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危北海 李乾构 李道本(常务)

月刊

1671-038X

zgzxyxhzz2011@sina.com

027-85726835

430022

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ige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本刊物重点着眼于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新成果、新技术等,突出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之大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痞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李延萍刘凤斌唐旭东...
    363-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痞满是脾胃病科的多发病,可单独出现,亦可作为其他疾病的表现出现,多见于西医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效果良好。本共识阐述了痞满的病名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古代医家学术经验、疗效评定、预防调摄、转归与随访内容,系统论述了痞满的中医诊疗全过程,特别是加入古代医家的学术经验及用药,有很好的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痞满中医诊断治疗共识

    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关键问题与中医药防治研究策略

    唐旭东张泰
    370-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对胃癌高风险人群进行合理监测和有效干预可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其中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作为胃癌发生的重要环节,是胃癌早期诊治和预防的关键。近年来,研究提出解痉多肽表达化生可能是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潜在细胞来源,其相关研究也为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分子调控机制、防治模式和干预策略提供了新视野。本文对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前沿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以解痉多肽表达化生作为胃腺癌二级预防研究靶标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并针对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协作胃癌二级防治策略的形成提供参考。

    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中医药防治研究策略

    溃疡性结肠炎"炎-癌"转化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沈洪邢敬胡静怡朱磊...
    379-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CAC)是由溃疡性结肠炎(UC)反复发作所致。UC病程缠绵,反复发作,证候虚实转换,湿热羁留,化生邪毒是UC"炎-癌"转化的关键病机。因此,构建中医药防治UC"炎-癌"转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重视慢病管理,实施全程干预;把握病机变化,紧扣关键环节;注意病证结合,实现精准干预;阐明作用机制,助力疗效提高的防治策略,以期为有效阻断UC"炎-癌"转化提供参考。

    溃疡性结肠炎"炎-癌"转化中医药防治

    基于蛋白质组学揭示马齿苋通过抑制Caspase 12蛋白对结直肠炎癌转化小鼠的药效机制研究

    陆璐苏杭季光徐汉辰...
    385-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马齿苋通过Caspase 12介导的NOD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炎癌转化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6~8周龄的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马齿苋治疗组。模型组和马齿苋治疗组采用氧化偶氮甲烷(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结直肠炎相关肿瘤发生小鼠模型,马齿苋治疗组每日按照人鼠等效剂量灌胃;通过各组小鼠的脾体比、结直肠长度、肠道息肉/肿瘤总数及肠道组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马齿苋抑制小鼠结直肠炎癌转化的药效;通过蛋白组分析、Western blot检测,验证马齿苋对NOD信号通路关键蛋白Caspase 12的调控;分别通过qPCR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组织中Caspase 12调控的细胞因子IL-1β、趋化因子和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的表达;最后采用Alican blue和PAS病理染色检测肠道黏蛋白的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水平,以评价马齿苋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结果:马齿苋明显抑制小鼠结直肠炎癌转化进展,减少肠道息肉/肿瘤数量和肠道Ki67水平,马齿苋可显著改善结直肠炎癌转化小鼠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功能,抑制关键蛋白Caspase 12的水平,减少下游细胞因子IL-1β和趋化因子MCP-1含量,减少结直肠炎癌转化小鼠中肠道组织巨噬细胞的表达,改善结直肠炎癌转化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结论:马齿苋能够抑制小鼠结直肠炎癌转化进展,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肠道屏障,其作用可能与调控Caspase 12介导的NOD样受体信号通路有关。

    结直肠炎癌转化马齿苋Caspase12肠道屏障

    中药复方SQQT对胃黏膜解痉多肽表达化生细胞干预作用及其系统生物学机制解析

    刘林王萍吉海杰孙元隆...
    392-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中药复方SQQT对胃黏膜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EM)细胞病理表型的影响,探讨其干预SPEM细胞病理演变的可能效应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以SQQT为主方的中药辨证方对临床不同部位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干预效果和SPEM细胞分布情况;评估SQQT对小鼠模型SPEM细胞病理表型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单细胞RNA转录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等系统生物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谱,并进行拓扑分析。结果:①中药辨证方可有效减轻胃癌前病变患者胃体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的程度,抑制胃体黏膜基底部SPEM细胞的形成;②SQQT可显著降低他莫昔芬复合法诱导的增殖型SPEM小鼠胃体黏膜SPEM细胞数量,并有效抑制SPEM细胞Ki67和CD44v9标记蛋白的异常表达;③本研究从复方中共鉴定出27种成分和118个靶点与增殖型SPEM细胞的病理转变密切关联。拓扑分析显示,SQQT主要通过调控细胞能量代谢、核糖体功能、细胞通讯、凋亡信号通路等,影响SPEM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功能。有6种化学成分(柠檬酸、根皮酚、去甲基吴茱萸酰胺、吴茱萸黄碱、橙皮苷和人参皂苷Re)同时参与调节SPEM细胞的线粒体ATP合成电子转运、氧化还原膜转运体活性以及核糖体功能,可能是SQQT调控SPEM细胞病理演变的潜在物质基础。结论:中药复方SQQT通过多种成分对应多个靶点的整体调控作用,实现抑制胃黏膜SPEM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

    SQQT胃黏膜炎-癌转化解痉多肽表达化生疗效观察系统生物学

    N-甲基-N-亚硝基脲联合幽门螺杆菌造模致小鼠"炎-癌"转化的研究

    李俊怡罗柳茹张伟健徐建区...
    401-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N-甲基-N-亚硝基脲(MNU)联合幽门螺杆菌(Hp)在C57BL/6J小鼠胃黏膜"炎-癌"转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12只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3、6、9、12个月,n=8)和模型组(3、6、9、12个月,n=20),模型组小鼠使用MNU灌胃联合Hp感染法造模,2组小鼠分别在3、6、9、12个月时进行取材,观察胃黏膜的肿瘤成瘤情况及该造模方式对胃炎症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MNU联合Hp造模9个月组和12个月组的成瘤率分别约为30%和40%,在造模后的9个月和12个月,胃黏膜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并伴有胃黏膜异型增生改变。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水平在感染后6、9、12个月均显著上调。白介素-1β(IL-1β)mRNA在造模后3、6个月均显著上调,并在12个月出现显著下调。此外,IL-33的mRNA水平上调不明显,在12个月模型组中IL-33水平显著下调。结论:MNU联合Hp造模显示出明显的炎症浸润表现,在9个月组和12个月组的成瘤率分别约为30%和40%。联合造模可加速C57BL/6J小鼠胃黏膜慢性胃炎至异型增生的病理改变的进程。

    幽门螺杆菌N-甲基-N-亚硝基脲"炎-癌"转化解痉多肽表达化生异型增生

    运用蔡淦教授阴火理论防治结直肠腺瘤"炎-癌"转化的临证思路

    吴辰恒陈萌丛军顾志坚...
    408-411,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蔡淦教授认为阴火与结直肠腺瘤的炎症机制相应,阴火稽留成积致结直肠腺瘤"炎-癌"转化;在治疗过程中,"补脾胃"须贯彻始终,"泻阴火"是防治"炎-癌"转化的关键;临证取健脾化痰、活血散结、清热解毒之法,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结直肠腺瘤阴火理论"炎-癌"转化蔡淦教授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张泰胡蓝烁刘炯王萍...
    412-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前病变是胃癌二级预防的关键。构建操作简单、可控性强、稳定性高的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本病发病机制,开展药物干预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总结、归纳了常用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包括螺杆菌属感染、化学致癌剂诱导、多因素复合诱导以及基因编辑小鼠模型等,并对各种模型的特征、优缺点以及动物模型评价关键问题做简要评述,为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提供参考。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模型评价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解读

    胡俊聪裴文婧李军祥
    420-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是2020年11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在北京主导,联合全国26家三甲医院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修订的一部溃疡性结肠炎(UC)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它呈现了三大重要特点:①全面性,包括UC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疗效评定、中医药循证医学进展、预防调摄、转归与随访等多方面,为中医诊疗UC提供全面指导;②前沿性,与UC国际诊疗前沿接轨,强调"诱导并维持病情深度缓解"的治疗目标,并介绍了"中医药循证医学进展";③传承创新,新增"现代名家学术经验"专栏,传承中医名家经验。本文将解读该共识的主要更新和重点内容,以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专家共识解读

    中医分期疗法联合维得利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对发病机制的调控作用

    郑薇薇于俊晓刘仁昌
    426-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分期疗法联合维得利珠单抗(Ved)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发病机制的调控作用。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患者病程分为发作期、恢复期和稳定期,结合各期特征予相应中医治疗,同时联合Ved;对照组仅予Ved治疗。评价治疗前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Mayo积分、粪便钙卫蛋白(FC)、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蛋白C系统(PC)变化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上述积分及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治疗后2组在肛门灼热感、舌脉、Mayo积分及内镜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主症积分、FC、SOD、PC表达、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Ved,中医分期疗法联合Ved治疗中重度UC的临床疗效更为理想,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肠道炎症水平、调节氧化反应和凝血异常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分期疗法中医证候积分炎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