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科学通报
皮肤科学通报

肖生祥

双月刊

1001-8077

wenzhaixg@126.com

029-87678312

710004

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皮肤科学通报/Journal China Medical Abstracts of Derm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1984年创刊,为国家科委批准的卫生部医学情报管理委员会所辖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之一,属国家级医学情报检索期刊。为适应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应广大读者、作者要求,本刊自2008年起全面改版,开始刊登论著、临床经验、性传播疾病、病例报告、综述、皮肤美容等一次文献。现已成为皮肤科及其它临床学科医药卫生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全面了解国内皮肤科学动态和进展的必备参考资料和晋升职称的重要平台。基本信息主编:张孝友 主任:彭振辉 马慧群邮发代号:52-72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1-8077国内统一刊号:CN 61-1101/R双月刊,全年出版6期,每期定价7.50元,全年定价45元。订阅方式:可直接通过当地邮局、也可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004 E-mail:wenzhaixg@126.com电话:029-87678312 传真:029-87217312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亚油酸甘油酯对皮肤屏障的保护作用研究

    程淋燕王怡卫颖漪奚若凡...
    299-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三亚油酸甘油酯乳膏的保湿及保护皮肤屏障的效果.方法 招募16例健康受试者,检测三亚油酸甘油酯乳膏给药前、后该部位皮肤的水份、油脂含量以及皮肤张力.采用随机盲法实验,将不同浓度三亚油酸甘油酯乳膏及其他润肤产品共5种进行分装,并编号1~5.招募59例健康受试者对5种产品的保湿、滋润等使用效果进行检测.结果 三亚油酸甘油酯乳膏给药后,受试者皮肤水份含量在涂抹后即刻提高了约38.83%,2 h后皮肤仍有较高水分含量(P<0.05),油脂及张力在涂抹前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随机盲法实验的5种产品的保湿、滋润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亚油酸甘油酯乳膏外用具有良好的保湿效果,并且不会增加皮肤的油脂含量.而三亚油酸甘油酯在保湿、滋润等方面与目前上市常见润肤产品相当.

    三亚油酸甘油酯乳膏特应性皮炎皮肤屏障保湿

    除湿止痒合剂对湿热蕴结型特应性皮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徐晓倩吉凯峰郑玉婷陆冰萱...
    305-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除湿止痒合剂对特应性皮炎(AD)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54例AD患者,其中79例为试验组,予口服除湿止痒合剂4周,75例为对照组,予口服左西替利嗪4周;试验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均各采集粪便样品1次.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法分析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本研究基于16rsDNA技术发现对照组、试验组用药后肠道菌群α多样性、β多样性差异不显著;试验组用药后肠道多种优势益生菌丰度上升,致病菌丰度下降,LefSe分析结果显示,用药后试验组在科水平上,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daceae)、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为优势菌,在属水平上,真杆菌属(Eubacterium hallii group)、普雷沃氏菌属(Allo-prevotella)、消化梭菌属(Peptoclostridium)、贪噬菌属(Variovorax)为优势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以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ella)、Catenisphaera为优势菌.结论 除湿止痒合剂对AD患者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但能提升有益菌丰度,降低致病菌丰度.

    特应性皮炎肠道菌群皮-肠轴除湿止痒合剂

    中医外治法联合光动力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

    杜灵云魏晶晶李明明韩长玉...
    313-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外治法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纳排标准将入选的52例中重度痤疮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患者中医外治法联合光动力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光动力治疗,每组治疗3次,疗程共计6周.比较两组治疗的有效率、不良反应、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等情况.结果 第12周,两组患者痤疮综合分级系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92.30%)显著高于对照组(84.70%,P<0.05),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预处理时可耐受的疼痛.两组共有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照光时的疼痛、照光后一过性红斑、水肿等,经对症处理可好转,安全性较好.结论 中医外治法联合光动力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确切,起效快,优于单独光动力治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外治法火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中重度痤疮

    CCL11在大疱性类天疱疮中表达水平差异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原晋湘王甜雪于研李梦琳...
    318-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大疮性类天疮疮(bullous pemphigoid,BP)患者皮损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1(CCL11)水平,探讨CCL11在BP不同中医证素间的水平差异,为BP的辨证分型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分子靶标.方法 纳入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共65例BP患者作为研究组及24例有美容需求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对皮损组织中的CCL11进行染色,应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对阳性表达区域平均光密度值(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进行定量分析,应用 SPSS26.0 统计软件分析不同中医证素及健康对照组间CCL11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热毒证素、湿热证素、脾虚证素皮损的CCL11表达AOD值分别为0.34±0.12、0.29±0.13、0.25±0.12,较健康对照组 0.09±0.0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热毒证素与脾虚证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其余证素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皮损中CCL11表达水平在不同中医证素中从高至低依次为热毒、湿热、脾虚,且热毒证素与脾虚证素的CCL11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

    大疱性类天疱疮趋化因子CCL11证素辨证论治

    温通化瘀散结法联合箍围-火针法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5例

    李凯吴娟李婧娇李晨茜...
    323-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中医辨证水平.方法 对5例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的临床表现、中医证候、中医治则、方药、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为青年男性,年龄为19~26岁,平均年龄22.62岁,5例患者皮损以头皮大量结节、囊肿、融合性脓肿为主,伴有明显脓性分泌物、压痛、脱发明显等临床特点.5例患者中2例肥胖(BMI≥30.0 kg/m2).5例患者皮疹辨证均符合痰瘀互结证.中医内治均采用温通化瘀散结之法,局部红肿者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采用箍围-火针法,箍围使用自制消炎膏配合冲和散,火针针刺后按压排脓.中医药治疗时间为56~180 d,平均时间为101.20 d,5例中3例结节、囊肿完全消退,脓性分泌物消失,遗留色减斑及瘢痕(病例1~3);1例结节消失,囊肿变平,硬化性囊肿缩小(病例4);1例硬化性囊肿略缩小(病例5).随访6个月后,2例肥胖患者均有复发,继续治疗后复发皮损消失.结论 温通化瘀散结法联合箍围-火针法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临床疗效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温通化瘀散结法箍围-火针法

    经方联合皮外手术治疗外阴巨大获得性淋巴管瘤1例

    陈鸿翔甄庆育肖静朱梓波...
    327-330,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女,53岁,外阴肿物伴渗液7年余.查体见外阴弥漫性红肿、渗液,范围约25 cm×15 cm,双侧大阴唇可见散在或密集分布的粟粒至绿豆大小,肤色和暗红色圆形或椭圆形丘疹、斑丘疹、结节,呈疣状或蛙卵样,个别表面光滑或糜烂,累及双侧大阴唇,触诊呈囊性,压痛(+),渗液.皮损组织病理示:淋巴管增生伴囊性扩张.诊断: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通过中医经方五苓散、防己黄芪汤加减内服以调整体质、控制渗液、缩小肿物,后以皮外手术达到临床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获得性淋巴管瘤经方手术

    "水火既济"理论与特应性皮炎瘙痒的诊治思路

    俞雨欣王萍徐佳
    33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慢性难治性皮肤病之一,持续反复发作的瘙痒是AD最突出的临床表现,燕京赵氏皮科流派根据临床实践经过不断传承和发展,对AD瘙痒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思路.基于"水火既济"理论,提出肾精不足为AD瘙痒的核心因素贯穿始终,心脾失调是引发瘙痒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则是阴阳平衡的失调,并基于此形成了相应的辨治思路.

    特应性皮炎瘙痒水火既济燕京赵氏皮科流派

    《内经》皮部理论在特应性皮炎辨治中的应用

    程淋燕李福伦王丽慧
    337-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讨论《内经》皮部的概念与范围、《内经》皮部的阴阳属性及特应性皮炎的脏腑辨证归属,并在《内经》皮部理论指导下探讨了特应性皮炎的6点相关病因病机:火热作祟、湿邪伤表、风邪郁于肌肤、肝虚为燥热所伤、卫气失常以及邪伤脏则不乐.最后在生态视域下进一步讨论了 AD的辨治思路:构建生态模型,结合微观个体和宏观环境的多种因素综合辨治.微观上,当遵循开阖枢规律,并注意调节个人心理、情绪及行为;宏观上,当结合当年运气变化,并考量地理环境特点.

    特应性皮炎皮部黄帝内经生态医学

    从"六经辨证,治从三阴"论治白癜风

    张成会刁肇坤刘红霞
    34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是张仲景从《内经》五脏辨证基础上发展而来,对于现代疑难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白癜风属皮肤科易诊难治性皮肤病,一般治疗方法仍具有局限性,因白斑常出现在暴露部位,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运用经方治疗白癜风,方证相符,效如桴鼓.白癜风在临床中常常表现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阴合病的病理状态.笔者运用当归芍药散、干姜黄芩黄连汤、四逆汤等方剂以疏肝、健脾、温肾,再配以毫火针借火助阳、扶助正气,可达破冰之效,药针同用,三阴同治,收效良多,形成了诊治白癜风"六经辨证,治从三阴"的创新诊疗思路和特色诊疗方案.

    白癜风三阴病中医药非药物疗法

    基于四川地域特色探讨寻常性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叶晟桢凌桂华肖敏陈明岭...
    348-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又称白疕.历代中医医家非常重视地域因素对疾病造成的影响,强调气候、饮食、体质等因素在患病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四川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总结,本文提出寻常性银屑病以脾虚为本,湿热内蕴为因,皮肤红斑鳞屑为果,提倡以寒温并调、清热利湿、健脾疏肝为治法,以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为目的治疗银屑病,临床常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介绍了川派皮科对银屑病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经验,以期为中医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提供思路.

    湿热气候湿热证寻常性银屑病寒温并调法脾胃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