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赵伟

旬刊

1004-9290

cvate1632@vip.188.com cvatezbs@163.com

010-5855672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慧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6层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ournal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线上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化产业体系下职教资源与产业布局匹配的价值、困境与方略——以江苏为例

    王新国陈向阳
    3-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布局匹配问题,不仅关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职业教育与产业布局匹配仍存在诸多挑战和困境。基于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揭示职业教育与产业匹配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价值意蕴,并以江苏为例,在调研的基础之上梳理职业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布局匹配的困境,力图从政府政策精准供给、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推进重大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打造职业教育主动匹配重大产业战略布局的新方略或实施方案,以有助于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现代化产业体系职业教育资源产业布局匹配

    多需共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逻辑与实践路径

    沈艳洪冯旭芳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推进我国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战略,旨在解决长期以来导致校企供需失衡的症结,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型、跨越式、进阶化发展。在构建逻辑上,产教融合共同体需要满足政府部门多维发展需求、行业组织多层人才需求、教育机构多阶升级需求和学生群体直接受益需求等,打造高效协同的产教融合新生态。针对建设中主体需求与受益期待存在矛盾、资源配置与优化投入效率不高、人才成长与教育发展难以兼容等问题,需立足国家发展战略、聚焦行业产业需求,围绕人才培养,提出构建实体化运行框架、推进产教精准对接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健全多元育人培养体系,实现多元主体共赢发展的"多需共济"实践路径,以期形成一个可供推广应用并具有普惠价值的破题模板。

    职业教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多元需求校企合作

    高职产业学院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逻辑机理、问题表征与改革进路

    金波李胜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平台,是职业教育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关键载体。高职产业学院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逻辑机理是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输送高素质一线劳动者、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升级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为现代化产业发展疏通生产关系。在现代化产业体系背景下,高职产业学院主要存在人才培养体系适应性不足、应用技术研究功能挖掘不够、运行机制疏通不彻底三大问题。为激发高职产业学院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力与能力,需围绕数智技术,构建适应现代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体系;聚焦应用技术研究,打造满足现代产业升级需要的应用科研新生态;定位专精特新企业,布局现代化产业的社会服务新网络;完善多元协同新机制,理顺适应现代化产业的生产关系新系统,为高职产业学院提供改革进路。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现代化产业体系产教融合

    产业资源生成职业教育资源:内在逻辑、现实挑战和实现路径

    赵明凤伍百军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资源生成职业教育资源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措施,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明确主线。强化产业和教育政策牵引,赋予了产业资源生成教育资源的时代价值。产业资源生成职业教育资源具有理论、政策和实践上的逻辑联系,但生成过程中存在文化差异与校企利益冲突、体制差异与沟通机制不畅、资源不足与合作机制滞后和科技迭代与学习模式变革等影响因素。面对优质的产业资源,职业教育可通过资源生成驱动力、协同力、整合力、适应力等形式的有效呈现,实现产业资源生成职业教育资源。

    产业资源职业教育资源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科教融汇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出场语境、价值内蕴与实践之径

    赵聪李焱梁海兰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教融汇是新时代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从宏观价值维度上,以科教融汇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突破传统教育场域的封闭性,更为开放地将教学与科研进行系统性融合,并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从微观价值维度上,科教融汇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全方位系统化的变革,实现教学过程情景化、学生成长具象化、教师发展高效化。基于价值分析,提出科教融汇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径:理念重塑,树立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行动导向;多链相融,实化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运行根基;治理赋能,激发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要素动能;课程重构,搭建产学研用"共生"的课程体系;师资提质,聚力形成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能量场;有组织科研,实现职业教育科研场域的优化升级。

    科教融汇职业教育有组织科研治理评价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演进规律、梗阻表征与优化策略

    王雨馨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实现三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契机。协同创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社会环境变化而持续优化其实践模式。梳理相关政策,归纳出包括协同目的社会化、协同主体多元化、协同空间精准化和协同方式系统化等在内的四条演进规律。借鉴功能冲突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系统辨析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价值梗阻、权力梗阻、资源梗阻和文化梗阻。提出促进协同创新的行动策略,即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由政府统筹完善省域教育体系,制度调节联动区域资源分配,以教育共同体融通协同理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政策分析功能冲突理论协同创新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学习型乡村建设的风险与路径——基于TOE理论分析框架

    程仙平张雪燕徐斌立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推动学习型乡村建设与发展,要紧扣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等元素驱动乡村学习生态变革和教育体系完善。以TOE理论框架为指导,探索建立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乡村的分析框架,基于"技术适用性""组织准备度"和"环境影响力"三个层面考察和分析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乡村的限度。基于风险检视,当前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终身学习实践中存在着城乡数字鸿沟仍需弥合、多元主体的数字素养受限和乡村社会支持不足等现实隐忧。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乡村,应聚焦主体数字素养,构建学习型乡村的教育新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措施,构建学习型乡村的数字新秩序;着眼乡村生态优势,构建学习型乡村的教育新图景,共同推进乡村终身学习和教育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服务乡村现代化发展。

    教育数字化学习型乡村风险路径TOE理论终身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逻辑:一项基于团体活动的行动研究

    王鲁艺赵蒙成
    60-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呼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敬业乐群"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内容。当前,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多沿用传统灌输式方法,其实效性与吸引力有待提升。团体辅导活动具有交互性、反思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对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与学习投入理论,将心理学领域的团体辅导活动引入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行动研究方法,对某所五年制高职的16名学生进行了三轮教学实践与优化,探究团体活动对学生职业道德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团体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道德生成,其中,个体的能动性与反思性是职业道德生长的根源,集体环境的社会化互动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与专业相结合的具身实践是职业道德内化的动力。学校应重视青少年的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兼顾学生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建构,平衡活动的趣味性与教育性,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具身化实践转向。

    职业道德教育团体活动行动研究社会学习学习投入

    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曹峰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启蒙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因长期受重智轻劳的社会环境、脱离实际的学校教育环境等外在因素和青少年自身的非生存化成长诉求、网络化学习生活习惯、多元化价值选择图景等内在因素影响,职业启蒙教育并未达到预期。走出职业启蒙教育困境,应遵循以职业情感教育为优先性逻辑、职业认知教育为基础性逻辑、职业实践教育为支撑性逻辑、职业审美教育为终极性逻辑的理论进路,科学系统推进。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应实施以教育内容为核心的分层性、学段化教育,另一方面应实施以职业本性、价值为核心的示范性教育和家校社并进、"五育"并举的一体化教育。

    职业启蒙教育理论逻辑实践进路

    中亚五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施模式、特征及对策

    祝鹏刘玉屏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与中亚五国构建了基于政治互信、经济互补及文化交流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在中亚五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实质性进展。对中亚五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研究后发现:中亚五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形成了单主体、双主体以及多主体的培养模式。中亚五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整体具有协同发展性,不同参与主体主观能动性具有一定差异和动态变化性。开展中亚五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平衡各参与主体利弊;充分挖掘各参与主体主观能动性,尤其重视国外政策动力对"中文+职业技能"的推动作用;利用动态变化性吸纳更多参与主体,共同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文+"职业技能职业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