2~15 kDa多糖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使秀丽线虫的最大寿命达12 d,比对照组延长了1倍.结论:采用中空纤维超滤技术获得的金针菇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为金针菇多糖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可用于健康功能食品的开发.

    金针菇多糖纯化抗氧化活性

    延胡索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其2种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梁宇莹高靖靖马阳阳文莉...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叶片为外植体诱导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形成愈伤组织,测定愈伤组织生长指标,检测生物碱类成分含量,为研究延胡索生物碱代谢调控机制和培育优良品系提供依据.方法:运用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与6-苄基氨基嘌呤(6-BA)诱导形成愈伤组织,采用重量法测定生物量,组织化学染色法定位生物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延胡索乙素和脱氢紫堇碱含量.结果:延胡索叶片经MS+2 mg/L 2,4-D+1 mg/L 6-BA处理,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75%;外观呈黄白色,表面呈颗粒状,生长迅速;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鲜重(2.7153±0.4398)g,增殖倍数4.43;干重(0.1552±0.0207)g,含水量94.16%.愈伤组织薄壁细胞内含能被碘化铋钾染色的橘黄色斑块,提示生物碱的存在;愈伤组织中延胡索乙素含量达(0.8600±0.3502)mg/g DW(干重),脱氢紫堇碱含量为(0.1744±0.0372)mg/g DW.结论:利用叶片作为外植体获得的延胡索愈伤组织诱导率高、生长迅速,是快速、稳定获取延胡索乙素等生物碱类活性成分的适宜材料.

    延胡索愈伤组织生长指标生物碱延胡索乙素

    5种苏铁属极小种群植物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卯梅华卯吉华贾代顺景跃波...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环境因子对5种濒危苏铁属种子发芽的影响,揭示其种子发芽特性及其濒危机制.方法:以5种苏铁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苏铁种子的形态特性以及不同温度、光照、水分、基质条件下种子发芽特征.结果:不同种类的苏铁种子性状存在一定差异,长叶苏铁种子相对较大,横径、纵径、棱径和单果重值最大.5种苏铁种子发芽率较高,但不同种类的苏铁种子发芽率存在差异,叉叶苏铁种子发芽率最高,达92.73%,长叶苏铁种子发芽率最低,为75.39%.环境条件对苏铁种子的发芽影响较大,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子发芽,苏铁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苏铁种子发芽对水分条件要求较高,随着PEG 6000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受到的抑制作用不断加强,在浓度为20%时达到完全限制其发芽的阈值;苏铁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光照,40%~60%的光照条件最有利于种子发芽;苏铁种子发芽对基质条件没严格的要求,但在土质疏松、透气性好的基质中更有利于种子发芽.结论:5种濒危苏铁属植物种子发芽对水分、温度和光照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适宜的水分、相对光照度40%~60%、温度 25~30℃为苏铁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

    濒危植物苏铁属种子特性种子发芽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