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偏瘫的选穴规律

    陈雪钱焕萍许建峰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偏瘫的选穴规律,为选穴组方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Pubmed2000年1月-2023年5月关于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相关文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18.0和SPSS Statistics27.0软件对数据进行腧穴频次统计、关联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结果:最终纳入文献55篇,涉及腧穴86个.曲池、足三里(11.49%、10.70%)使用频率最高.特定穴7种,五输穴使用频率最高.经脉15条,排前3位的依次为手、足阳明经和足少阳经.关联分析示,共16组腧穴组合符合要求,排前3位的依次为曲池-足三里,曲池-肩髃,曲池-肩髃-足三里.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后得到5组穴位组合;谱系图将排前20位的腧穴分为两类,足三里-曲池为一类,属重点要穴.共28种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和B12注射液使用频率最高.结论: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经脉循行以阳明经为主,选穴以五输穴为主,多采用足三里和曲池穴,并与近端取穴配伍治疗.

    数据挖掘穴位注射中风偏瘫选穴规律

    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区激活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一项基于激活似然估计的分析

    赖宁源兰蕾罗阿呷刘艳琴...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激活似然估计(ALE)分析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病人胃肠相关脑区激活特点,并试图阐明IBS病人通过针灸治疗后丘脑区活动改变的神经机制.方法:系统检索中文及外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2023年5月.运用软件Ginger-ALE 3.0.2进行坐标统一化与元分析.计算出的脑区ALE分布图通过Mircron软件与Dpabi软件呈现.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其中IBS病例248例、健康对照者149例.元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被试者比较,IBS病人右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豆状核、右侧丘脑与右侧脑岛等脑区激活增强,无减弱脑区;而经针灸治疗后,IBS病人与针灸治疗前比较,其左侧额中回、左侧豆状核、左侧中央前回、左侧海马旁与左侧扣带回等脑区激活减弱;进一步联合对比分析发现:豆状核为针灸共同的易激活脑区.结论:IBS患者相关脑区存在神经代谢的改变;针灸可以整体调节IBS患者优势侧脑区功能活动,从而调节胃肠道紊乱.

    肠易激综合征针灸磁共振成像激活似然估计

    电针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严江天曾林唐倩康文武...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全身炎症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与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高脂饲料结合单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T2DM模型.电针组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每周3次,给予8周治疗.治疗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空腹胰岛素(FIN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LPS)、D-乳酸(D-LA)及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小肠黏膜上皮超微结构;WB检测大鼠小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能降低T2DM大鼠FBG、FINS和HOMA-IR(P<0.01),下调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含量(P<0.01),下调血清LPS、D-LA和DAO含量(P<0.01),上调小肠上皮ZO-1、Occludin及Claudin-1蛋白表达(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能够降低T2DM大鼠空腹血糖,降低全身炎症并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其作用机制与上调小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改善肠黏膜通透性和修复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2型糖尿病电针肠黏膜屏障紧密连接蛋白

    基于代谢组学探究电针干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起效机制研究

    屈媛媛杨添淞冯楚文孙忠人...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LC-MS技术探究电针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粪便代谢物的影响,解析其起效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模型组(Mod)、电针A组(MA)与电针B组(MB).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MA、MB接受电针治疗,1次/d,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d.MA治疗4周,MB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检测胫骨和椎骨骨密度(BMD),靶向代谢组学定量血浆E2和HIF-1α,非靶向代谢组学呈现粪便代谢物轮廓及特征.结果:与Con相比,Mod大鼠BMD、E2水平下降,HIF-1α水平升高(P<0.01).与Mod相比,MA、MB的BMD和E2均升高(P<0.01),MA和MBHIF-1α水平下降(P<0.05或P<0.01);且MB在BMD、E2和HIF-1α水平改善方面均优于M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CA和OPLS-DA结果显示各组间代谢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排名前10的差异代谢物中,MA中6个回调,MB全部回调;KEGG分析发现,Con和Mod差异代谢物的显著富集通路主要为Vitam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电针干预后为Bile secretion通路.结论:电针可显著改变去势骨质疏松大鼠粪便代谢物,而且可能通过升高E2水平来抑制HIF-1α活性进而减轻体内氧化炎症反应,从而改善骨质,粪便代谢物主动或被动参与其中.

    骨质疏松去势大鼠电针代谢组学粪便

    基于"脑心同治"探讨电针不同介入时间对创伤性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的影响

    郭文慧张卫郑淑美苑鸿雯...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脑心同治"电针法的不同介入时间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1组、电针2组和电针3组,每组均为1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制备TBI模型.电针1组、电针2组和电针3组分别在造模后即刻、造模后第3天、造模后第7天开始针刺,治疗持续14 d.观察各组大鼠mNSS神经功能评分、新物体识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的表现;随后采用HE以及FJB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损伤灶周围及患侧海马区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WB)及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大鼠损伤灶周围IL-1β、IL-18的蛋白表达及分布.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所有电针组均能显著降低mNSS评分,提高大鼠对新物体探索的时间与偏好指数,缩短大鼠逃避潜伏期、提高穿越平台次数,并降低IL-1β、IL-18的表达与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JB染色结果显示电针组大鼠大脑中发生退行性变异的神经元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1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电针组大鼠患侧海马区组织形态较为完整.其中电针1组各项指标结果均优于电针2组和电针3组,在新物体识别实验、水迷宫实验、WB与免疫荧光检测中,假手术组与电针1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同治"电针法具有改善TBI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且介入时间越早,伤后即刻电针抑制神经炎症、减轻神经元损伤和改善TBI后认知障碍的作用越显著.

    创伤性脑损伤认知障碍脑心同治电针治疗介入时间

    师彬"微针通脉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证治机理及临床应用

    张文霞颜纯淳张阔王义善...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师彬教授应用"微针通脉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经验.师彬教授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作为颈椎病的一种常见、高发类型,基本病机在于"经脉不通,气血失调",因而其治疗贵在条达阻滞之经气,以使气血调和、经脉通畅."微针通脉法"具有循经取穴、灵活辨证,多针浅刺、以痛为腧,轻针调气、重视刺序的三大治疗特色;以求达到解结通络、条达气血与扶正祛邪的目的,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微针通脉法神经根型颈椎病师彬临床经验

    外周神经免疫互作在针刺抗炎镇痛中的作用

    桂勇青徐枝芳李亚男谢飞...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反应,适度的炎症反应可以保护机体,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则会引起炎性痛,给患者造成伤害,如何安全有效地减轻炎性痛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针刺作为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手段,拥有显著的抗炎镇痛疗效,同时兼具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自主神经介导了针刺的抗炎效应,针刺通过调节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性,影响儿茶酚胺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释放,影响神经递质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影响炎症反应;针刺也能够影响镇痛物质的水平及其受体表达,镇痛物质不仅参与疼痛信息的产生及传递过程,也可以调控免疫细胞的活化,影响促炎介质的水平.神经、免疫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参与了炎性痛的产生过程,针刺通过外周神经免疫互作发挥抗炎镇痛效应,在临床上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减轻炎性痛的方法.

    针刺抗炎镇痛神经免疫互作

    针灸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突触可塑性机制研究进展

    赵耀梅书雅雷露刘奇...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记忆、认知及情感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记忆和认知功能的改善离不开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为特点.近年来,针灸调控AD突触可塑性、提高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善AD记忆和认知障碍的机理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本研究就针灸改善AD突触可塑性的相关基础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从树突棘、突触形态结构、突触相关蛋白、神经递质表达、突触功能增强、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及能量代谢等多角度探讨针灸改善突触可塑性、延缓AD发生发展的机制,为临床针灸防治AD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阿尔茨海默病突触可塑性针刺艾灸

    基于星型胶质细胞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谭信哲王东岩董旭王若愚...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星型胶质细胞(AS)作为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血管及其他胶质细胞联系密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针刺疗法具有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的特点.针刺对AS的整体调控作用表现在:抑制AS活化、促进AS增殖与抑制AS过度增生和有利于超微结构的稳定性.本研究以AS为靶点,从针刺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调控兴奋性氨基酸代谢、调节能量代谢、调控血管再生、抑制氧化及炎症反应、调节细胞通讯、抑制脑水肿、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和抑制胶质瘢痕的过度生成等方面总结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机制,为发挥针灸治疗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缺血性脑卒中星形胶质细胞针刺疗法兴奋性氨基酸

    投稿须知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