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选穴规律

    张金胜史少静赵紫璇邹鑫...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选穴组方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和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文献,通过纳排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利用 Microsoft Excel 2019 建立数据库;应用 SPSS 21.0 软件、SPSS Modeler 18.0 软件及 Cytoscape3.9.1 软件进行腧穴频次与归经、特定穴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34篇有效文献,提取针灸处方34条,涉及腧穴91个,总频次368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曲池、三阴交;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以交会穴、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使用最多;聚类分析获得7个有效聚类群;核心关联规则分3类:"曲池-环跳-肩髃-外关-风市"、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和百会-曲鬓,置信度均≥90%、支持度均≥ 35%.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以水沟-内关-极泉-委中-三阴交为主穴,重视阳经、夹脊穴和郄穴的应用,同时结合头针及肢体腧穴,可取得更加满意的疗效.

    中风丘脑痛针灸选穴规律数据挖掘

    基于"时空特点"探讨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钠钙交换体1的影响

    宁文华李礼张宝瑜杨沙...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永久性脑缺血大鼠不同时相、不同缺血区域钠钙交换体1(NCX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8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0、1、2和24 h亚组,每亚组各7只.电针刺激大鼠"百会"、双侧"内关"和"三阴交",疏密波,频率2/15 Hz,强度1 mA,每次20 min,连续5d.于末次电针后2 h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观察电针预处理对不同时相(0、1、2和24 h)、不同缺血区域(缺血区、非缺血区)皮层NCX1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的调控模式.结果:缺血区,3组间0h时相NCX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NCX1蛋白表达于1、2和24 h均低于同时相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NCX1蛋白表达于1 h、2 h显著高于同时相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24 h降至最低,与同时相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缺血区,3组间0 h时相NCX1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CX1蛋白表达于2 h、24 h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可上调2 h、24 h时NCX1蛋白表达,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后缺血区、非缺血区皮层NCX1蛋白表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电针预处理可以上调缺血区1 h、2 h NCX1蛋白及非缺血区2 h、24 h NCX1蛋白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途径之一.

    电针预处理脑缺血耐受钠钙交换体

    电针干预去势骨质疏松大鼠"骨微生态"的作用机制研究

    屈媛媛杨添淞孙忠人冯楚文...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电针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模型组(Mod)、电针A组(MA)和电针B组(MB).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MA、MB大鼠接受电针治疗,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Id.MA治疗4周,MB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进行胫骨三点抗弯实验、椎骨压缩实验和粪便16S rRNA测序.结果:与Con比较,Mod大鼠胫骨和椎骨的最大载荷、弹性模量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MA和MB大鼠胫骨和椎骨的最大载荷、弹性模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MB的椎骨最大载荷、椎骨弹性模量、胫骨最大载荷和胫骨弹性模量均优于M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各组排名前3的菌门.与Con比较,Mod厚壁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增加,拟杆菌门减少,电针干预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综合LEfSe和DESeq2结果分析各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优势菌属,Con为考拉杆菌属、耐盐咸海鲜球菌属,MA为螺杆菌属、颤螺菌属,MB为假单胞菌属、Dysgonomonas属与紫色杆菌属.Beta多样性分析示微生物组间丰度有差异.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丰度和组成结构来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骨质疏松去势大鼠电针肠道菌群16SrRNA测序

    基于OPG/RANKL及Notch1信号通路探讨温针灸对膝骨性关节炎兔软骨下骨损伤的影响

    冯伦冬黄卫李厚臣杨晓倩...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膝骨性关节炎(KOA)兔软骨下骨的骨保护素(OPG)/核因子KB受体活化子配体(RANKL)及Notch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温针灸治疗KOA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雌雄兔共50只(6个月),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温针灸组.采用管型石膏伸直位固定法建立兔KOA模型.经6周实验干预后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软骨下骨形态结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OPG、RANKL及Notch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软骨下骨中OPG、RANKL及Notch1 mRN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温针灸组软骨表面相对光滑完整,结构较为清晰,软骨下骨处细胞分布较为整齐均匀.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Lequesne MG评分、Mankin评分、RANKL mRNA、Notch1 mRNA、RANKL及Notch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温针灸组 Lequesne MG 评分、Mankin 评分、RANKL mRNA、Notch1 mRNA、RANKL 及 Notch1 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OPG mRNA、OPG蛋白、OPG/RANKL及OPG/Notch1比值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灸组Lequesne MG评分及Mankin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OPG蛋白、OPG/RANKL及OPG/Notch1水平均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可促进OPG表达,抑制RANKL及Notch1表达,通过调控OPG/RANKL及Notch1信号通路,减轻KOA兔软骨下骨的损伤,从而起到治疗KOA的作用.

    膝骨性关节炎温针灸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Notch1

    基于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探讨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影响

    刘波丁小连单昊宇康玉莹...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小体及细胞焦亡的影响,探讨其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缺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20只7 d龄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头穴丛刺组(C组)、康复训练组(D组)和针康组(E组),再均分为24 d、7 d和14 d 3个时间点.结扎颈总动脉构建HIBD动物模型.C组针刺百会以及左右各旁开2 mm处,1次/d,每次留针2 h;D组进行转笼转棒训练,1次/d,10 min/次;E组在头穴丛刺的基础上进行转笼转棒训练.在各时间点,采用网屏实验评定运动功能缺损,TUNEL+Caspase-1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焦亡的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海马区NLRP3、Caspase-1和GSDMD-N端蛋白表达.结果:相较于A组,经缺氧缺血造模处理的4组在各时间点网屏实验评分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焦亡率均显著升高,NLRP3、Caspase-1和GSDMD-N端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B组,各治疗组在各时间点网屏实验评分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焦亡率均显著减少,NLRP3、Caspase-1和GSDMD-N端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其中E组的疗效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可改善HIBD新生大鼠的运动功能缺损,且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或康复疗法,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有关.

    针康法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NLRP3炎症小体细胞焦亡

    林国华教授综合针法治疗耳鸣耳聋研究

    马秀宜卢以茜许创润赖国安...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耳鸣耳聋是耳科中的顽疾、难疾,本研究总结林国华教授运用综合针法治疗耳鸣耳聋的经验.林教授认为耳鸣耳聋患者常为"上实下虚",实证主取手足少阳经,辅以辨证论治;虚证主取手足少阳及足少阴肾经,再配以任脉及辨证论治.病程较久者辨证配以募穴.重视耳周针刺手法——发蒙针法的运用,巧妙将普通针刺、火针和埋线等治疗手段综合运用,使配穴不受体位的影响,腹背相应,阴阳相合.

    耳鸣耳聋发蒙针法火针林国华名医经验

    针刺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入时机的研究探析

    孙千惠古春凌杨守亲杨智文...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针预处理可以减轻再灌注损伤,但是急性心肌梗死往往发病急骤,不具备临床可预见性,除了重视预处理外,在发病中和发病后进行干预同样具备临床适用性.通过查阅针刺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文献,对不同的针刺介入时机进行探讨,将介入时机分为预处理和后处理,预处理对应前驱期即缺血前,后处理对应缺血后,分为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旨在明确不同介入时机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性,为针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针刺介入时机预处理后处理

    针刺抗抑郁症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杨海永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快感缺乏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情感障碍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针刺治疗抑郁具有独特的疗效,然而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从针刺调控神经核团功能、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等角度为切入点,归纳总结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理论依据.

    针刺抑郁症神经生物学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突触可塑性机制研究进展

    王益言王东岩李慎微董旭...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卒中后常见认知功能障碍,电针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程度,延缓认知障碍向痴呆发展的进程.近年来,随着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作用机制研究的日渐深入,突触可塑性作为新切入点,为电针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突触可塑性作为脑可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系统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电针作用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梳理近年相关文献,从突触结构可塑性、突触功能可塑性、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神经递质和受体与突触可塑性相关信号通路5个方面对电针调控突触可塑性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探析.

    电针脑卒中认知障碍突触可塑性机制

    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顾媛媛王月王连芝谭福柱...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癌性疼痛简称为"癌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本研究归纳了针灸治疗癌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针灸对细胞免疫、炎症因子和p38MAPK等信号传导通路和TRPV1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以期为针灸治疗癌痛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癌痛的针灸治疗提供思路.

    癌痛针灸作用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