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培补肾气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

    陈双佳赵海音陈逸嘉徐维娜...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培补肾气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SUI女性患者60例,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温针灸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联合培补肾气针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ICIQ-SF评分、1 h尿垫量、I-QOL评分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治疗3周、6周后两组ICIQ-SF评分、1 h尿垫量及I-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全部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变幅度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6周后APTT、PT和Fbg水平出现了明显的改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具有更好的改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培补肾气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SUI具有较好的疗效.

    培补肾气针法温针灸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基于CiteSpace的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视化分析

    王海李成龙计海生王奎...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30年关于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时间跨度为1994年1月1日-2023年10月18日的CNKI和WOS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和Excel软件从文献发表量、期刊、国家、机构、作者、引文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共纳入725篇中文文献和328篇英文文献,平均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英文发文最多的期刊分别是《针刺研究》和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发文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中英文发文最多的机构分别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发文最多的团队是陈立典-陶静团队.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研究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分子机制和细胞死亡机制.其中,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自噬和氧化应激是重点领域.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近年的研究热点以联合疗法和细胞焦亡为主.结论:目前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网络以及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和操作准则;侧重于基础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国内外合作,完善治疗方案和操作标准,拓宽研究领域,推动临床转化应用.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电针CiteSpace文献计量学

    艾灸"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动力及胃黏膜黏蛋白表达的影响

    徐秀梅汪晓娟赵慧刘佳...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对CAG模型大鼠胃动力相关指标胃窦运动指数、胃排空率及胃黏膜MUC1、MUC5AC和MUC6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120只.以复合病因法复制CAG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艾灸组,又按治疗时间分为1、2、3和4周4个时相,每组10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艾灸组予温和灸"足三里",每次30 min,1次/d,药物组予替普瑞酮溶液13.5 mg/kg灌服,1次/d,共1个月.胃动力检测:按时相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大鼠胃窦舒张时面积、胃窦收缩时面积及3 min内胃窦收缩的总次数以计算胃窦运动指数,然后灌胃30 min后处死检测胃排空率.胃黏膜黏蛋白检测:大鼠按时相处死取材,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MUC1、MUC5AC及MUC6表达范围和相对表达量.结果:胃动力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运动指数及胃排空率均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艾灸组的胃窦运动指数上调在2周、3周和4周3个时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药物组比较,艾灸组的胃窦运动指数上调在2周、3周和4周3个时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UC1、MUC5AC及MUC6表达均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各时相艾灸组和药物组MUC1表达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药物组比较,艾灸组3周、4周2个时相的MUC1表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结果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UC1、MUC5AC和MUC6的相对表达量均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各时相MUC1表达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药物组比较,艾灸组4周时相MUC1相对表达量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普瑞酮作为一种胃黏膜保护剂,具有促进大鼠胃黏膜修复的作用,但对胃动力基本没有影响;艾灸足三里既能促进大鼠胃黏膜修复也能促进胃动力,但艾灸起效较晚,至少需要持续艾灸2周左右才能逐渐起效,且艾灸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慢性萎缩性胃炎艾灸足三里黏蛋白胃动力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电针对膝骨关节炎兔关节软骨表达谱的影响

    史晓伟于文静王东峰刘大鹏...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电针干预对膝骨关节炎软骨表达谱的影响.方法:12只新西兰兔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4只)及KOA造模组(8只),KOA造模组应用改良Videman法制动6周复制KOA兔模型,拆除固定装置后根据Lequesne评分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4只),干预4周.干预后进行行为学评价,对兔膝关节软骨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并进行GO和KEGG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Lequesne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共筛选出1 055条差异基因,GO分析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反应、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组织等功能,KEGG分析主要富集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吞噬体、EB病毒感染和细胞粘附等通路;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初步筛选出396条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GO分析(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以及细胞外基质组织等功能,KEGG分析主要富集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吞噬体、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等通路;通过交集分析得到电针干预KOA的主要分子机制为白细胞激活、对细菌反应和炎症反应等白细胞-炎症反应,防御反应、免疫反应和对外部刺激反应等免疫功能.结论:在关节软骨层面,电针干预KOA主要通过影响白细胞-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等表达谱变化而发挥治疗作用.

    膝骨关节炎电针转录组炎症反应免疫功能

    基于数据挖掘对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取穴规律分析

    崔灿卢宇畅周亮王振宜...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取穴特点.方法:以混合痔、术后尿潴留、针刺、针灸、灸法与电针为主题词,检索2000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VIP)数据库关于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所有文献,共69篇,针灸处方69个,运用SPSS 20.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取穴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针刺选穴使用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水道和神阙等;经脉以任脉、脾经、胃经和膀胱经为主;部位以下腹部、下肢及腰背腧穴最多;特定穴以募穴、原穴、合穴及背俞穴最常用;关联分析显示相关性较高的穴位组合:三阴交-阴陵泉、中极-阴陵泉、中极-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中极-气海、关元-气海、关元-中极-气海和中极-关元;对高频主穴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个聚类群,分别为中极-关元-气海、承山-二白-水道-膀胱俞和血海-太溪-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结论:针灸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穴位选择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近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等,符合临床选穴规律.

    混合痔尿潴留数据挖掘取穴针灸

    基于"经脉"内涵的"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之"脉"解

    赵志恒赵曼霖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出自《灵枢经·九针十二原》,是针刺的重要原则.对于所诊之"脉"目前临床中多从脉诊的角度认识,"脉诊"的解释忽视了"脉"作为"经脉"本义在针灸疗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灵枢经》作为"针经"以经脉理论为核心的针灸纲领性内容.本研究从此句话及其前后文义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古典医籍中"脉""血脉""经脉"的认识,认为《灵枢经》中"脉"当有两种解释:作"经脉"解,以候气血之虚实;作"脉象"义,以探五脏之盛衰.因此,认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之"脉"当有"经脉"之义,针刺时必须细审"脉"之气血虚实,同时也强调临床实际应用针刺操作时要重视诊脉,即"爪切"经络和腧穴的应用.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诊脉经脉脉象

    基于"杂合以治"探讨新九针优势技术组合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

    顾倪瑄黄丽冀来喜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冀来喜教授"杂合以治"思想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冀教授尊崇"融西贯中"的理念,倡导"杂合以治"的思想,提出"新九针优势技术组合"的观点,倡导临床治病"以效为宗".冀教授"杂合以治"学术思想对规范疾病的临床治疗路径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现初步总结冀教授的临床经验以推动针灸学更好地发展,并附医案一则进行阐述.

    杂合以治融西贯中新九针优势技术组合名医经验冀来喜

    针灸促进脊髓损伤后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进展

    于海银李晓宁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髓损伤后神经缺损的有效修复仍然是临床治疗的挑战.随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目前常用的脊髓损伤细胞治疗包括促进内源性干细胞分化、神经干细胞、嗅鞘细胞以及雪旺细胞等移植治疗.然而,不同细胞来源的干细胞均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而联合应用针灸治疗能够直接调控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外源性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向损伤局部的迁移、促进轴突再生以及修复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微环境.在后续研究中应围绕参数标准化、再生精准化和方案制度化,推动针灸联合细胞移植方法在脊髓损伤诊疗方案中的应用.

    脊髓损伤针灸研究进展

    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概况

    徐媛毛立亚毛忠南刘岚...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中风(IS)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颅内血管狭窄或阻塞使脑组织坏死的一类脑血管疾病,其高致残率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巨大.头针通过刺激头皮特定区域,调节大脑皮质功能,从而疏通脏腑经脉.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本研究检索数据库中关于不同流派头针干预缺血性中风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头针疗法的起源与发展、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及头穴刺激区的选择与应用方面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运用头针疗法干预缺血性中风提供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临证制定最佳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量化标准,使头针疗法在临床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为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更多循证医学依据.

    缺血性中风头针头针刺激区针刺选穴与应用

    针康法调节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李秀琼唐强赵婷婷姜桐桐...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脑卒中(IS)由脑动脉阻塞引起,并通过血栓形成或栓塞或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针康法为针灸与康复的相互结合,即在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元死亡决定了脑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细胞凋亡是缺血性脑损伤后细胞死亡的一种重要形式.针康法可调节细胞凋亡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Notch信号凋亡通路和p53介导的凋亡途径以减少细胞凋亡,进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本研究就针康法通过调节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综述,突显针康法的治疗优势,以期为针康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缺血性脑卒中针康法细胞凋亡自噬铁死亡焦亡