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猪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猪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中国猪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冯艳秋

双月刊

1673-4645

010-82109662;010-82109914

100081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猪业/
查看更多>>《中国猪业》杂志于2006年创刊,双月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464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435/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是全国畜牧兽医科技期刊精品(优秀)期刊,是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作为我国第一份服务于生猪产业的国家级专业期刊,《中国猪业》杂志始终以产业指导、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为办刊宗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实用性强,覆盖面广,在生猪养殖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方猪品种改良及营养调控研究进展

    张雯韬马思奇向鸿坤贺建华...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生猪养殖和肉产品消费大国,猪肉在我国肉类食品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质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保障优质猪肉供给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地方猪种相较于外来猪种具有更好的抗逆性能和更高的肉品质,因此保护并发展丰富多样的地方猪品种、加强对优质地方猪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在保护地方猪种的过程中"重引进、轻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地方猪种的遗传丰富度降低、地方猪种优良性状的挖掘评估与选育利用不足,在生猪产业中利用地方品种资源生产的商品猪肉占比偏低等。因此本文主要综述我国地方猪品种改良的主要措施及主要的营养调控手段,为充分开发利用地方猪种资源,推动我国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地方猪种品种改良营养调控

    欢迎订阅2024年《中国猪业》杂志

    14页

    非淀粉多糖酶组合对苏淮猪生长性能和肌肉风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段玖均刘金阳王在贵张顺芬...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非淀粉多糖酶(NSPases)组方对苏淮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肉品质和背最长肌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140头(初始体重为29。8±2。6 kg)苏淮猪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根据体重和性别因素每个处理均匀分配到5个栏位,每个栏14头猪:对照组(CON)饲喂常规玉米-杂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NSPm)饲喂添加了 600 mg/kg NSPases复合酶(700 000 U/g木聚糖酶,100 000 U/g β-葡聚糖酶和9 000 U/g纤维素酶)的玉米-杂粕型基础饲粮。整个饲喂期共98 d,试验结束后分析NSPases对苏淮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肉质和背最长肌中的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苏淮猪日增重提高50 g(P<0。05),并有明显提高日均采食量和降低料肉比的趋势,但方差分析未达显著性水平(P>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苏淮猪背最长肌的水分含量、pH值、滴水损失、剪切力和脂肪含量等没有产生显著性变化;但显著增加了背最长肌中风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酰胺)以及甜味氨基酸(丝氨酸、丙氨酸和苏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P<0。05);试验组苏淮猪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增加(P<0。05),其他各主要血液生化指标则差异不显著。结果显示,玉米-杂粕型基础饲粮添加NSPases可以提高苏淮猪日增重等生长性能指标和背最长肌中主要风味氨基酸含量。

    苏淮猪非淀粉多糖酶生长性能肉品质

    长白猪和藏猪在不同日龄、种间的代谢物差异分析

    李江凌张金灵陈晓晖王秋实...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地方品种猪及外种猪的不同生长阶段代谢组学进行比较研究,以此了解地方品种猪与外种猪代谢组差异与耐粗饲性状的关系。采用UPLC-MS技术对7日龄和30日龄的长白猪和藏猪的粪便样品开展代谢组学研究,分析代谢物的变化情况,筛选差异代谢物的情况。结果显示,长白猪不同日龄代谢物VIP≥ 1的总共有99种,其中38种代谢物的比例是上升的,另61种代谢物主要存在下降趋势;藏猪不同日龄代谢物VIP≥ 1的总共有90种,其中31种代谢物的比例是上升的,另59种代谢物存在下降趋势;7日龄的长白猪和藏猪代谢物对比发现VIP≥ 1的总共有59种,其中29种代谢物的比例主要是上升趋势,另30种是下降趋势;30日龄的长白猪和藏猪代谢物对比VIP≥ 1的总共有66种,其中32种代谢物的比例是上升的,另34种代谢物存在下降趋势。说明不同种间、日龄代谢物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同种不同日龄猪的代谢物差异最多,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猪对粗纤维等粗饲料的消化代谢能力有所差异。通过对代谢通路的分析显示,主要存在差异的代谢通路为Metabolic pathways、ABC transporters,参与差异代谢通路的代谢物主要是有机酸、核苷酸、氨基酸等相关代谢物,说明藏猪和长白猪在耐粗饲的特性上与粗饲料对肠道的影响有一定的关联性。此研究为解释在代谢组学方面藏猪耐粗饲特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藏猪长白猪代谢组学耐粗饲

    基因组编辑技术加速猪育种进程

    王佳昊王月吴添文王彦芳...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赖于核酸酶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能够在基因组水平对DNA序列进行改造,包括特定DNA片段的插入、敲除、替换以及点突变等遗传修饰。2012年发展起来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具有效率高、通量高、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简单易实现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基于CRISPR/Cas9系统开发的碱基编辑系统(Base Editor,BE)和引导编辑系统(Prime Editor,PE)可以在不需要DNA模板的情况下对基因进行精准的碱基突变。目前,CRISPR/Cas9及其衍生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猪生产性状的改良和抗病育种新材料的创制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并展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了 CRISPR/Cas9、碱基编辑、引导编辑技术及其在猪育种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猪基因组编辑育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基因组编辑CRISPR/Cas9生产性能育种

    蕨麻猪产仔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丰霞杨德威崔茂盛李千军...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挖掘影响蕨麻猪总产仔数(Total number born,TNB)和产活仔数(Number born alive,NBA)的候选基因,为蕨麻猪高繁殖力基因组选育提供参考数据。采集140头蕨麻猪耳组织样品,提取DNA,利用50K液相芯片进行SNPs检测。分别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混合线性模型对140头蕨麻猪个体的SNPs与TNB和NBA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筛选影响该群体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结果显示:针对TNB和NBA等2个性状,广义线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4个和1个显著的SNPs位点。混合线性模型检测到TNB有2个显著的SNPs位点;未检测到显著影响NBA的SNP。筛选ZCCHC24、ENSSSCG00000046125和TENM1作为影响TNB的重要候选基因,ZCCHC24作为影响NBA的重要候选基因。

    蕨麻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性别对五莲黑猪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比较

    郭建凤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体重100 kg左右的五莲黑猪20头屠宰(10头阉割公猪,10头母猪),研究不同性别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性别对试验猪的胴体性能、背最长肌脂肪酸含量影响不显著,对肉的L值和剪切力及蛋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赖氨酸、鲜味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影响显著。其中,与阉公猪组相比,母猪组肉的L值极显著提高9。97%(P<0。01),剪切力极显著降低31。05%(P<0。01),蛋氨酸和酪氨酸分别提高61。29%(P<0。05)、18。95%(P<0。01);亮氨酸、赖氨酸、鲜味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阉公猪组分别比母猪组显著提高11。88%(P<0。05)、80。73%(P<0。05)、11。16%(P<0。05)、7。38%(P<0。05)。说明性别对五莲黑猪肉的部分氨基酸含量影响显著,对猪肉的品质有一定影响。

    五莲黑猪性别胴体性能肉质氨基酸脂肪酸

    我国猪蓝耳病NADC34-like毒株的流行病学及致病性研究进展

    李金海李兴玉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又称猪蓝耳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常见流行毒株种类很多。我国自2017年首次检测到NADC34-like毒株以来,该毒株的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猪场蓝耳病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综述了我国不同地区猪蓝耳病NADC34-like毒株的流行情况和分离毒株的致病性研究,以期为当前猪场蓝耳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生猪猪蓝耳病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流行现状致病性研究

    藏香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PCR检测及毒株分型

    阳红莲何玉华朱玲徐志文...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某藏香猪规模化养殖场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因,试验采集腹泻仔猪的粪便和肠道样品进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采用RT-PCR方法检测4种常见肠道病毒的感染情况。检测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病病毒(PEDV)检测为阳性,猪delta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A群轮状病毒3种病毒均为阴性。进一步采用RT-PCR扩增该毒株S1基因序列并测序。结果显示,该毒株与G2型变异毒株同源性最高,与其他基因型毒株同源性相对较低,因此判定该猪场仔猪发病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G2型变异毒株感染所致。对病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治疗、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控制住了疫病的蔓延和发展。总结此次猪流行性腹泻病的治疗经验,为养猪场对该疫病的治疗和防控提供借鉴。

    藏香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CR毒株诊断

    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利用现状及案例分析

    王学敏廖超涂枫李碧侠...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模化猪场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粪污,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与利用,将对环境和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成为实现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探讨了规模化猪场粪污的危害,介绍了规模化猪场粪污集中收集系统及目前规模化猪场在猪舍粪污处理中使用的尿泡粪和机械清粪2种清粪工艺,并详细讨论了生物发酵、厌氧消化、好氧处理等多种方法对固体粪污和液体污水的处理技术,以满足不同规模化养猪场的清粪需求。同时,探讨了规模化猪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和工业化深度处理2种主要的粪污处理利用模式。展望了未来科技创新对粪污处理与利用的推动作用,呼吁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养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计划。本文为规模化养猪场选择粪污处理技术和利用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规模化养猪粪污处理污水有机肥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