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张卫明

双月刊

1006-9690

yszw2009@163.com,yszy@co-plant.com

025-85472153,025-85281405

210042

江苏省南京市蒋王庙街4号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Journal 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有关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加工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新产品,引种栽培,经济介绍等方面的论文。主要读者对象为农、林、食品、轻化工、医药等领域科研教学及生产决策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指标综合分析酸枣仁最佳采收期的质量标志物研究

    王慧杨馥源王玉龙邢普...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酸枣仁出仁率、出油率以及13个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综合分析其最佳采收期,并确定最佳采收期的质量标志物.方法:采摘8月28日~10月17日酸枣,计算出仁率和出油率.采用GC-MS法以及HPLC-UV-ELSD法测定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不同采收期酸枣仁差异性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寻找其对应靶点和通路.结果:9月30日采收的酸枣仁出仁率和出油率达到最高值;9月16日到10月17日初级代谢产物(脂肪酸类)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碱类、皂苷类和黄酮类)含量最高,最终确定9月16日到10月17日为酸枣仁的最佳采收时间.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网络药理学分析及结合质量标志物原则,预测5个成分亚油酸、油酸、乌药碱、酸枣仁皂苷A和酸枣仁皂苷B为研究酸枣仁最佳采收期的质量标志物.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质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了酸枣仁最佳采收期的质量标志物,为酸枣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酸枣仁最佳采收期多元统计分析网络药理学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高良姜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赖祉妃许远航邓敏贞周中流...
    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将指纹图谱与网络药理学相结合预测分析高良姜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高良姜进行成分分析,对20批高良姜提取物成分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高良姜提取物中Q-Marker候选成分;对筛选的Q-Marker候选成分进行靶点收集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预测高良姜提取物的Q-Marker.结果:20批高良姜指纹图谱相似度集中在0.952~1.000范围,提示不同产地和批次的高良姜提取物整体组成上具有一致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海南的高良姜样品聚类趋势比较一致,云南、广东和广西的高良姜未按产地归类,不同产地的高良姜在成分上存在着差异,说明产地只是高良姜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根据HPLC共有成分以及聚类分析和主要成分分析,得到2个Q-Marker候选成分,分别为高良姜素和槲皮素.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6个关键活性成分,6个关键要点和21条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预测槲皮素、山奈酚和高良姜素为高良姜的Q-Marker,为高良姜的质量控制予与参考,同时也为高良姜功效关联物质的研究及作用机制的阐释奠定了基础.

    高良姜质量标志物网络药理学指纹图谱化学成分

    绉面草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美白活性研究

    陈静文汪传宝奚香渝黄真...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绉面草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并考察其美白活性.方法:以绉面草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绉面草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绉面草总黄酮对DPPH、ABTS、·OH的清除能力以及总还原能力评价抗氧化活性,通过考察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分析绉面草总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机理和抑制类型,评价其美白活性.结果:绉面草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5%,液料比18 mL/g,提取温度75℃,超声时间45 min,总黄酮得率高达107.36 mg/g;绉面草总黄酮对DPPH、ABTS以及·OH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并且总还原能力较好;同时,对单酚酶、二酚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过程为不可逆的竞争与非竞争混合型抑制类型.结论:绉面草总黄酮提取工艺方法稳定可靠,且绉面草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为绉面草在天然抗氧化剂以及祛斑美白类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绉面草总黄酮响应面法抗氧化酪氨酸酶动力学

    巴西人参皂苷的纯化富集及其体外促雄激素活性研究

    黄倩倩吴海英张锴佳鲁珍...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巴西人参提取物中齐墩果酸型皂苷类化合物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细胞)雄激素合成与分泌的促进作用,并根据细胞试验筛选出活性较强的组分.方法:以AB-8与XAD1600两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得到的不同组分为试材,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硝酸还原法、羟胺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不同组分在不同浓度下对TM3细胞增殖活率、睾酮(T)含量、二氢睾酮(DHT)含量、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一氧化氮(N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经AB-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得到的70%乙醇组分较其他组分具有更强的促进TM3细胞雄激素分泌的活性,再以XAD1600大孔吸附树脂对70%乙醇组分进一步纯化富集,获得的GP-1与GP-2组分均可显著促进TM3细胞T、DHT、cGMP的分泌量(P<0.05,P<0.01),并提高SOD酶活性(P<0.01),降低MDA含量(P<0.05,P<0.01),且GP-2组分效果优于GP-1组分.结论:巴西人参各分离纯化组分可以显著促进TM3细胞雄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并提高TM3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其中GP-2组分活性最强,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齐墩果酸型皂苷.

    巴西人参皂苷纯化富集小鼠睾丸间质细胞雄激素

    穴居植物湖南报春苣苔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陈灵灵李帅杰邹雅吴尧晶...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湖南报春苣苔(Primulina hunanensis)为我国特有的极具观赏价值的岩溶洞穴野生植物,具耐荫、耐贫瘠等特性,但其自然分布范围狭窄、野生种群规模小.胚胎发育是植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环节,研究湖南报春苣苔的胚胎发育特征,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的栽培育种提供新思路.方法:以湖南报春苣苔为材料,运用经典石蜡切片技术,对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湖南报春苣苔花药4室,花药壁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腺质型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偶为交叉(十字)形,多为四面体形,花粉为二细胞型;倒生胚珠,单珠被,薄珠心,胚囊发育方式为蓼型.湖南报春苣苔花粉粒发育不同步,存在花粉败育、雌雄配子体异熟现象.结论:研究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植物积累了基础的胚胎学资料,对于揭示苦苣苔科植物生殖机制及改良植物繁殖育种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报春苣苔大孢子发生小孢子发生雌配子体雄配子体

    不同潜水埋深对单叶蔷薇实生苗根系生长与构型的影响

    张爱敏张晓龙江律肖丽...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单叶蔷薇干旱适应策略并为原生境植被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一年生单叶蔷薇实生苗为研究对象,设置30 cm(D30)、40 cm(D40)、50 cm(D50)、60 cm(D60)和70 cm(D70)5组潜水埋深梯度,利用根系扫描等方法分析其对蔷薇实生苗根系生长和构型的影响.结果:潜水埋深对内部连接总数(a)、外部连接总数(v0)、连接总数之和(Pe)、平均拓扑长度(b)和修正拓扑参数qa、qb有显著影响(P<0.05),对拓扑参数Ti无显著影响(P>0.05),qa(0.33~0.73)、qb(0.23~0.88)变化范围较大.整个试验过程根系始终维持50°~60°的低分支角度,但当地下水极端匮乏时(如D70组和对照组CK),根系分支角度有增大趋势.随着干旱胁迫加强,单叶蔷薇实生苗根系的生物量增长速度大于地上生物量增长速度;在D60组、D70组和CK组,根系积累相同生物量,v0的增加速度大于a的增加速度;各组根系分支数增长速度始终小于根系连接数,随干旱程度加深差异呈缩小趋势,以上说明适度的干旱可促进根系分支.结论:单叶蔷薇实生苗根系构型及时响应环境水分变化,适应性极强.

    单叶蔷薇根系构型拓扑参数潜水埋深抗旱

    不同海拔对野生猕猴桃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

    苏效兰朱太富李欣杨琪...
    53-5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对野生猕猴桃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海拔野生猕猴桃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碳、氮、磷含量及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分析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差异.结果:随海拔升高,土壤中的酸性磷酸酶(Ac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呈下降趋势,β-葡萄糖苷酶(β-GC)活性呈上升趋势;土壤氮、磷含量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海拔1 770 m处有最大值,且该海拔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海拔;冗余分析表明海拔、土壤有效磷和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的重要因子.结论:海拔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从而调节土壤中酶活性机制,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野生猕猴桃根际土壤酶活性环境因子

    大花杓兰根内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樊杰李冲冲齐旭超黄啟永...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大花杓兰根内与根际土壤内生真菌的组成与相关性,为其种群恢复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花杓兰根内与根际土壤真菌的核基因ITS2片段进行扩增测序.结果:除极个别样本外,在OTU、属、科、目、纲和门等分类级别,大花杓兰根部内生真菌数量与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差异较大,所有根际土壤样本内生真菌数量均大于根样本.不同样本间无共有OTUs和属.Alpha多样性结果显示,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丰富度大于根样本,但多样性差异不明显.在科水平上,根与根际土壤无共有优势菌.PCoA主成分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根样本与根际土壤样本在组成上存在差异.在真菌的特异性组成方面,Rozello-mycota真菌在根样本和根际土壤样本中相对丰度接近,分布较为均匀,Malassezia真菌只在植物根样本中检测到,为植物根样本的特有真菌,蜡壳耳属(Sebacina)只在根际土壤中检测到,为根际土壤的特有属.结论:大花杓兰根与其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性,根际土壤真菌的丰富度大于根样本,二者真菌群落相关性小,无共有优势菌科.

    大花杓兰根内真菌根际土壤高通量测序

    不同生长年限唐古特大黄根部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刘汉成董刚侯明杰马雄...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晰种植唐古特大黄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生长年限(1~4年)唐古特大黄根部不同深度(1~20 cm、21~40 cm和41~60 cm)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在不同生长年限唐古特大黄根部土壤中共获得2 080个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TU),隶属于28门84纲172目263科441属480种.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是唐古特大黄根部土壤中相对丰度排名前5的优势类群,相对丰度之和达到0.80以上;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含量及硝酸还原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全磷、速效钾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P<0.05).受土壤理化因子、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细菌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随唐古特大黄生长年限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马鞍型"趋势,在生长第3年时最低.NMDS分析结果显示唐古特大黄生长第3、4年时,第2土层和第3土层中细菌群落结构与其他样品存在明显差异.FAPROTAX 生态功能分组中,化能异养型菌类丰度最高,达24.0%~32.0%,需氧异养型类群次之,占20.7%~28.2%,起硝化作用的菌类相对丰度约为12.5%~18.1%.结论:随着唐古特大黄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发生了演替.

    唐古特大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土壤理化因子

    国家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实证研究——《掺混肥料(BB肥)》(GB/T21633-2020)

    张育润于亚笛颜坤贾媛媛...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发现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标准的及时修订和完善,从而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先进性.本文以《掺混肥料(BB肥)》(GB/T 21633-2020)为例,从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评价结论形成4个阶段,开展国家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国家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掺混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