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肠-关节轴理论探讨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任彩英郑洁赵莉平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微生态失衡时,会诱发机体慢性系统性炎症反应,影响关节部位,针灸可改善肠道微生态,影响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对关节疾病发挥效应.结合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及现代实验研究,基于脾胃肠腑与关节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经络连属关系,以肠道微生物介导的肠-关节轴为切入点,阐明针灸调控肠道微生物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并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入手选取腧穴,围绕"肠-关节轴"的角度为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肠-关节轴肠道微生物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

    经筋滞针刺法联合中药塌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赵聪喆杨建成秦佳欣李青梅...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筋滞针刺法联合中药塌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104例LDH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筋滞针组(52例,实施经筋滞针刺法+中药塌渍+常规治疗)和中药塌渍组(52例,实施中药塌渍+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现有疼痛强度(PPI)和疼痛分级指数(PRI)]、腰椎功能、神经传导速度及炎症指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经筋滞针组总有效率94.23%(49/52),显著高于经筋滞针组的80.77%(4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PPI及PRI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筋滞针组各评分明显低于中药塌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临床体征、主观症状、日常生活受限度评分及功能总分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筋滞针组各评分明显高于中药塌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筋滞针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中药塌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P-1、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筋滞针组各指标水平明显低于中药塌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滞针刺法联合中药塌渍可有效缓解LDH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且疗效显著.

    经筋滞针刺法中药塌渍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继发疼痛腰椎功能

    运动针刺经筋结点联合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郑婷婷张少武李娜谢耕耕...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运动针刺经筋结点联合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痉挛性瘫痪(脑卒中后)患者共11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筋膜松解手法,观察组56例联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MBI评分、SS-QOL评分、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B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及血清BDNF和NGF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BS评分,改善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B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和SS-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BDNF和NGF浓度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筋膜松解手法结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痉挛性瘫痪(脑卒中后)具有较好的疗效.

    痉挛性瘫痪脑卒中筋膜松解手法运动针刺经筋结点

    "通脑活络"针刺疗法配合中频脉冲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

    陈立霞李承家王亭亭杨傲然...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通脑活络"针刺疗法配合中频脉冲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7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频脉冲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脑活络"针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和步态分析结果、肌张力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Fugl-Meyer下肢部分量表(FMA-LE)和功能综合评定(FCA)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1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患侧/健侧单支撑相大于对照组,患侧步长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肢、下肢改良Ashworth分级整体比较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脑活络"针刺疗法配合中频脉冲治疗仪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性及步态,降低肌张力,疗效优于单纯中频脉冲治疗仪治疗.

    脑卒中偏瘫"通脑活络"针刺疗法中频脉冲治疗仪肢体运动功能肌张力

    针刀松解合阳内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通阳柔筋机制探讨

    侯逸敏张雨晴夏敏李园源...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针刀松解合阳内改善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关节活动及下肢体表温度的效果,探讨针刀通阳柔筋治疗KOA的相关机制.方法:60例膝骨关节炎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刀松解合阳内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针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及1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Lequesne评分、关节活动度、下肢体表温度及临床疗效.结果:Lequesne评分:两组治疗后总分和3个子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时总分及3个子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活动度:两组治疗后ROM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时ROM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两组治疗后大腿部和膝前区温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胭窝区、膝内侧和小腿后温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时大腿部和膝周部以及小腿后、小腿内与小腿外的温度较治疗后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随访时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疗法改善KOA患者关节功能的效果与针刀松解合阳内疏通膝周经脉、提高下肢温度、宣通瘀涩和发挥通阳柔筋效应有关.

    膝骨关节炎通阳柔筋温度针刀疗法合阳内

    三经六穴温阳通络针法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齐峰王泽茂张家成何鹏宇...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三经六穴温阳通络针法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选取来本院治疗的LDH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联合三经六穴温阳通络针法,治疗后对比两组疗效、JO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症状情况、VAS评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评分以及JOA总分均呈现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提升幅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也在治疗后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的提升效果更为突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直腿抬高试验的阳性率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出现明显下降,而腰痛、下肢放射痛评分和腰背肌后伸ROM方面则全部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炎性因子浓度水平方面,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全部出现了下降情况(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经六穴温阳通络针法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DH具有较好的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经六穴温阳通络针法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基于红外热成像评估无痛蜂针疗法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王彬何金云周群英朱影...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评估无痛蜂针疗法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7月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收治的70例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与常规针刺联合治疗,观察组应用常规西药与无痛蜂针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红外热成像评估结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34/35),高于对照组的74.29%(2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AS、WOMAC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TNF-α、IL-6和IL-10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NF-α、IL-6及IL-10表达水平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左右膝关节前侧温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左右膝关节前侧温度更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用药基础上加用无痛蜂针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膝关节功能与机体炎症反应,提升患者膝关节前侧温度,红外热成像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红外热成像无痛蜂针疗法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膝关节功能

    多功能套针浮刺联合火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何涛周永英陈英华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多功能套针浮刺联合火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CNLB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试验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基于对照组治疗加用多功能套针浮刺联合火针治疗.记录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腰痛疾患疗效评定量表评分(JOA评分)及腰部活动角度并评估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及腰部关节活动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功能套针浮刺联合火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多功能套针浮刺火针

    督灸联合刃针治疗痰阻经脉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代金豹蔡菁蔡少忍黄彩凤...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督灸联合刃针治疗痰阻经脉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痰阻经脉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督灸联合刃针观察组和督灸联合针刺对照组,记录治疗前后ESCV评分、VAS评分、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Vs)及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治疗后两组ESCV、VAS评分、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Vs)及血管搏动指数(PI)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VAS评分、血流速度(Vs)、血管搏动指数(PI)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同(100%,30/30),观察组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7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观察组临床疗效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均能较好地改善痰阻经脉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眩晕等临床症状,观察组止痛效果更优,临床疗效更优.

    椎动脉型颈椎病督灸刃针随机单盲对照试验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腧穴及参数应用规律

    张雨晴吕元昊邓士哲刘健...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选穴及参数应用规律.方法:自建库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以及PubMed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已公开发表的TEAS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18.0、Cy-toscape及SPSS26.0软件建立临床处方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人文献101篇,涉及处方106条,腧穴62个,总应用频次466次.外关穴使用频次最高,常选用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部位以上肢频次最高;特定穴多用合穴;腧穴关联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外关-手三里;聚类分析将高频腧穴聚为4个有效类别.TEAS刺激波形以断续波最常用,刺激频率多采用100 Hz,刺激时长多用30 min,电流强度多以耐受/最大耐受为度.结论:TEAS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体现出"治痿独取阳明""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平衡阴阳"等中医思想,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今后应继续深化TEAS参数研究,规范参数报道,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

    经皮穴位电刺激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数据挖掘腧穴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