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翻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翻译
中国翻译

刘习良

双月刊

1000-873X

010-68326681 68327209 68995956

100037

北京阜外百万庄大街24号

中国翻译/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刊,译界高水平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期聚焦

    1页

    翻译批评的跨学科定位:框架语义学视域

    周领顺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框架语义学的原理、霍姆斯翻译研究的思想和译者行为批评互动关系的理念,本文尝试将"翻译批评"划分为"文本批评"框架、"行为批评"框架和"效果批评"框架等三个分语义框架,确立了每个分语义框架直至"翻译批评"总语义框架的核心元素,廓清了语义框架之间的边界,凸显了每个语义框架的个性特征和语义框架之间的互动关系,融翻译批评理论建设和提高翻译批评的操作性为一体,有利于将翻译批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总目标落到实处。

    框架语义学译者行为批评翻译批评框架跨学科理论建设

    论翻译批评效应研究的三重视域

    李金树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批评效应是指翻译批评活动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研究本质上是对翻译批评价值的发现。译界对翻译价值关注甚多,但对翻译批评效应的系统研究重视不够。本文结合翻译批评实践案例,以探究和描写性的研究方式,考察翻译批评效应的三个维度,即文本效应、政策效应和文化效应。翻译批评效应研究有助于有效揭示批评活动对促进翻译质量提高、翻译理论优化、翻译学科繁荣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更有助于发现批评活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深化对翻译批评的价值认知。

    翻译批评翻译批评效应文本效应政策效应文化效应

    走向多元建构的翻译批评

    胡作友常筱竹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批评作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纽带。翻译批评不能单向发展,而应该走向多元建构之路。在理论层面,翻译批评离不开理论关怀,理论缺位会影响翻译批评的科学性与可信性,只有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翻译批评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价值层面,翻译批评可以有效监督译者的翻译行为,提高译作质量,提升读者欣赏水平,在促进文化交流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情感层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应打造自己的时代特色和人文情怀。

    翻译批评多元建构翻译学

    新时期文学翻译批评的焦点问题与认知转向

    谭业升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对翻译实践者进行的非理性批评,不利于我们看清问题的实质,不利于提出有关对外文学-文化翻译与传播的真知灼见。具体到新时期的文学翻译批评场域,存在与译者主体性认识密切相关的焦点问题,即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共性主义、归化与异化以及汉学家译者的翻译改写问题。本文对当前文学翻译批评中的焦点问题进行梳理,明确现有认识的不足,并探讨翻译批评认知转向可能带来的突破。本文强调了提升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和加强翻译认知批评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翻译批评文学翻译"走出去"认知转向主体间性

    中国翻译史上的"口译笔述"模式:必然、实然、应然

    许文胜刘巧玲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译笔述"是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文化、思想、科技引进过程中的主流翻译模式。本文从政治、历史、文化维度回顾该模式滋萌与沿用的历程,揭示其何以成为必然之举、分析其实然之困、探讨其应然之为。研究发现,该模式是外来文化植入和本土政治诉求调和下的必然产物,它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人才匮乏的无奈,隐藏着中西译者双方地位失衡的本质。该模式可以在文化对视中提升翻译成效,能够在条件所限时增添历史注脚。

    口译笔述翻译史译者翻译模式

    铁路知识术语在近代中国的译介与地方化研究

    滕梅王一平王小雨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民国时期,大量西方科技知识通过翻译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产生冲击,促进了现代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本文通过梳理铁路知识术语译介及其演变轨迹,考察了铁路知识在近代中国的地方化历程。研究发现,铁路知识在中国近代的建构经历了引入、普及和应用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对铁路概念术语的译介是国民认识铁路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期刊对铁路知识的译介促进了铁路知识体系在中国的建立和普及;清末民初对术语译词的统一与规范则推进了铁路知识在更广范围内的应用,加速了铁路知识在中国的地方性生成。这些发现有助于认识翻译的知识功能,揭示翻译在人类知识形成历史中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

    铁路知识术语译介地方化

    中国话本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和研究

    吕如羽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话本文学的法语译介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且涉及多位重要的法国汉学家。自18世纪《中华帝国全志》中的话本首译到19世纪汉学家的选译介绍,再至当代对于话本文学更为深入的翻译和研究,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话本在法国的译介展现出了不同的维度,法国汉学界对此种中国古代特有文类的认知也日益走向成熟。这一动态进程与法国汉学相伴相长,也构成了中国文学域外传播的重要板块,深刻见证和参与了三个世纪以来中法文学文化的交流互动。

    话本文学翻译研究法国汉学中国文学域外传播

    《诗经》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

    庞娜娜朱昕凯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749年《中华帝国全志》德译本收录八首《诗经》诗歌以来,《诗经》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经历了18世纪的初步引入、19世纪的迅速发展、20世纪的逐渐深入和21世纪集大成译本的出现,整体呈现出日益全面化、系统化的趋势。在此期间,涌现出吕克特、施特劳斯、米伦维克、西蒙等优秀译者,其《诗经》译本为德语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提供了丰富资料。

    《诗经》译介德语国家德国汉学

    大语言模型技术驱动下翻译教育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王华树谢斐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语言模型在翻译教育中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翻译教育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立足于大语言模型驱动下的翻译教育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传统翻译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结合大语言模型技术的特点,探索其在赋能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等多个方面,并探讨大语言模型教学应用中的主要问题与建议,旨在促进大语言模型技术与翻译教育的深度融合。

    大语言模型翻译教育实践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