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吴常文

双月刊

2096-4722

zhangy@zjou.net.cn

0580-2550077

316004

浙江省舟山市文化路105号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Humane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浙江省教委主管,浙江海洋学院主办的报道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美学、历史学、法律政治研究、海洋文化研究、经济学等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促进海洋治理能力提升:理论逻辑与路径分析

    全永波宁粟凡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新形势下我国海洋治理能力面临较大挑战,需要分析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海洋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海洋治理能力提升的关联性,构建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框架,通过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和管理模式改革,塑造海洋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海洋治理能力新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海洋治理能力基本要素理论逻辑

    等距离线在国际海洋划界方法论中的地位变迁、原因及启示

    孙杰孙传香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陆架公约》第6条规定的"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与2009年黑海划界案正式确立的三阶段划界方法均将等距离线置于其重要地位.尽管国际法院与其他裁判机构否认适用等距离线方法的强制性,但等距离线方法在国际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却渐趋广泛.经审视后发现,可预测性和操作方便性是等距离线方法在司法实践中得以广泛运用的主要原因,保持个案之间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也是裁判机构选择该划界方法的重要理由.基于此,因存在领土主权争议或海岸线长度占优势以及当事国大陆架不共架而反对适用等距离线方法的国家,需对将相关争端提交司法程序或仲裁程序的解决方式持审慎态度.

    等距离线海洋划界特殊情况方法论

    海商法与体育法交错视野下的帆船运动碰撞责任分析

    孙思琪金怡雯
    16-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海商法与体育法的交集领域,帆船运动碰撞事故的侵权责任认定实质是海商法维护航行安全与体育法倡导体育自治的冲突与协调,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三组关系:一是责任类型层面,帆船运动碰撞事故如果符合船舶碰撞的构成要件,同样属于海商法意义上的船舶碰撞,应当优先适用船舶碰撞法;二是责任成立层面,技术型纠纷通常可以优先适用《帆船竞赛规则》,但基于价值取向、法律效力、意思自治等方面的原因,通过法院诉讼解决的责任型纠纷应当优先适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三是责任免除层面,帆船运动碰撞事故适用自甘风险规则时,应以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为中心,综合考虑航海活动的海上特殊风险、船舶财产损害的严重程度、是否构成品行不端等因素,从严认定重大过失.

    帆船碰撞事故海商法体育法航行安全体育自治

    苏轼两浙仕宦的治政策略与理念——以奏议为考察中心

    武建雄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一生二次仕宦两浙,知杭州期间频繁上书宋廷,奏请赈灾恤患、修缮官舍、减免赋税等事.在两浙治理策略上,苏轼采取了轻税薄赋以宽减民力、浚湖开河以恤吏便民、纠贪刺恶以礼刑平等的措施,表现出勤政务实的政治品格.苏轼两浙治策体现出民本、均平与豫立的治政理念.其勤政爱民的儒家人格与治政业绩,赢得两浙士民高度赞誉.

    苏轼两浙奏议治政策略理念

    唐太宗的慎赦思想与行赦——兼论唐代政权合法性的构建

    黄姗刘锡涛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唐代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赦宥制度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大赦、曲赦、录囚等各种赦宥方式在唐太宗时期日趋成熟和规范.唐太宗借慎赦思想塑造"明君"的政治形象,并使得赦宥的政治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然而,慎赦思想的实质却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唐太宗以多种赦宥形式来实现其对帝位继承合法性的证明,配合对外征服战略、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的实施,以及减轻民众赋役负担等,为唐代政权的合法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唐太宗慎赦赦宥政治功能

    鸦片战争浙东海上反击战考实——以侵华英军文献为中心

    邱波彤邱妤玥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1841年8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侵华行动,10月,英军相继占领浙江定海、镇海、宁波.清军计划于三地同日举兵以收复失地,但以岱山为策源地的浙东海上反击战未能如期展开,其因成谜.清人贝青乔在其《咄咄吟》一书中称驻岱山清军畏惧英军,不敢出战.此论对后人正确认识及评价这段历史造成较大影响.据英军文献记载,英军在侦知情报后,数次对岱山展开围剿,打乱了清军海上作战计划;但清军依旧在敌严密防范下展开各项准备,并于1842年4月14日发动大规模海上反击战,影响了英军进攻杭州的作战计划,彰显了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鸦片战争浙东舟山海上反击战郑鼎臣

    公共价值视角下海岛城市公共服务可达性研究——基于舟山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数据分析

    栾庆伟
    45-5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其均衡性和可达性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海岛城市在公共服务可达性方面具有先天劣势.文章基于舟山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数据,运用核密度法、网络分析法分析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性,并结合可达范围所覆盖的面积、人口比例与增加学校体育设施后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舟山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特征大体一致,大部分以人口集中区域为核心形成聚集,其他以散点围绕街道中心分布;定海区和嵊泗县可达性较好,普陀区和岱山县较差,"10分钟健身圈"规划要求下可达性整体情况较差,公共体育设施较少、分布不均和路网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定海区、普陀区和岱山县增加学校体育设施后,可大幅度提升可达性.以公共体育设施为例,文章进一步就海岛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海岛城市公共服务舟山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分析法可达性

    论西方侦探小说在晚清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尹景书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多元系统论,从社会文化语境、译者主体性、读者视野、出版商等维度整体考察西方侦探小说在晚清中国的翻译与传播情况.结果表明: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西方侦探小说的翻译数量多、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占据了该时期中国翻译小说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文学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推手.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状况,以及中国社会对西方侦探小说的文化认同及其嬗变过程.

    晚清西方侦探小说翻译传播多元系统论读者接受

    论莫马迪《日诞之地》中的景观、记忆与自体形塑

    张娟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小说《日诞之地》中,莫马迪致力于凸显景观与记忆的内在关联性,并以此作为形塑主人公自体回归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要阐明景观、记忆与自体形塑之间的共生关系.部落景观保存并形塑着个体和群体的记忆,记忆则唤醒个体重新融入部落景观,促使人物重审自体.从部落景观到城市景观,从记忆到现实,回归者最终在重拾记忆层面及现实层面的部落景观中领悟到自体存在的真;在与部落景观的再次融合中,回归者重构自体归属.

    莫马迪《日诞之地》景观记忆自体形塑

    论译者的"有形可见"

    魏泓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历史上的译者角色从"隐形"到"显形"的嬗变过程进行描述,继而提出"有形可见"的说法,阐释其内涵,并阐明其与韦努蒂"有形可见"观点的区别,然后进一步论述译者"有形"而"可见"的观点,认为翻译总是译者能动的创造性行为.译作反映着译者的才识与能力,总会在一定程度上是译者的"有形投射".

    译者形象"有形可见"历史嬗变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