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伤寒杂病论》"将息"释义

    王海晓徐爽邓慧芳钟相根...
    979-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寒杂病论》"将息"一词共记载10次,后世学者视其为一双音节词组,并释义为"养息、调养",为服药后护理之法.然汉代张仲景记载之"将息"为两个单音节词连用,并非为一词组.历版教材径将"将息"注解为调养之意是所处时代的语言背景限制,未考虑到仲景时期的用词习惯.文章梳理"将息"的词意变化,通过考证相关秦汉非医典籍中"将""息"的含义,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阐释仲景"将息"之原意.认为"将",行也;"息",止也.凡服药之法,病瘥则不终一剂则止,不愈则服至二三剂."将息"强调了服药进退之法度,是临床诊疗的重要环节之一,理应高度重视并落实于诊疗实践中.

    《伤寒论》《金匮要略》将息仲景原意服药方法

    从《阴证略例》议太阴表证的虚实辨治

    王也民冀亮沈其霖
    982-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寒论》在太阳病篇分伤寒表实和中风表虚,将表证再分虚实两端,可谓纲举目张.然而其余五经病虽亦皆有表证,但因其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使《伤寒论》整体呈现出详寒略温、详外感而略内伤的特点.是故未能将其余五经病表证一一详列治方.这些空缺随后世内伤学说和温病学派的兴立有得到一定弥补.经研读《阴证略例》认为神术汤、白术汤可为治太阴表证中伤寒表实、中风表虚的经典方剂.故文章通过厘清六经表证的分类及太阴表证的实质,试论《阴证略例》对太阴表证虚实辨治的贡献.

    《伤寒论》《阴证略例》太阴表证虚实神术汤白术汤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研究述评

    林艳华宋咏梅
    985-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病主治药"位于《本草纲目》第三、四卷,是李时珍对历代医家辨病与辨证选药精华的总结,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文献价值.以往对《本草纲目》的研究以药物各论为主,对"百病主治药"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学者对其重视度日益提高,因此文章对"百病主治药"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望为日后此部分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诸疾通用药进展文献研究以病类药价值

    中医五形人"木形人"之亚型内涵解析

    李佳佳贾竑晓Jing-Dong J.Han杨心宇...
    98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五行理论,基于形神一体,取象运数思维对人的形神进行了五行分类,五五共二十五人.亚型是中医五形人理论模型的具体演绎与表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章为中医五形人亚型——木形人的亚型内涵解析.根据中医五形人理论,中医木形人每一形人可再分为5种亚型:佗佗然、遗遗然、随随然、推推然、枯枯然.中医木形人亚型内涵丰富,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尚少,未形成体系.因此,本研究试图基于文字学、文献学、理论推导及对3D人脸的样本观察,解析中医木形人亚型的内涵,进一步了解其模型的演绎模式,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中医五形人中医木形人阴阳二十五人亚型木行特质能量五行互藏经脉气血盛衰特征

    普陀山僧医释心禅《一得集》外治法初探并发微

    陈琳赵金伟施晓慧郑舟...
    992-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得集》成书于1889年,是普陀山清代僧医释心禅所著,其中涉及外治法的论著和应用外治法治病的医案亦占将近六分之一.通过对《一得集》中有关外治法学术理论的论述,以及有外治法参与的医案,从辨病施治、各司其法,循证组方、尊经创新,喉科三纲、吹药专治,纠时医谬、列效验法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发掘心禅僧外治法治病的学术经验:擅长刺血之法、以治热邪实证,阴寒当施灸法、择穴必循六经,讲究三因制宜、重症外治先行.并举两则遵《一得集》外法而治的医案,介绍当地外治法传承现状.

    释心禅《一得集》外治法外治验案医术传承

    基于文献的肝病中医外治现状分析与思考

    黎胜施梅姐萧焕明谢玉宝...
    995-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分析肝病中医外治研究现状,归纳该领域研究现状、趋势、困境,提出解决办法.方法:确定检索词后,通过中国知网选择"专业检索"进行文献检索,对文献类型、发表时间分布、疗法分布、病种分布、文献类型、期刊分布等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文献1 396篇,从发表时间分布来看,肝病中医外治文献近年有回落趋势;文献报道最多的外治法分别为肝病治疗仪、中药灌肠、穴位注射、脐疗法、贴敷疗法,共计文献903篇,占文献总量64.68%;从病种分布来看,病毒性肝炎相关外治文献量最多;从文献类型来看,发表最多的为临床有效性研究[962篇,占总文献量68.91%].1 239篇学术期刊文献共分布在302种期刊上,368篇(29.70%)文献发表于科技核心期刊,61篇(4.92%)文献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结论: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肝病中医外治领域存在学科发展动力不足、文献质量较低、临床疗效机制研究不足、外治规范亟待加强等问题,需进一步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促进肝病中医外治进一步发展.

    肝病中医外治现状文献计量学

    近10年国内医疗机构制剂现状及发展浅析

    刘丛颖刘笑男薛晴谢和兵...
    999-1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近10年国内医疗机构制剂相关文献,参考国家和各省市颁布的相关文件,阐述了2012年以来国内医疗机构制剂发展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制剂管理体系不规范、不完善;地域分布不均,临床定位不明确;成本倒挂,价格调整不灵活;专业人才稀缺、培训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设备不完善等不足,提出解决措施并指明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医疗机构制剂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医疗机构制剂现状发展思路

    糕剂源流考略

    王玲赵琪吴杨璐王鹏...
    1003-1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糕剂是中医传统剂型之一,起源于中华传统饮食"糕".关于"糕"药用价值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本草纲目》,而"糕剂"这一概念的形成则与唐宋时期糕文化与食疗思想的兴起有关,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中糕与中药结合用以防治疾病的首次记载和宋代浦江吴氏《吴氏中馈录》第一首食疗糕方"五香糕"的详细记载,说明了唐宋时期糕剂的概念已初步形成;明清时期,糕剂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载有糕剂的医籍文献逐渐涌现,糕剂开始被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等诸虚病证;而近代以来,糕剂的发展逐渐又从繁荣走向衰落.

    剂型糕剂食疗考证文献研究

    新兴日用技术对明代膏方稳定性的影响

    丁慧霞吴俊香马潇沈纳正...
    1007-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微生物学与化学诞生前,人类虽不懂防止药品食品腐烂臭败的原理,但已采取多种手段贮存药食.以技术发展的视角分析明代中医膏方相关文献发现,明代日用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成膏的稳定性联系紧密.蒸馏酒的规模化生产、三年陈醋的酿造、深井卤盐的制取、脱色白沙糖的制备、食用植物油的推广在此时膏方制备工艺中得以体现且对成膏的稳定性工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明代成膏的稳定性工艺具有医学价值、饮食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其稳定性工艺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且利用"五味"维持成膏的稳定性具有天然环保的特点.

    日用技术膏方稳定性明代防腐工艺五味

    基于相火理论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机制

    吴佳宝师建平刘钰党赢...
    1012-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归入"骨痿"范畴.围绝经期女性天癸将竭,阴血生化乏源,阴虚则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导致机体处于阴虚阳亢的状态.针对女性生理特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采用补肾、滋阴清热的方法.文章以相火理论为中心,指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属于"壮火食气,气食少火"中"壮火"范畴,若机体长时间受到壮火消耗,则食气伤阴,致使身体出现气阴两亏的情况.以期为研究和临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病机提供新的思路.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火理论壮火少火天癸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