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灾害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灾害学
陕西省地震局
灾害学

陕西省地震局

胡斌

季刊

1000-811X

zhx@eqsn.gov.cn zhx02988465341@163.com

029-88465341

710068

西安市边家村水文巷4号

灾害学/Journal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全国最早综合系统研究灾害问题(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技期刊,1986年创刊。设有理论·思路与争鸣、预测·防治与对策、实例·经验与教训、资料·信息与报道、杂谈·未来与展望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应急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初探

    肖甜甜张志王毅王棚飞...
    135-13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在分析了国内外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后,结合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国际发展趋势,通过复盘2021年7月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与2023年7月京津冀地区洪涝灾害应急处置过程,发现主要存在灾害预警响应、统一指挥调度和综合研判能力不足三大问题.提出构建灾后应急管理"神经网络""血管脉络""骨骼肌肉""五脏六腑"总体建设思路,采用基于感传知用的"四横四纵"系统架构,贯穿灾害监测、预警、响应、处置全过程,并针对实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与多部门数据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制定应对方法,构建灾后应急能力提升体系,提升应急处置效能及防灾减灾救灾水平.

    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架构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京津冀洪涝灾害

    系统论视阈下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治理失灵模型研究

    陈梁陈威王修来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顺应韧性治理的发展潮流,基于系统论破解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治理失灵困境.结合中国应急管理部官方网站公布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调查报告,从"失灵溯源"的视角综合审视突发事件应急治理过程,根据技术应用、情报协同、组织治理在应急治理过程中赋能与失灵的双重效应,构建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治理失灵模型.研究发现,技术应用子系统、情报协同子系统和组织治理子系统分别通过技术支持、数据获取和信息整合;情报收集、分析协同和共享传递;指挥协调、资源调度和决策执行的作用路径,共同影响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治理效能.在实际治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失灵困境,才能更好地赋能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治理韧性.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治理失灵模型系统论

    应急一体化管理、区域竞争力与城市韧性提升路径研究

    窦路遥魏凤邓阿妹辛竹琳...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韧性建设关键在应急一体化管理和区域竞争力.有助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减少灾害损失.该文基于组态思维整合应急一体化管理和区域竞争力9个相关要素,探讨影响城市韧性提升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复杂因果机制.研究发现:①应急一体化管理从成本可控性、资源协同性和政策支持性上影响城市韧性的提升,形成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调配和事后恢复的逻辑闭环;而区域竞争力也分别从经济、发展、交易、生活层面上实现对城市韧性的综合描述.②高城市韧性组态分为强竞争力预防型、损失应激预防型、营商优化建设型、宜居持续建设型、政策支持拔高型,低城市韧性组态分为管理效能欠缺型和应急损失过度型.③在受损可控的范围内,灾害损失的出现反而可能在应急实践中促进韧性提升;过高的管理型支出会出现管理无效率的可能,而过低的管理型支出会出现管理失调的可能,都会产生抑制城市韧性的效果.

    应急一体化管理区域竞争力城市韧性fsQCA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应急物资协同储备模型研究

    王剑伟凌大荣李德李睿...
    153-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探讨了在应急物资保障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初期末端物资供应不足和后期物资库存过剩的问题.通过分析应急物资保障过程中的相关因素,运用先分解后耦合的系统工程法构建了应急物资协同储备系统动力学模型.以中国西南地区某省为例,模拟应对较大规模地震灾害的情况,利用Vemsin PLE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优化方案.研究表明:①加大末端物资储备量,尤其是交通不便地区,能有效应对前期物资需求;②通过调整末端与上级的期望物资使用天数,可大幅减少物资总库存量,提高经济性;③降低物资总库存量能减小库存波动幅度,增强物资供应链路的稳定性.通过上述分析,为优化应急物资储备模式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提升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系统动力学应急物资协同储备模拟仿真

    需求不确定下的两阶段应急物流选址-路径研究

    王庆荣王雪娜朱昌锋李裕杰...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灾后应急救援在需求不确定和资源受限方面的问题,以多级应急物流网络为背景,构建了一个需求不确定下的两阶段应急选址-路径规划模型.该模型以总成本最小和救援车辆运输总距离最短为目标,采用三角模糊数刻画受灾点的不确定需求,并采用基于可信性的模糊机会约束规划方法,以消除约束条件中的不确定参数.模型第一阶段调用Gurobi求解器,求解得到应急配送中心选址结果和对受灾点的分配方案;第二阶段将选址及分配结果作为输入进行路径规划,并提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IAGA)对算例进行求解.然后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AGA)与之对比,并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IAGA在目标值、收敛速度和运行时间等方面均优于AGA,证明了IAGA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且可以为决策者提供较优的应急选址-路径规划方案,从而提升灾后救援的效率.

    应急物流选址-路径问题Gurobi模糊需求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气候变化背景下沿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韧性评估——以深圳市为例

    胡文昊尚凯葛懿夫翟国方...
    167-173,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交通网络是大型城市人口高效通勤的有力保障,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沿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受到海平面上升及一系列连锁效应的威胁.该文以深圳市为例对未来不同情景下的轨道交通网络进行复杂网络建模及韧性评估.结果表明:①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对轨道交通网络的整体韧性带来显著影响;②当考虑到气候变化的累积效应时,网络韧性下降更加显著;③关键站点的失效对轨道交通网络的影响更大,包括自身失效的影响和造成其他站点间接失效的影响;④沿海存在多处较严重的地表沉降区域,区域内站点受到地表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的共同作用.研究以海平面上升作为灾害背景进行轨道交通网络的韧性评估并将地表沉降因素考虑在内,可为沿海城市轨道交通的长期安全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轨道交通网络韧性

    基于节点重要度的深层地下空间亚安全区选址研究

    蒋辰瑜李超杨瑞航周铁军...
    174-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防范化解深层地下疏散面临的安全风险,引入亚安全区的概念,在深地设置具有安全保障和疏散缓冲功能的临时避难场所.将深层地下空间模型抽象为拓扑网络,对各网络节点的节点重要度进行计算,进而基于深地疏散特征和节点重要度排序结果,确立亚安全区选址及分级依据.结果表明,与地面直接相接的一级垂直疏散体底部是重要的疏散节点,应选定为一级亚安全区;节点重要度排 序前7.0%的节点多为水平疏散通道相互交接处的楼梯间前室,选定为二级亚安全区;节点重要度排序7.0%~18.4%的节点多为硐室内部楼梯间前室,选定为三级亚安全区.该文提出的深地亚安全区选址能有效保障深层地下空间人员的疏散安全,为建立地下空间安全疏散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深层地下空间亚安全区节点重要度拓扑网络选址

    不同来水流量下黄土堰塞坝溃口展宽历程的水槽试验研究

    焦其宪马鹏辉吴靓彭建兵...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在水流作用下容易遭受侵蚀,不同流量的来水对黄土堰塞坝的溃决过程和溃口扩展方式有显著影响.该文通过一系列水槽实验,流量分别为0.6 L/s、0.8 L/s、1.0 L/s、1.2 L/s和1.5 L/s,得到以下结论:①当来水流量Q≤1.0 L/s时溃口展宽为短暂历程,经历溃口贯通一个过程;来水流量Q>1.0 L/s时溃口展宽为完整历程,经历溃口贯通、快速发展、稳定三个过程;②溃口快速发展阶段中,侵蚀深度和坡角控制着溃口两侧土体的稳定性,坝顶溃口形态以及溃决流量的变化反映侵蚀方向和强度的变化;③黄土的水敏性促进了管涌现象的出现,使得坝体内部侵蚀更为剧烈,导致溃口展宽出现短暂历程;④完整历程模式下洪水迅速强烈地冲击下游,而短暂历程模式需要持续稳定的应急措施来应对洪水风险.能够为黄土堰塞坝的溃决机理和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支持.

    黄土堰塞坝来水流量溃口展宽侵蚀特征水槽试验

    喜马拉雅山区中国西藏与尼泊尔的地质灾害灾情差异研究

    兰思辰邵丽竹肖怡晴郑相宜...
    187-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喜马拉雅山区是全球地质灾害最为多发的地区之一.其北侧的中国西藏地区与南侧的尼泊尔在地质灾害的灾情及其成因上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选取这两个地区作为案例,对比分析了2012-2021年间的地质灾害情况.尼泊尔记录了2 256次地质灾害,远高于我国西藏地区的799次;同时,尼泊尔的人员伤亡也更为严重,两地年均每百万人的伤亡率分别为8.1人和2人;尼泊尔的年均因灾经济损失远低于西藏,两地地质灾害损失占GDP比例分别为0.006%、0.07%.尼泊尔近年来地质灾害次数的增加与道路建设密切相关,年均道路里程增加1 036km,且37%的伤亡案例发生在道路沿线.研究结果表明,尼泊尔和中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上均有所加强,并已取得显著的减灾效果.

    地质灾害灾情差异喜马拉雅中国西藏尼泊尔

    基于DEA模型的区域物流与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测度——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李佰辰贺玉德李佳培葛明娜...
    194-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频发,对各地发展带来较大隐患.应急管理成为构建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坚实保障,而区域物流是应急管理实现的主要载体,科学评价两者协同程度,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京津冀为例,运用DEA模型对2014-2023年区域物流与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趋势呈现出阶段性波动趋势,后用Tobit回归模型测评影响两者协同发展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和区位因素对二者的协同发展效率显著正相关,应急储备水平对京津冀区域物流与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效率显著负相关,而产业结构和信息化水平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该成果以期为优化区域物流与应急管理的协同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DEA模型区域物流应急管理Tobit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