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析

    侯林茹赵文君杨元祯李姗姗...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及逻辑学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体表经脉会在其特定穴所居部位出现结节条索以及电阻、经络能量值、温度与血流量等改变.基于"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探讨脏腑功能于相应经脉系统的反映以及针刺十四经脉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本研究进一步围绕肺、胃和肠探讨经脉-脏腑的治疗特异性,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思路.近年来探讨经脉-脏腑相关从经络诊察法到关注患者异常感觉变化再到基于表征的物理检测手法,研究手段逐步提高,结论更具客观性,但研究仍集中于肺、胃和大肠等脏腑,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注重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扩大研究范围,增加脏腑器官的普适性,为寻找更系统更全面的依据做进一步研究.

    经脉经脉-脏腑相关脏腑体表相关经络诊察法敏化现象

    头部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研究

    张译尹张健王东岩董旭...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头部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CVA)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VA偏瘫患者作为本试验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两组患者均给予CVA基础治疗;常规组额外给予患肢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丘墟及太冲进行电针治疗;联合组额外给予百会、病灶侧运动区和双侧平衡区进行电针治疗,同时给予患肢浮郄、殷门、血海及箕门进行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5次椅子坐立测试(5-TSST)、四阶段平衡测试(4-STB)、简明平衡评价系统测试(Brief-BESTest)、功能性步态评估(FGA)、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及表面肌电信号最大肌电幅值(MAX)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5-TSST评分治疗后降低,4-STB评分、Brief-BESTest评分、FGA评分、SS-QOL评分及表面肌电信号MAX值治疗后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部电针联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CVA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上下协同同步刺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脑卒中偏瘫电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平衡及步行能力

    内热针配合肌筋膜触发点刺络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齐好雯高丽华陈建华齐月雯...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内热针配合肌筋膜触发点(MTrPs)刺络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将60例LDH患者按照数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0例.参照组予以普通针刺配合MTrPs刺络拔罐治疗,研究组予以内热针配合MTrPs刺络拔罐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0 d.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包括治疗前、治疗5 d、治疗10 d、治疗20 d中医症候积分(腰膝酸软、下肢乏力和腰腿发凉)、腰腿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中医症候积分、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同期参照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同期参照组(P<0.05).结论:内热针配合MTrPs刺络拔罐治疗LDH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内热针肌筋膜触发点刺络拔罐

    基于"肚腹三里留"理论应用子午流注针法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评价

    陈静李威王宽宇孔祥定...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子午流注针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同时论证"肚腹三里留"理论的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以"肚腹三里留"理论为指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以足三里为主穴应用子午流注针法进行择时针刺,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术后腹胀腹痛程度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论证"肚腹三里留"理论的指导作用及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血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应用子午流注针法以足三里为主穴进行择时针刺能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进一步验证了"肚腹三里留"理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仍具有指导意义.

    肚腹三里留子午流注针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胃肠功能恢复

    关节腔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动态敏化针药方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相关性分析

    李小兰杨从敏刘涛吴畏...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关节腔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动态敏化针药方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KOA患者,随机分为富血小板血浆组(PRP组)和联合组.PRP组进行关节腔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患者每2周注射1次,共注射3次;联合组在PRP组基础上,采取动态敏化针药方案,即每2周动态探查痛敏穴位和热敏穴位,并分别采用电针法和雷火灸针对性连续治疗6周.观察指标为VAS评分、Lequesne指数、WOMAC评分、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指标(血清IL-6、SOD、FGF-2、OPG及关节液CXCL12).结果:联合组在VAS评分和Lequesne指数均低于P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在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Lequesne指数差值均高于PRP组(P<0.05).在WOMAC评分方面,联合组在WOMAC的"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均低于P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联合组总有效率100%(55/55),愈显率83.63%(46/55),均高于P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室指标方面,联合组在血清IL-6、SOD、FGF-2、OPG与关节液CXCL12共5项均优于P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VAS评分与IL-6和CXCL12呈正相关(P<0.05),与SOD、FGF-2以及OPG呈负相关(P<0.05).Lequesne 指数与 CXCL12 呈正相关(P<0.05),与 SOD、FGF-2 呈负相关(P<0.05),与IL-6、OPG无相关性(P>0.05).结论:关节腔富血小板血浆注射联合动态敏化针药方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节腔富血小板血浆动态敏化针药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痛敏热敏电针雷火灸

    董针治疗产后尿失禁临床疗效及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

    王跃旗李莉苏静文李春燕...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董针治疗产后尿失禁临床疗效及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就诊于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治疗的9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盆底肌康复治疗(电刺激联合凯格尔运动),在此治疗同时,董针组给予董针治疗,体针组给予体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盆底肌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给予患者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董针组、体针组盆底肌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董针组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优于体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董针组、体针组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董针组ICI-Q-SF评分低于体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董针组、体针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董针组与体针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电刺激联合凯格尔运动比较,体针与董针治疗产后尿失禁均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尿失禁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董针疗效更佳.

    体针董针尿失禁盆底肌功能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脑血流动力学探讨通督醒脑针法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武扬赵保东张捷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通督醒脑针法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认知康复训练和盐酸多奈哌齐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督醒脑针法,疗程8周.比较两组MoCA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脑部血管血流最大峰值(Vs)、平均流速(Vm)和血管阻力指数(RI)水平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差异.采用MoCA评分、MMSE评分与P300潜伏期、波幅高低的关联分析,分析不同病灶卒中患者的MoCA和P300水平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MoCA评分、MMSE评分和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oCA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动脉Vs及Vm值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动脉RI值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波幅长于对照组(P<0.05);P300潜伏期与MoCA评分、MMSE评分呈负相关,P300波幅与MoCA评分、MMSE评分则呈正相关.MoCA评分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额叶卒中组、颞叶卒中组、顶叶卒中组与基底节区卒中组、枕叶卒中组比较,治疗前MoCA评分低,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P<0.05);与顶叶卒中组比较,额叶组和颞叶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醒脑针法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有效调节大脑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脑卒中患者以额叶、颞叶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最明显.

    通督醒脑针法事件相关电位P300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

    安神醒脑针法联合超微针刀治疗肝郁气滞型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研究

    王君楠赵蓓刘娜张书航...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安神醒脑针法联合超微针刀治疗肝郁气滞型颈源性失眠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颈源性失眠患者106例,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超微针刀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安神醒脑针法,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睡眠质量、PSQI评分和NPQ评分、HAMD-17和HAMD-14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及血清BDNF和GDNF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NPQ评分、HAMD-17和HAMD-14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睡眠快波睡眠占比、潜伏期时间、觉醒次数、觉醒时间及血清BDNF和GDNF水平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并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安神醒脑针法联合超微针刀治疗颈源性失眠具有较好的疗效.

    安神醒脑针法超微针刀颈源性失眠

    颊针对于原发性痛经的镇痛疗效及对血清PGF2α和PGE2水平变化的影响

    李阳凌泽权王志美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颊针对原发性痛经的镇痛疗效及对血清PGF2α和 PGE2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诊断为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颊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颊针组取中焦穴、下焦穴、腰穴和骶穴,1次/d,每次30 min;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2次/d,每次300 mg.两组均于月经前3d开始,至月经期第3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COX痛经症状评价量表(CMSS)评分,检测两组血清前列素F2α(PGF2α)和血清前列素E2(PGE2)的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CMSS评分以及血清PGF2α和 PGE2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后颊针组较对照组的VAS评分、CMSS评分以及血清PGF2α和 PGE2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颊针较布洛芬缓释胶囊对原发性痛经镇痛效果更佳,并可缓解其相应伴随症状,镇痛机制可能与PGF2α和 PGE2水平变化有关.

    颊针原发性痛经镇痛PGF2αPGE2

    基于腧穴敏化理论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毛强健迟振海黄国民杨亚男...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腧穴敏化理论,探查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优效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热敏灸组、非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疗程结束观察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总疗效,并进行安全性判定.结果:在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面,3组受试者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疗效比较,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6.67%(26/30),非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0.00%(24/30),西药组总有效率73.33%(22/30),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腧穴敏化理论指导下,热敏灸组治疗功能性便秘优于非热敏灸组和西药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腧穴敏化热敏灸功能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