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同气相求"理论巨刺法治疗手太阳经证肩周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任燕江旭韩菲张健...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以"同气相求"理论为基础巨刺法治疗手太阳经证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手太阳经证急性期肩周炎98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常规针刺法)和观察组(以"同气相求"理论为基础巨刺法)各49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量表(VAS)得分、肩关节功能评分、血清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比容、血浆黏附、全血低切以及高切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外展、后伸、前屈和外旋时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展、后伸、前屈和外旋时的肩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及2周,观察组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L-6、IL-8、TNF-α及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TNF-α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细胞比容、血浆黏附、全血低切和全血高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细胞比容、血浆黏附、全血低切及全血高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同气相求"理论为基础巨刺法对手太阳经证急性期肩周炎疗效理想,能提高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减轻其疼痛感及炎症反应,改善其肩关节功能及局部血供.

    肩周炎同气相求巨刺法手太阳经证疼痛肩关节活动度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刺治疗落枕取穴规律分析

    虞兵兵方俊霖郭云郑凯...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落枕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收录的自建库起至2023年10月13日有关针刺治疗落枕的临床文献.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分析符合纳排标准文献的治疗方法及腧穴选取、腧穴归经、所属部位和特定穴位等方面的应用规律.结果:针刺治疗落枕的临床应用中后溪为最高频次腧穴,紧随其后的是落枕、悬钟和外关等腧穴;腧穴归经主要是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所属部位应用最多的为上肢,其次为下肢、颈项部;特定穴以八脉交会穴最为常用,之后是输穴与络穴.聚类分析得到3大类腧穴配伍聚类处方,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腧穴配伍单元公因子.结论:针刺治疗落枕取穴以远端取穴为主,主要是后溪、落枕与外关等上肢穴位,同时重视近端取穴、循经取穴和特定穴的联合使用,常配合辨经、辨证及辨症理念治疗.

    落枕失枕数据挖掘针刺取穴规律

    基于生物信息学、网络拓扑分析探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机制

    张哲马伊笛秦霈瑶李帛珈...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近10年针灸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文献,筛选出治疗前后明显改变的活性成分,通过PubChe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其关联靶点.确定活性成分和疾病靶点的交集,构建PPI网络,通过微生信平台对治疗的关键靶点分别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到蛋白的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参与的生物过程和通路.结果:通过预测分析得到171个与针灸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相关的基因靶点,KEGG富集分析通路10条.结论: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便秘(PDC)可能通过DRD2、GRM5、SLC6A3、MAOB及HTR1A等核心靶点调节DA、α-Syn、NE和5-HT水平,主要通路有钙离子信号通路、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

    帕金森便秘针刺疗法生物信息学信号通路分子机制

    针刀干预对膝骨关节炎兔软骨细胞早衰p53蛋白和HMGB1表达的影响

    李佳慧张义胡芮潘俊康...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针刀干预膝骨关节炎(KOA)兔对p53蛋白和HMGB1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除空白组外其他3组采用改良Videman法持续6周制作KOA模型.模型制备结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处理,针刀组在患侧膝关节周围高应力点进行针刀治疗,1次/周,治疗3周.电针组取患侧血海、梁丘、内膝眼和外膝眼穴,1次/2d,每次留针20 min,治疗3周.采用番红固绿染色法观察患侧软骨形态的病理改变,ELISA检测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和趋化因子配体2(CCL-2)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MGB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软骨基质染色浅,厚度不均,软骨细胞排列杂乱无序,潮线紊乱;针刀组和电针组较模型组软骨细胞排列更规则,潮线更完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兔关节液中IL-8、CCL-2水平、软骨细胞HMGB1和软骨细胞p53蛋白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兔关节液中IL-8、CCL-2水平、软骨细胞HMGB1和软骨细胞p53蛋白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兔关节液中IL-8、CCL-2水平、软骨细胞HMGB1和软骨细胞p53蛋白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与电针组关节液中IL-8、CCL-2水平和软骨细胞HMGB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刀组p5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电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干预可以改善软骨细胞病理变化,延缓KOA进展,可能与降低衰老相关因子HMGB1和p53表达水平有关.

    膝骨关节炎针刀早衰HMGB1p53蛋白

    电针通过调控NOS神经元改善慢性应激致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内脏痛敏的研究

    郭艺璇王丹陈萌媛魏新宇...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天枢""足三里""大肠俞"对慢性应激致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粪便粒数、内脏痛敏及结肠-氧化氮合酶阳性(NOS)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IBS的机制.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天枢组、足三里组和大肠俞组,每组14只.模型组、天枢组、足三里组和大肠俞组采用慢性避水应激(WAS)方法和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法联合建立动物模型.天枢组、足三里组、大肠俞组分别电针大鼠双侧"天枢""足三里""大肠俞"穴.采用腹壁回撤反射(AWR)、腹直肌肌电(EMG)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采集结肠电信号,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NOS阳性神经元表达.结果: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颗粒数先增多后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WR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慢波频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直肌放电、结肠NOS阳性神经元和NOS蛋白表达均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均可逆转上述变化,且天枢组AWR评分低于大肠俞组、足三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天枢""足三里""大肠俞"可通过下调结肠肌间神经网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减轻其内脏敏感性,从而恢复结肠运动,缓解肠易激症状;电针"天枢"穴对内脏敏感性的调节作用较"足三里""大肠俞"穴更为明显.

    肠易激综合征电针NOS内脏痛敏

    针刺脑效应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探析

    李柏洁付渊博张雪婷李彬...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作为目前研究针刺中枢功能整合机制的重要切入点,本研究基于近10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分析总结rs-fMRI在针刺脑效应机理研究领域现状,归纳提炼出针刺脑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动态性和条件性特征,重新审视基于rs-fMRI的针刺中枢机制研究的前景与局限,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针刺脑效应

    基于浊毒理论从"通、泻、调、补"探讨偏头痛的针治经验

    霍云翔范志新刘伟王兰...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呈一侧或双侧发作的慢性血管搏动性头痛.张素钊基于国医大师李佃贵的浊毒理论,从浊毒论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是浊毒上蒙清窍、毒壅脑络,而病情反复、迁延难治与浊毒其性黏滞胶着相关.临证运用化浊通督针法围绕"通、泻、调、补"四字治疗本病,选督脉腧穴应用接力刺通泄浊毒治其标,选脾胃两经四穴并施九六补泻法调补脾胃治其本.

    偏头痛针灸浊毒理论化浊通督

    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氧化应激机制

    尚晓玉王海荣高莹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很高的神经系统疾病,是患者、家属和临床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难题.脑卒中发生后病理进程复杂,其中氧化应激在脑卒中后关键病理环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通过对大脑中蛋白质、DNA和RNA等造成氧化损伤,对疾病预后极其不利.近期研究证明针刺可以显著抑制脑卒中后缺血级联反应中的氧化应激,本研究深入探讨了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的机制,为针刺作为一种多通路抑制氧化应激而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推进针刺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再灌注损伤针刺氧化应激Nrf2

    前额叶及海马参与针刺干预抑郁症机制研究进展

    石悦王珑邵帅周凤彤...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是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因其高自杀率和高致残率受到关注,尽管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但已知的神经损伤主要发生在前额叶和海马区域,这两者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西医在抑郁症治疗方面虽效果明显,但存在不良反应多、依从性差和易产生耐药性等弊端,而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针刺疗法作用显著且副作用较小.为深入研究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近5年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重点阐述前额叶及海马在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探讨与其相关的针刺干预效应机制,这将为进一步推动针刺疗法的发展和新思路的产生提供依据,增加其可信度.

    抑郁症机制研究前额叶海马针刺

    针刺治疗急性心肌缺血机制研究进展

    于傲天李鹏伟刘翼天刘保延...
    10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心肌缺血(AMI)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且风险系数较高的疾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研究表明,针刺对AMI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其潜在作用机制尚不甚明确,且相关工作的梳理较少.为此,本研究以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为切入点,针对穴位启动、传入、中枢、传出及效应器官等多个环节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结果发现,针刺信号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生物学信号的不断双向反馈实现逐级传递、级联放大,并最终起到防治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建议开展多学科融合研究,对针刺起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整体通路进行系统研究,为进一步扩宽研究角度、拓展临床治疗思路奠定基础.

    急性心肌缺血针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