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地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郑凌志

月刊

1001-8158

bianjibu@zgtdkx.com

010-66562683 66251520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

中国土地科学/Journal China Land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地价评估部门,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工矿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与土地专业相关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利用、整治、保护和土地信息等专业人员以及高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在科研、教学与业务工作中的参考文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特色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推进

    谭荣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基于2024年5月"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会者的观点,对当前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进行观察、解释和展望,为建构中国特色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建构央地事权分工的分析框架,开展观点综述和文献综述。研究结果:(1)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实践既面临公有制、单一制的特殊性,也蕴含央地关系、激励和监管机制等知识的一般性。(2)委托代理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央地分工机制,兼具行政委托和民事委托的优势,但不同地方表现出有差别的反馈。(3)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机制,能够激励地方政府代理行权。中国目前已初步形成全链条式的经营管理体系。(4)建立健全纵向制约机制和横向制约机制,能够监管地方政府代理行权。中国目前已形成初步有效的监管体系。研究结论:中国特色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健全差别化的央地分工机制、配置方案、价格体系、收益分配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激励机制纵向制约机制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方案选择与路径衔接

    李兴宇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厘清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自然资源损害、生态环境损害的概念,在法律上探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可行路径。研究方法:演绎推理。研究结果:自然资源损害既可导致单纯的财产损失,也可导致生态环境价值减损。扩张现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一元救济路径,和"普通民事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组合叠加的二元救济路径均存在不足。应建立专门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赔偿范围可涵盖财产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两个方面。研究结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以国家所有权为权利基础,应包括磋商与诉讼两个环节;在涉自然资源损害救济制度的体系衔接上,形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公益诉讼"的顺位序列。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生态券"式自然生态空间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的提出与规范建构

    徐丽媛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证成"生态券"式自然生态空间有偿使用法律制度,并进行规范建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空间公平正义价值观下,"税费"式自然生态空间有偿使用制度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一定程度上衡平了自然生态空间利益。因忽视自然生态空间安全价值,该制度在自然生态空间利益全面保护方面仍面临主体涵盖不全、利益混同、补偿滞后以及救济偏离诉求目标等困境。(2)受生态安全价值观影响,自然生态空间利益衡平的理念由"损害最小化"转向"零耗损"。研究结论:应推行"生态券"式自然生态空间有偿使用法律制度,与资源税费制度并行,与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制度协同,保障自然生态空间安全,全面衡平自然生态空间利益。具体制度建构中,应秉持权力制约与权益保障的理念,厘清生态券的法律属性,发掘生态券有偿使用方式下的权力与权利规范;明确自然生态空间占用权,确认与合理配置自然生态空间利益;设定对价支付自然生态空间占用的具体义务,明晰权利的边界;加强"生态券"交易市场的培育与落实,健全制度运行的关键程序。

    自然生态空间有偿使用制度生态券自然生态空间安全价值自然生态空间利益利益衡平

    国土空间治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构建

    陈磊姜海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国土空间治理是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阻滞矛盾及其与国土空间治理的逻辑关联,并提出可行路径,为优化城乡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治理促进城乡发展的战略导向历经以聚焦经济建设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以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阶段、以经济—社会—生态全面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阶段三个阶段;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城乡物质空间割裂、农村空间权属关系模糊、农村空间组织体系不畅和城乡空间用途管制差异的空间阻滞矛盾;国土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在实施措施和目标愿景的内在一致性构筑了二者的关联逻辑,其实施效应互动决定二者关联具有现实性。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以整体筹划空间规划布局、资源配置、发展机会、秩序协调为依据,通过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功能体系、完善农村空间组织权属关系、创新城乡空间用途管制机制,搭建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统筹治理架构,塑造城乡空间发展新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国土空间治理基本认知内在逻辑路径构建

    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

    姚小薇钟智宇陈美球李鸣...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方法: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并运用"三步法"检验人—地—业三要素互馈互补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宅基地制度改革显著提升了余江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但提升幅度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余江区"宅改"通过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要素流动和重组推动城乡融合水平提升,但各要素组合的作用程度不尽相同。研究结论: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手段,能够促进城乡人—地—业要素的协同联动;未来应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促使政策边际效应拐点后移;协同推进多项改革措施,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宅基地制度改革城乡融合合成控制法余江区

    农地产权稳定性与农业低碳发展——基于新一轮农地确权改革的考察

    王伟新殷徐康王晨光方师乐...
    49-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探析增强农地产权稳定性对农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为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促进农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研究方法:基于2012-2021年中国市级面板数据,以2013-2019年开展的新一轮农地确权改革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农地产权稳定性的增强显著降低了农业碳强度,提升了农业碳效率,对农业低碳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一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异质性处理效应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增强农地产权稳定性通过"规模经营"和"长期投资"效应促进农业低碳发展,同时也因市场化程度和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产生异质性。研究结论:农地产权稳定性的增强在农业低碳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优化内外部发展环境,优化配套政策,多措并举推进农业低碳发展。

    农业低碳发展交错双重差分模型农地产权稳定性新一轮农地确权改革

    城市多中心结构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高波石有为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发展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从优化城市空间格局视角下,为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城市多中心结构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特征,该效应是通过多中心结构对城市技术创新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实现的;(2)在不同区位、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城市之间,城市多中心结构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3)城市规模在多中心结构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4)城市群多中心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U"型关系,而省域多中心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地方政府要结合城市自身条件,选择合理化空间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要素配置的作用,加快促进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国土空间体系优化。

    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多中心结构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

    多层网络视角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

    李秋芳汪文雄刘雅琴崔永正...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借助协同治理理论认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底层逻辑,从多层网络视角探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形成机制,为助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多层指数随机图模型。研究结果:(1)政府主体的职能多样性和职能异质性对政府协同治理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排斥职能相似性的政府主体间建立协同关系;(2)非政府主体的整治任务多样性和异质性对非政府协同治理具有阻碍作用,整治任务相似性对非政府协同治理具有促进作用;(3)政府协同治理与非政府协同治理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关系依赖对与多元主体建立新的协同治理关系具有阻碍作用。研究结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助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效治理创新,需要针对不同主体的职能特征、任务特征及主体间关系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多层网络多层指数随机图模型

    "生态—效率"约束下工业用地减量化空间识别——以江苏省沿江经济带为例

    阚恒易家林丁冠乔郭杰...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以生态保护与用地效率双重约束视角识别低效工业用地,探索其退出与利用转型路径,为工业用地减量化治理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基于"源地识别—廊道提取"研究范式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考虑生境隔离度评价并耦合低效工业用地评价构建工业用地分类治理四象限模型,综合判定江苏省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减量化区域。研究结果:(1)江苏省沿江经济带共有52处生态源地,分布零散,呈现"江南多于江北"的空间格局,总面积3 007。65 km2,生态廊道共有134条,总长度2 934。78 km,呈"西南多东北少"的分布格局。(2)无锡市、苏州市、南京市、常州市工业用地布局与生态用地之间冲突较为显著。(3)亟需腾退的工业用地总面积为82。10 km2,集中分布于南京栖霞及江宁区、无锡惠山区、常州宜兴市、南通如东县、镇江京口区。研究结论:采用"生态—效率"双重约束能兼顾生态保护约束和效率提升需求,可以有效识别区域低效工业用地,为推进工业用地减量化提供科学依据。

    工业用地减量化生态安全格局生境隔离空间识别江苏省沿江经济带

    基于土地利用的水—能—碳关联研究:理论框架与关键问题

    赵荣钦姬宇飞冯薇谢志祥...
    9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的水—能—碳关联研究框架,并提出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以期从多要素耦合视角深化土地学科的交叉研究,并为面向多目标权衡的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解析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资源基础、承载空间和"刚性"要素,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强度和布局直接决定了水—能—碳的相互作用格局和强度,并深刻影响水—能—碳关联关系。(2)基于土地利用的水—能—碳关联研究的核心是:开展不同时空尺度水—能—碳关联的"格局—过程—机理—优化—调控"研究,从"自然—社会"二元视角揭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水—能—碳要素的关联强度、组合格局、耦合特征和远程流动的影响机理,阐明基于"要素—空间—系统"的土地利用与水—能—碳的相互影响与反馈机制,识别水—能—碳关联系统风险并提出基于土地利用的协同优化方案和配置对策。研究结论:未来应基于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用地转型的视角,重点从影响机制、远程流动、精细化模拟、优化调控和多要素权衡等方面开展水—能—碳关联研究,从多尺度、多视角阐明土地利用对水—能—碳关联的影响机制,探索水—能—碳协同约束下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方案。

    土地利用水—能—碳关联理论框架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