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

赵塔里木

季刊

1002-9923

bianjibu7378@vip.163.com

010-64887378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德外丝竹园

中国音乐/Journal Chinese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音乐》(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同志,历任主编有前院长李西安教授、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历任副主编有薛良先生、何昌林、陈铭道、管建华教授、赵志扬副教授。《中国音乐》现由院党委戴嘉枋书记分管,现任主编为樊祖荫,副主编赵志扬。《中国音乐》的办刊宗旨是: "在音乐领域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理论活动,联系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促进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音乐》从81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出刊85期,发表文章两千三百多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1年来,《中国音乐》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现已在国内拥有一支功底扎实、充满朝气的作者队伍。《中国音乐》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对音乐领域诸方面的探索思考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中,一直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音乐》编辑部全体人员正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以寻求更多的机遇和迎接更大的挑战。《中国音乐》2001年大事纪要:一.2001年7月,编辑部收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编委会通知,《中国音乐》再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二.2001年11月,编辑部收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通知,《中国音乐》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并收到证书一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山伯访友》的"音高困境"看潮音戏的童伶音区

    温和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音戏旧称白字戏,即潮汕当地以方言演唱的地方戏种,包括潮州地区的潮剧(旧称"潮州白字")与海陆丰地区的"老白字"(旧称"南下白戏"),因近代以童伶组班的传统,又有"童子班"的称谓①.童伶组班的表演传统,使潮音戏具有以童伶音高为唱腔定调的音乐特点,并为童伶制废除后改由成年扮演的"大小生"带来难以克服的音高困境.本文基于海丰白字戏《山伯访友》的实地考察及记谱分析,探索童伶音区对传统唱腔音高制度及旋律表现的影响,并结合声学环境与地区民俗作为参考,揭示当代"大小生"坚守与自然音域相龃龉的童伶音区的文化原因.

    白字戏深波余海平潮剧戏场空间

    凉州贤孝的生成机制研究

    吴玉堂
    109-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凉州贤孝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成机制进行考察.从观念孕育、传承载体、演唱特点来看,本文认为,浓厚的忠孝观念、相对稳定的盲人演唱群体、凉州方言、表演中创作的即兴发挥,是凉州贤孝生成的必要条件,且各因素自有功能,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生成了凉州贤孝.在文化观念、传承载体及方式、创作表演等各要素均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凉州贤孝如何实现顺应时代的华丽转身,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一部分,尚需艺人、文化管理部门、学者等共同努力.

    凉州贤孝生成机制忠孝观念盲人载体方言演绎

    清代闽台地方志所载"崇(启)圣祠用乐"的考论

    张咏春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闽台地方志对崇(启)圣祠用乐记载不一.本文将结合文献记载与活态传承,澄清史实,即明清时期的崇(启)圣祠祭祀,乐用鼓吹.清代闽台地方志对崇(启)圣祠用乐的不同记载,看似自相矛盾,实为同一情况的不同描述.究其缘由,此种矛盾现象是撰述语境与礼乐观念局限所致.

    地方志崇(启)圣祠用乐鼓吹撰述语境礼乐观念

    公元前抱弹类乐器的时域差异——兼论乐器的早期社会性别

    吴春艳张寅
    12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元前的抱弹类乐器以时间为序,渐次出现在古伊拉克、古伊朗、古埃及和古希腊这一人类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本文依据考古发现,对公元前的抱弹类乐器进行整体性介绍与比较分析,重点讨论公元前的抱弹类乐器在不同时域空间,所呈现出的不同形制特征.同时,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通过演奏者群体性别所呈现出的乐器社会性别倾向进行了阐明,尝试更为深入地揭示此类乐器的发展衍化历程与人文内涵,进而建立更为历史、全面的认识.

    抱弹乐器社会性别时域琵琶

    《頖宫礼乐全书》所载歌谱曲线符号与曲线谱

    庞媛元
    140-14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书于清顺治年间的《頖宫礼乐全书》是地方提学官半自发性质编撰的礼乐专著,以释奠乐为主要内容.该书所载歌谱是将传统形而上的《礼记·乐记》"上如抗"歌唱理论(简称《乐记》"歌论")以符号化的曲线谱形式落实于祭孔雅乐曲谱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朱载堉、李之藻的歌法图谱实践("格图"),该谱的动态特质在目前可见的吉礼祭祀乐谱中是罕见的,其所载歌谱所用曲线符号为《乐记》"歌论"声法"减字"版的可能性较大,呈现雅乐"一字多声"样态.

    《頖宫礼乐全书》雅乐歌谱曲线谱歌法

    论中国"十七年"美术片音乐在国家意志下的发展起落

    王萌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通常将中国"十七年"时期的电影(二维)动画片、剪纸片、折纸片、水墨片、木偶片等统称为中国美术片.建国后,"十七年"美术片达到第一次发展高潮,音乐作为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化、交响化、大众化的音乐特征以其特有的时代印记,显示出在国家意志引领下的发展起落.文章从文艺学的角度分析"十七年"国家文艺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顶层文艺思想对艺术创作实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两创"对当下大众文艺发展做出思考.

    "十七年"美术片音乐国家意志文艺政策"两创"

    民国时期复调理论中国化演变路径及特征

    刘永平
    161-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复调理论中国化的百年演变过程中,民国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其时,中国学者通过著译选编西方音乐理论书籍,以付诸文字出版的传播方式,开启了复调理论在中国本土的演变进程,为迄今已初步构建的中国风格复调理论体系,起到了开创性的奠基作用.本文意图整体概括总结西方复调理论百年中国化的演变路径及特征,重点阐明和探讨民国期间引介研习欧美复调理论的著述成果,以及为中国复调学科创建所作的重要学术贡献.

    复调理论民国时期中国化著述成果学术贡献

    变调式理论体系探赜——以周文中《变》(Pien)为例

    孙珂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调式是周文中独创的一种新型调式,其结构和运用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创新性和包容性,在他的创作中有着重要的结构意义并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其创作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周文中创作中期的代表作品《变》为例进行分析研究,以阐释作曲家如何运用变调式形成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从而为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多元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变》变调式音高结构创新性包容性

    贾达群《狂想曲·梨园腔魂》主题构建中的秦腔风格

    原晋彪
    17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贾达群大型民族器乐协奏套曲《梨园》之末乐章《狂想曲·梨园腔魂》(以下简称《腔魂》)为研究对象,在对秦腔音乐的风格和形式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材料动机塑造、音乐主题构成及展衍贯穿三个方面就《腔魂》基于秦腔风格的创作手法给予了细致的分析,进而揭示出该作品在音高组织过程中保持秦腔风格的呈现方式.

    贾达群秦腔风格主题动机主题发展西北民歌元素

    以评促教 以评促学 教学相长——基于新布鲁姆分类法探索构建规范与健全的粤剧教育评价体系

    骆悦
    188-199,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提高粤剧的教育质量,并让其在当代教育的语境下与时俱进,是永葆粤剧传承发展活力的关键之一.本研究基于新布鲁姆分类法制订了一套粤剧教育评价体系,并邀请师生进行试验性应用,探索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在试验性应用后的半结构式访谈中得到了师生的积极反馈,显示本研究所提出的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与健全粤剧的教育评价.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粤剧的教育与传承,还可以为其他戏曲门类乃至非遗教育的考核评价提供范例与参考.

    布鲁姆分类法粤剧戏曲非遗教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